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tz痣误诊为婴儿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1-16袁世盛李侠
袁世盛,李侠
(宜昌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宜昌 443000)
Spitz痣又称幼年良性黑色素瘤,由Spitz于1948年首先描述,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比较少见的后天性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幼儿,成人少见[1]。典型表现为因缺乏黑素而形成的淡粉红色半球形丘疹,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婴儿血管瘤,致使患儿遭受不必要的治疗或延误病情。现回顾性分析笔者收治的1例误诊为婴儿血管瘤的Spitz痣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Spitz痣和婴儿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减少对Spitz痣的误诊误治。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4个月。主因右上胸部红色丘疹1个月余,于2018年3月20日就诊我科。
1个月余前,家长发现其女右上胸部出现针头大红色丘疹,当时以为是虫子叮咬引起,未予治疗。近1个月以来皮疹无痛痒无破溃出血,但皮疹增大明显,引起家长重视,遂来就诊。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情况:右上胸部可见一境界清楚的梭形红色丘疹,约0.5 cm×0.3 cm×0.2 cm大小,见图1。
初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血管瘤。
治疗经过:2018年3月20日第1次治疗,采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美国赛诺秀公司生产),治疗参数8J/10MS+30J/15MS。2018年4月20日复诊,皮疹未见明显变化,考虑可能是能量不足,第2次激光中加大能量,参数设置为9J/10MS+35J/15MS。1个月后,2018年5月22日第2次复诊,皮疹未见缩小变平,颜色未见淡化,考虑皮损可能对激光治疗不敏感,遂调整治疗方案,改用局部激素注射治疗,曲安奈德注射液和利多卡因注射液1∶1混合注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1个月后,2018年6月22日第3次复诊,皮损颜色加深,较前增大突起明显,约花生米大小,中央凹陷似分成两叶,触之光滑坚实,见图2。婴儿血管瘤一般经过上述3次治疗会有明显好转,经再次认真问诊和触诊后考虑可能是其他皮肤肿瘤。局麻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并送病检。病理结果示:镜下呈复合痣图像,痣细胞包括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2种细胞。梭形细胞细胞核大,核仁明显。上皮样细胞呈多角形,境界较清。真皮表皮交界处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小体(Kamino小体),符合Spitz痣,见图3。对患儿随访1年,皮损未见复发。
最终诊断:Spitz痣。
图1 患儿右上胸部初次就诊时皮损
图2 患儿右上胸部3次治疗后皮损
2 讨论
图3 Spitz痣患儿皮损组织病理像
Spitz痣在儿童常见于面颊部和耳部,而成人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皮损表现为粉红到红色、光滑的、圆顶状的、坚实的、无毛发的丘疹,大多数直径<1 cm,但也能长到3 cm大小[2]。Spitz痣通常临床诊断困难,对皮损进行组织学病理学检查是必需的。镜下Spitz痣主要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二者混合构成。梭形细胞核大而核仁明显,上皮样细胞胞质淡染。约50%患者可出现核分裂象,但病理核分裂象罕见。通常细胞内色素较少,但新发患者可有明显色素沉着,60%~80%的患者真表皮交界处可见由坏死的黑素细胞所形成的Kamino小体[3]。本例患儿临床和病理表现一致,完全符合Spitz痣的诊断。Spitz痣需与下列疾病鉴别:黑色瘤、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皮肤纤维瘤、混合痣及皮内痣、幼年黄色肉芽肿[4]。本例患儿就是因为和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不清而误诊。
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是婴儿常见的良性肿瘤,指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其前驱病变在出生时即可存在,或在新生儿早期出现,所有病变在出生后几周内即可出现,其最早期的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病理改变为内皮细胞增生。快速增殖期通常发生在出生后5.5~7.5周,增殖期与其亚型、深度无关。在出生后3个月内的增殖期,瘤体大小可达到最终面积的80%[5]。增殖期血管瘤的皮损可以表现为红色的丘疹、斑丘疹、草莓状的斑块或深在性的结节和包块,压之褪色或颜色变淡,触诊比较柔软。婴儿血管瘤的诊断一般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少部分诊断有疑义的可以借助超声、皮肤镜、甚至磁共振协助诊断。各型血管瘤在超声中的表现为:浅表性血管瘤仅累及皮肤层,边界清晰,均呈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分布较均匀,血流信号在瘤体深部显示明显;深在性血管瘤位于皮下脂肪层或更深组织,不累及皮肤层,多数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多呈高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呈团状或抱球状;混合性血管瘤同时累及皮肤全层或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呈混合回声区,多数边界清晰,回声分布不均匀,“浅低深高”的分层现象是混合性血管瘤的特征性回声表现,血流信号丰富,呈团状,有时可在瘤体基底部或两侧见粗大的主要供应动脉[6]。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结构特征为:红色腔隙样结构、膨大扩张的血管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构、蓝紫色腔隙样结构、弥漫性红色结构[7]。
本例患儿误诊原因分析:①客观地讲,Spitz痣是非常少见的皮肤病,临床医师没见过类似病人或没有看过相关文献,容易误诊。②从病史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区别:婴儿血管瘤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2周左右发现,逐渐增大;本例患儿皮疹是在其出生接近3个月家人为其洗澡时发现,和婴儿血管瘤的发生时间不符合。可见诊断疾病时详细问诊的重要性。③从体格检查上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血管瘤压之褪色或颜色变浅,触之比较柔软;本例患儿皮疹境界清楚,压之不褪色,触诊比较光滑坚实。临床医生不认真地做体格检查,单凭肉眼看很容易误诊为婴儿血管瘤这个常见病。④一次激光治疗后发现效果不佳,只是认为激光能量不够,没有认真找原因,思维比较局限。假如借助超声或者皮肤镜来协助诊断,就很容易排除婴儿血管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治疗。由此可见,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训练必须加强。
综上所述,婴儿期表现为红色或粉红色丘疹的Spitz痣容易误诊为血管瘤。临床医生对这个少见病要提高警惕,强化问诊和触诊等基本功的训练,必要时辅以超声、皮肤镜以及皮肤病理检查,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