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比例:基于体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2021-01-16柏笑寒崔茜徐征
柏笑寒,崔茜,徐征
(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河北沧州 061100)
大学教育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适应学生成长成才路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个人能力与学习难度往往具有矛盾性:难度大于能力,形成学习焦虑;难度小于能力,不具有挑战,产生无趣感。如何匹配学习挑战与学习能力,形成更好的知识获取良性循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思考。体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中对于工作挑战问题有深入研究。结合多学科研究结果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实现合理化协调、提升课堂效果与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基础
1.1 定性研究
(1)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3 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1]。
舒适区域的核心词语是安全、容易、有控制感。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面对未知领域,就会产生压力和无所适从。
学习区是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鲜事物,可以充分锻炼与挑战自我。这个区域的核心词是:成长、挑战、目标与获得感。
恐慌区是超出我们心理承受的范围,会让人感到恐惧与不堪重负。该核心词是害怕、焦虑与恐慌感。
研究表明,在接触外界过程中,舒适区太容易,恐慌区太难,只有刻意练习要求自己在“学习区”内才能探索未知领域,开阔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2)体验心理学。
体验心理学提出心流的概念,是指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中的状态,与专注力高度相关[2]。
体验心理学认为在设置工作难度时,如果技能与挑战难度正好匹配,在工作中突破无趣状态的边缘,调动自己的最高技能水平,并低于焦虑状态,心流状态能够得到完美的学习体验,专注力与学习效果都能够得到完美呈现。
1.2 定量研究
以上两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挑战的难度把控和自身能力两者的适配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状态与效果。
Robert C. Wilson 等人运用AI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与模拟生物大脑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得出定量结论:
上式中ER* 表示最优学习难度的误差值(Error Rate),即在保持最优学习状态时能够接受的超出难度比例为15.87%。研究者称其为“85%规则”。在此研究中发现,这一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学习速度[3]。
在误差值高于或者低于15.87%时,学习曲线的变化均低于15.87%所对应的学习曲线,即无论低于或高于此比例,最终的学习速度与效果均低于边缘值。这一研究结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神经网络实验,所以可以认为对于所有学科均具有普遍意义[4]。
基于以上定性与定量的两类心理学研究结论,笔者可以做出以下推断结论。
(1)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科,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与新知识的匹配程度,根据前期内容,设计符合心流工作状态的知识比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与专注力。
(2)科学量化学习曲线,运用“85%规则”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速度与效率。
2 实际教学设计运用
为获得预期的效果并达到预期目的,笔者根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前内容准备、课中实践教学与课后评价反馈4 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结合所选专业课程特点,为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提供借鉴。
2.1 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选择微观经济学作为目标课程,原因在于:首先,该课程作为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决定了之后专业课学习的底层基础构建;其次,该课程讲授过程中难度较大,知识的获取效果却很差,师生双方的挫败感增加的问题。由此可见,该课程为基于心理学研究结论提高教学与技能认知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2.2 课前内容准备
根据多位讲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的意见,最终按照百分比与难度等级形式将本章内进行划分:将教学内容分为4 课时讲授,每一课时40 min,根据课程难度与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保证课程进程的前提下,最终确定每一课时需要的15.00%~16.00%的难度增加,其他内容已重复之前章节框架以及引入细节案例内容为主。
2.3 课中实践教学
实际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前期所学,提高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讲课时,通过之前已经充分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能够了解的现实案例,让其对课堂中至少85.00%的内容有较强的熟悉度和控制感。在严格遵循“85%规则”,确保学生在舒适圈与学习圈范围之间,课堂提问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自我已学知识的认可度。结合章节难度内容,每30 min 选择10 min 左右推进难点内容。在推进难点过程中,将该章中涉及的亏损决策问题与前一章中的成本问题对比进行讲解,弱化生疏感,并结合课堂的问题讨论,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反馈并交流,处于体验心理学中心流的状态中。当教学内容过难,学生专注力逐渐缺失时,要及时停止,回归熟悉的已学内容,回归知识框架体系,不再纠结于细节难点,而是帮助学生重新宏观回顾大的知识脉络,理解难点所处位置以及逻辑顺序,返回舒适区,帮助大脑认知回归。
2.4 课后评价反馈
优化效果评价是衡量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预期的重要环节[5]。为获得根据85.00%规则进行的课程教学实际效果,笔者将评价反馈分为知识掌握测试与教学满意度两方面。测试作为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分析,将设计针对学习内容的题目进行考核。反馈则根据整体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设计调查问卷,帮助教师反馈学生意见,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6-7]。
(1)知识掌握测试结果。
为快速反馈课堂效果,该次测试以选择题为主,学生在课堂教授之后进行并快速回收。成绩对比选择没有采用85%规则时的其他难度类似章节测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如图1 所示。
图1 教学测试成绩对比
图1 中可以看出,实验章节与对比章节测试的最终结果表明以体验心里学85%规则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后,学生的成绩在章节学习中有小幅度提升。在所有分数段之间两者差异较小:90~100 分与80~89 分之间均存在3.06%,70~79 分之间存在2.04%,60~69 分之间存在4.09%,0~59 分之间存在4.08%。差异均小于5.00%。
但是具体而言,对于低分数段的学生成绩的提升幅度较大:60~69 分与0~59 分的低分数段分别提升4.09%和4.08%。说明通过教学优化,低分段学生能够及时跟进课堂内容,深化知识理解,有利于低分段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
(2)满意度反馈。
教学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分为“教学总体评价”“课程进度安排”“教学难度控制”“课堂专注程度”4 个维度,对该专业课授课学生进行调研反馈。满意程度分为5 级,即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和不确定。
表1 反映了被调查学生对于章节教学总体情况的看法。其中,“满意”回答占比41.96%,“较满意”回答占比“37.82%”,“一般满意”回答占比15.02%,三项合计占比94.80%,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安排与实际教学情况持肯定态度。
表1 教学总体评价结果
表2 反映出4 个维度各自满意度评价结果。其中满意比例最高的是课堂专注程度,为48.13%;不满意比例最高的是课程进度安排,为5.20%。根据调查问卷的问题回答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大量较熟悉的内容作为基础,学习理论过程中对于难点掌握和授课过程中自身对于整体学习专注力都明显满意。但是个别知识掌握速度较快的学生认为课堂中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会影响到整体课程进度,需要进一步改善。
表2 4 个维度满意度反馈结果
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此次教学实验过程能够积极配合并给予高度评价。为保证教学效果,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考虑课时总量和内容进度匹配程度。由于每课时要控制难度内容在15%~16%之间,就会有85%的时间(大约30 min)在重复前期内容,容易产生进度推进困难的问题;(2)这种方式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但是对于个别理解能力好、掌握速度快的优秀学生,可能会产生刚要接触新内容却又出现重复的单调无趣感。
3 结语
在体验心理学定性与定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理论运用,并最终获得以下实验结论:15.87%的学习难度超出比例,即85%规则能够小幅度提升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减少学生课堂的畏难情绪,有效提升课堂专注力。此方法对于低分段的学生效果更好。
体验心理学作为实际教学应用的底层理论,利用其领域中的研究结论于实践教学,对于强化学生课堂专注力,弱化学生畏难情绪,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都有较大帮助。只有在试验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