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构建研究

2021-01-16张连国

公关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摘要: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区域不平衡的客观差异化非正义格局和内在治理的生态正义关系失衡,其原因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民的差异化生态正义要求矛盾、乡镇政府公权力脱嵌、生态保护理念与经济发展的张力和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应探讨有效构建生态正义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正义,生态文明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方方面面的公共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生态正义关系”。正义是人与人之间资源分配的法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生态正义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资源和成本分配的利益关系,以及人和人间、人和自然间和谐的生态伦理关系,本文将研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的构建。

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失衡问题及成因分析

1.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失衡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差异化非正义格局: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城郊区人居环境成现代化、标准化趋势,如其中的佼佼者浙江省农村人居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而中西部的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前现代居住风貌;江南、江北和关外自然生态的不平衡格局,呈现极端差异化的区域特色;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空心化的趋势,使得中西部一些乡村人居环境破败和荒野化。第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在治理的生态正义关系失衡:阶段性整治任务与长效机制建构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建模;城镇集中化趋势与传统村落分散保护的两难困境有待进一步化解。

2.我国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人民群众对生态公共产品的差异化生态正义要求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濟发展呈现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相对发达,年轻人口大量流入,而东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年轻人口大量迁出,客观产生了区域间生态补偿的生态正义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对生态公共产品需求层次也不同,必然会产生生态利益和成本分配方面的差异化生态正义要求;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虚化造成的农民与乡镇政府公权力脱嵌的治理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的家庭化、分散化导致集体经济的实体组织的虚化,使环境整治等公共治理失去农村基层集体经济实体的抓手而产生治理危机;第三,农村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张力:生态文明理念当中的“金山银山”的统一在不同地区呈现产异化格局,有的地区通过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等实现了和谐统一,而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仍压倒生态保护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紧张关系;第四,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必然出现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追求经济的富强目标,必然产生效益化、规范化的需求,在乡村整治上出现了“合村并镇”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价值观产生不同,难免产生西化派与本土化“乡建派”间和不同利益主体间在生态正义理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乃至政策吁求的冲突。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建构思路

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形成生态正义的人居环境学:首先,要重视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二战以后道萨迪亚斯最早创立了以人类幸福生活为目的、综合经济、社会、政治、管理、和技术关系的人类聚居科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借鉴其思想,最早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成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直接理论基础。第二,要重视生态复杂性科学范式下不同门类的生态科学的整合:如研究人与自然间复杂性相互作用的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层级扰沌论,强调自然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特别是揭示了“用来描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的尺度跨越和动态特征”[1]的相邻的不同时空尺度的多层次互动关联造成的不同生态系统状态的“扰沌”(panarchy)循环转换规律,值得建构适应农村环境整治的人居环境学学者的重视。第三,整合环境运动的环境正义、哈维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论,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正义伦理学:精英环境主义者主张在资本主义体制内以绿色税收的市场经济手段或环境规制解决环境非正义问题;底层环境主义者批判环境资源和代价分配上对穷人的非正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新陈代谢的断裂”,主张建立生态正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哈维等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正义论为指导,揭示了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造成空间分配的非正义秩序,造成占有、奴役破坏自然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殖民主义。

2.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指导下,形成生态正义哲学原则: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元范式启示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强调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2],这使其区别于生态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正义论哲学元范式。第二,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文与自然互境诗意栖居的生态美学建构原则:传统美学或强调美是客观的典型(蔡仪),或认为美是主观意象主导的主客观统一关系(朱光潜等),或强调美的社会实践性本质对象化(李泽厚),而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美学,从艺术美转换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原初审美关系,从传统美学的形式美与和谐,“进入到人诗意栖居与美好生存层面”[3]。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指导下合理分配生态环境资源和成本的生态正义伦理原则: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强调以劳动者为主的整体人类利益,因而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论,既要借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经济,也要遏制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自然生态和空间非正义,强调合理分配生态环境资源和成本的生态正义伦理原则体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示范先行有序推进的差异化领导原则,一导多元的协同治理原则,生态境遇技术和人工生态技术互补的生态技术建构原则。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态正义关系

建构对策

1.凝聚农村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美育引领:确立生态美育理念,并在互联网背景下形成有效传播机制,并与生态美育理念与传统风水美等乡风乡俗理念契合。

2.提升村容村貌的生态美学规划和农村诗意栖居环境形成:农村环境整治应以新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互融诗意栖居的生态美学为指导,满足农民在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融入区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高雅宜居的人文精神与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精神相结合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使其养成人文卫生与生态审美结合的诗意栖居的美好生存和生活方式。

3.政策保障下以合作经济为组织基础的多维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合作组织,建立个人出资、集体积累、社会资本和上级拨款结合的融资机制,形成村集体、家庭和邻里互助的娱乐、卫生和养老等多功能公共服务机制,确保污水处理技术、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的关键机制。

4.政府主导下因地制宜的多元协作模式建构:形成多层级的政府生态行政管理主导半行政权威模式,重视村集体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核心作用,在政府规制和绿色税收制约下引导企业资本下乡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可以建立城市市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试点,还要在党政组织监督下乡风民俗约束下传统宗族的民间社团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5.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兼顾农村环保与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基础:实行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排污减量化、粪肥回田的循環经济,发展房前房后和庭园的农业生态经济。 PR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生态美育意识培育研究》(张连国主持,P20210517163958375)

参考文献:

[1][美]Brian Walker,David Salt著,彭少鳞、陈宝明等译.弹性思维: 不断变化世界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6-87.

[2]张连国.当代生态文明理论三大范式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9.

[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