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01-16汪佳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中华

汪佳玉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是一场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①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求是,2020(8).。为打造新型全球伙伴关系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得到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纵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中华和合文化为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积极运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糅合了中西方文化而又具有中国风格的全球交往新思想新理念,它传承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呼之欲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这一崭新的定位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正在以一种极其深远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使得“非西方中心”的世界历史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可能,这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惕和担忧,“中国威胁论”、“强国战略”等充斥媒体,而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践行准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对这些妄论最有力的回击,中国的快速发展亦需要国际舞台并且积极发挥“舞台效应”,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2.国际秩序进入新时期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正经历着前途迷航,全力寻找最佳航道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兴大国的不断崛起、西方世界力量的不断减弱使得国际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国际社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主题,却改变不了世界正面临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的事实:世界经济增长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在西方国家,全球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态危机等问题愈加突出。传统战争以及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起为世界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从萌发到提出再到不断优化到最终的确切落实,是一段丰富的历程。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萌芽和提出

十八大并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萌发的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国面对西方国家的猜疑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所做出的回应。在2010年5月和2011年9月,中方分别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这既表明了我们要追求和平的决心,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式提出埋下伏笔。

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倡议把世界圈在一体化的范围内,共谋发展,追求共同利益。紧接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初次运用于习近平任职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俄罗斯的国际场合中,从中俄两国必将继续友好合作的前景中,寻找到一条既造福两国人民,又能为世界人民创造福利的新的发展思路。随后,仅在2013年一年中,中非、亚洲、中国——东盟、亚太等各个区域命运共同体纷纷跟随总书记国事访问的路线建立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遍地开花”,惊艳了整个世界。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建构的框架体系不断优化。以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标志,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五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以中国必将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在此后的巴黎气候大会、中非合作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中阿合作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等等国际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各国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气候变化、核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不断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构体系,深化了内涵,延伸了深度与广度。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善和践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几年的充实发展,愈加显现其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优越性,“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带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就是最好的佐证。而其确切落实于2017年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的国际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各个国家表明中国必将为满足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而不懈努力,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义,号召各个国家用实在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努力,并强调要实现这个造福全人类的美好目标,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奔跑才能实现。与此同时,联合国决议开始将逐渐获得各国人民支持的对整治世界性问题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国思路载入其中,进一步推进世界的新发展。

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确切落实没有停滞其持续发展的步伐。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就再次详细论述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要求,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的演讲中,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为例,强调我们要把握历史规律,找准世界发展方向,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奔向各国人民一致追求的美好目标。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战“疫”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基石。这是一场没有边界的世界威胁,一方面应对疫情的“中国思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另一方面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力保障中国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积极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加强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抗疫,彰显了中国开放和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中国再一次执起笔来在全世界人民的“监考”下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答卷。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凝聚的强大动力与亲和力是其经久不衰、愈发灿烂的重要原因,而融于人们生活中的中华和合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①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7.。和合概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世界万事万物和合相生、和合相融、和合相进的发展规律”的中华和合文化。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把天下看作一个整体的深厚情怀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和合文化为营养根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构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据《礼记·表记》的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②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萌芽于夏商时期,当时的“神”即指“天”,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的局限和生产力的制约,人们面对大自然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万事万物之主宰”——“天”,求卜于“神”,祈求一切顺利,这种“人神合一”的概念就引发了后续各个朝代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天人合一”理念是由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张载糅合了前人的思想精髓明确提出的,主要分析了人性的善良是由天赋予的,而两者又相交合,达到明诚合一,即“天人合一”,至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式确立于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寄托了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这也为当下全球的生态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二)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中华民族历来就以“协和万邦”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尚书·尧典》就记载了帝尧能意识到“和”的重要性,从政以德,使家族亲睦融洽,百官的职守得以辨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作、互补,促成社会和谐以及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实现真正的“天下和平”!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仍然无所顾忌的“霸权主义”,还有一些发达国家肆意挥舞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大棒,以挑起国家间、地区间的紧张和冲突,坐收渔翁之利,这极其违背了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朴素而真实的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国际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冲破国家、民族、文明间的枷锁;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传承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一起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传承了“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主张构建以通力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大国之间要互相尊重,而且大小国家之间更要注重平等原则,一起为彼此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奋斗。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强调了“和合”的关键是要承认“不同”,只有满足了“不同”的前提,才能促进新事物的生成,万物正因为彼此间的不同才更加精彩纷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是不谋而合的,事物发展的前进动力是由矛盾产生的,因为事物间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新生与发展。其实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就可以看到,没有丰富的调味品怎能烹制出美味佳肴呢,没有绚丽的色彩怎会造就纷繁美丽的世界呢,没有各怀绝技的人们相互合作支持又怎会形成有条不紊、持续发展的社会呢……

从古至今,人类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水平、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各不相同,然这些“不同”并“不相悖”而是并行甚至共同的发展,因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深厚涵养为中国新思路所传承,从而引导各国人民懂得“不同”是“和”的条件,要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尊重世间万物的差异性,并且在交流中不断融合、补充,实现共生共长,才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姹紫嫣红”。

(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人皆有人心,即人性之所以为善也。孟子的性善论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道德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的基调。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一种“大同情怀”,是全人类的和谐共生,而要真正实现天下和谐的局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个人层面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安定,实现国家和平发展。“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其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中就是倡导全国人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大国之间的交往就是中国自始至终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并且坚决反对“国强必霸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一直牢记“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会友善地对待身边人,给予适时的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正所谓“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57.。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和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理国家以及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糅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凝聚民族精神,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一)从“天下和合”到“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郭庆藩.庄子集释(卷1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79.,以天下凝聚为一人,是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和合天下的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和合文化中“天下和合为一家”的智慧,并且这里不仅仅是凝聚我们中华民族为一体,而是发展为凝聚整个人类命运为一体,强调的是世界的和合。

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从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合则强,孤则弱”“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强调互相合作、尊重、包容的文化基因形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蓝图的点睛之笔,“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它是中国为地区和全球发展提供的‘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③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2.,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建构一个包括中国及其沿线国家以及愿意凭借自身优势加入进来的其他国家的“超大朋友圈”实现利益共创、利益共享。泰国、印尼、缅甸、马来西亚等各个国家在铁路方面的建设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系列双多边合作项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向前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大量合作共赢的经典案例中得到实实在在、生动鲜活的呈现”④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9.。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⑤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33.。中华和合文化的“天下和合”理念延伸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合作共赢”模式,为谋求世界共同利益铺设坚固桥梁。

(二)从“以民为本”到“和谐共生”的政治发展模式

中华和合文化中的“民贵君轻”“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启发古代帝王要顺民意,得民心,而“以民为本”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响应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要为我们中国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福利,而且全方位地考虑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发展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中国从来没有“仗势欺人”的念头,更加不会吝啬自己的发展优势,而是敞开胸怀邀请世界各国一同加入全面发展的队伍中来,谋求共同的福利。共享发展不仅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也反映了“和谐共生”所蕴含的“平等相待”的政治理念,国家间的交往不能因为彼此间的差异而抛弃国际准则,而要正确看待差异,以平等的观念谋求共同发展。从“以民为本”到“和谐共生”的政治发展模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短短十几天建成两座共容纳2500多个床位的专门医院,还是快速构建深入城乡基层的疫情防控网络,亦或是大规模撤侨运动,还有国家全力承担新冠肺炎天价治疗费等等都深刻体现了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伟岸的身躯构筑起了“以民为本”的坚固城墙,这面城墙不仅抗住了病情的肆虐,同时也经受住了外界媒体对中国的诋毁。伤痛未愈的中国派出一支支救援队,奔赴那些医疗脆弱、感染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我们的全力支持不是对谣言与污蔑的屈服,而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仁爱公道、豁达宽厚、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内核创新发展为新时代“和谐共生”的政治模式,给予我们支援别国的动力,在灾难面前,需要携手相伴、共同对抗而不是无脑指责、互相推诿。

(三)从“和实生物”到“包容互鉴”的文化发展模式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不同的文明是难以融合而相互冲突的,西方人拿“伊拉克战争”“9·11事件”以及仍然在不断爆发的穆斯林事件来佐证这一理论,而不正视西方在中东长达至少一百多年的侵略和干预。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客将“文明冲突论”刻意从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到意识形态领域,期望用该理论为他们维系全球霸权行为服务。但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固然是有差异的,不然如何呈现世界文化“万紫千红的繁华景象”?如何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发展文化,中华和合文化再一次给出了有效解决方式。《国语·郑语》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先秦亦有“和同之辩”,儒家孔子以和为价值标准评判了君子与小人的思维方式,道家则以万物蕴涵着阴阳二极,两者间的冲突融合构成了“和”,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和合”以实现“义政”,促使天下安定太平,法家则以严从法律来实现天下之和……古往今来,各个学派虽道不相同,却都妙合凝练为“和合”的文化精髓,凸显了中华文明正是多样不同的事物在相互冲突中不断融合才得以形成,成得如此灿烂。人类命运共同体启发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应用到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则合成了“包容互鉴”的理念。文明多样性的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正是因为全世界各具特色的民族不断交流互通才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应该积极践行“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而且能丰富世界文明,促进世界各族间的交流互鉴!

(四)从“以和为贵”到“和爱天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这或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策不了解,或者是出于一种误解和偏见,或者是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①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5-11-08.。“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家和万事兴”以及“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等等都寄托了人民对和合的追求。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如今的“地球村”来说,“以和为贵”的观念则更具有适用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和为贵”的理念发展为“和爱天下”,这亦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天下的新世界的基础。那些唯利是图以至于不择手段的商人,冷酷无情的恐怖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的假冒“和平主义者”等等,他们早已蒙蔽了内心,没有了仁爱,没有“和爱天下”的情怀,从而给世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爱天下”首先倡导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深化为全体人类谋福利的“世界情怀”,创新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其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谐发展的社会不仅需要公平正义,更需要社会中的人常怀仁爱之心,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用道德的力量促进生命的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最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刷爆全世界朋友圈的“中国式援助”正是“和爱天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生动写照,从国内“一省支援一市”到国外“一省支援一国”,用实际行动及时回报曾经支持和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的友好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和爱天下”的情怀并付诸于实际的有效行动。

(五)从“天人合一”到“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模式

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人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启发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以一种崇敬的态度对待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糅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从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得到启发,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新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议全世界人民一起在“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价值引领下,积极应对雾霾、气候变暖、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共同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其次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模式,重在行动。中国新时代的能源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能源战略革命的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方向,即使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也不能走回使用煤炭的老路,要以巨大的改革勇气迈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门槛,使其成为能源革命的主力军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间能源合作,达到“零碳”目标;此外,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7年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开展了碳中和活动,正在筹备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也提出低碳办会的目标;最后中国积极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实现碳中和的低碳理念,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为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模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保障。

四、结语

习近平将深厚的国学素养与理论积淀运用到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总书记从中华和合文化以及共同体思想中汲取智慧力量,针对当今世界乱象,发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路,并跟随潮流的涌动创新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从而借助发展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者相辅相成。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和衷共济”“和实生物”等推动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深刻哲学思想加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之基,为解决全球问题补充智慧能量,让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勾画“命运共同体”的美丽蓝图,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推动全球治理朝向美好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中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