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留学”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与新生适应性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

2021-01-16巫静高卉

公关世界 2021年24期

巫静 高卉

摘要:为了符合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我国海外“微留学”项目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一定的成绩。虽然微留学项目在国内外高校中都广受青睐,但是目前学术界“微留学”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与新生适应性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章以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及价值为基础分析“微留学”背景下学习环境的转变和新生适应性问题,探讨新生研讨课的推行研究及适应策略。

关键词:微留学 新生研讨课 新生适应性

引言

微留学是对短期游学颇为生动的另一个称谓,指学生利用数周的时间,前往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体验当地文化的一种留学方式[ 1 ]。这不仅是跨文化教育交流模式之一,也是高校与世界对话的有效路径。国外学术界对“微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留学”课程的体验与学习以及如何合理设置“微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多元化思维等相关领域。国内目前对“微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留学”作为新兴自主的教育方式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冲击,文章通过将“微留学”背景下新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微留学”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与新生适应策略。

一、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及价值

1.新生研讨课的内涵

新生研讨课最初由哈佛大学设立,最初设立新生研讨课的目的是帮助刚步入大学的新生适应新的大学环境,帮助学生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过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研究能力[ 2 ]。当前美国超过80% 的大学开设相关的新生研讨课,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本科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随后新生研讨课传入我国,首先在清华大学开设并成功示范,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新生研讨课的价值

新生研讨课涉及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新环境,体现出与传统课程不同的价值,主要有:一是通过交流合作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认识,进而培养科学素养。新生研讨课与其他传统学科不同,新生研讨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的是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识到新环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掌握发现科学问题,以批判式的思维提出问题,并能够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起合作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生研讨课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创新思维,新生研讨课讲究的是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进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相关知识,使得学生与教师了解更加深入,进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进而快速地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二、“微留学”背景下学习环境的转变和新生适应性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环境的刺激人作出相关的应激反应。环境对于人而言,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人因为环境变化产生相关的应激反应,会使人的观念和行为不断进行调整进而适应环境,保持环境与身心的和谐。

1.学习环境的差异

总的来说,国内的生活环境相对熟悉,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大多是迫于就业或是升学压力,其学习和生活多是被安排和规划,在学习之外的课外素质拓展普遍缺乏必要的锻炼和培养[ 3 ]。“微留学”背景下学生到国外陌生的环境求学,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家庭和国内熟悉的生活环境,相比于国内求学,国外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学生在国外大环境下逐渐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转变,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压力条件下被动式学习,是基于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探索式”和“规划式”学习,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样的能力在国内培养和锻炼是必要的。

2.“微留学”背景下新生不适应因素分析

“微留学”背景下新生不适应因素主要有:一是国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遇到的困难较多。当前我国以“微留学”方式在海外学习的动力不仅仅是出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综合提升自身素质。因此在没有深入了解国外的人文地理等文化的情况下,仅仅有微留学的动机,而没有微留学的系统准备会因为狭窄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学习上效果不佳,生活上造成困难。有些微留学形式下的学生海外求学主要接触人群依然为华人群体,与本地人群接触较少,未能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二是文化差异造成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微留学背景下出国学习的学生在思维已趋于成熟,对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自我调节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但是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而言,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外部环境和刺激反应更为敏感,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在有消极因素打扰时,心理状态容易失衡,造成心理困扰,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国外政策法规存在的弊端及其人际交往的安全性问题。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并非能得到和当地人一样的法律保护政策,甚至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例如学费问题,针对中国留学生有部分学校提高学费标准,导致学生经济压力大。此类负担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留学生对于海外环境的不适应。无论是在国外长时间留学或者“微留学”背景下的求学,跨出国门走向国外接触新事物无可厚非,留学生群体必然会走向社会进行交往交流,而且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虚拟化的交往往往不能建立起可靠的交往模式,在陌生的环境下,无论是在国外长时间留学或者“微留学”背景下的求学都有可能在社会交流中出现盲从化和被动化态势。

三、新生研讨课的推行研究及适应策略

为全面提升新生在陌生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结合“微留学”形式的实际情况对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在保证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明确新生研讨课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方面

新生研讨课面向的是刚入学的学生,属于选修性质的课程,但是区别于传统课程,其课程定位不是为学生掌握某一种知识技能而设置,而是帮助学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顺利地适应环境进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课程设置内容应该遵循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结合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设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而不是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对于专题课程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需要增设符合“微留学”形式下的关于海外的人文社科类型的探讨课程,在讨论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异国文化。不局限于本专业或本领域的知识和问题,要着眼于交叉学科的知识问题,了解更多的科学问题,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新生研讨课程,拓展学生视野,以国家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2.教学对象和教学方式方面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对象往往是初到海外留学的新生,为便于开展讨论学习,应该采用小组或是小班教学的模式,具体的教学规模以实际招生情况而定。例如按照选课条件或是学生兴趣等规则设定,无论是哪一种规则,都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并能够接受学生监督。在教学方式方面,新生研讨课注重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引领学生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双向互动的,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研讨,同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行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批判式思维思考 问题。

3.“微留学”背景下新生適应性策略

教育环境的改变使得“微留学”学生有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机会,在“微留学”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是当前学生面对的首要问题。一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树立批判性思维。“微留学”背景下虽然学生留学时间较短,但是接触的是全英文环境,需要个人主动全方位的持久联系,如果不与其他人交流,仅仅局限于中国学生的群体,势必不会提高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在新生研讨课程中积极参与陈述汇报等交流,可以锻炼自身素质,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批判式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西方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主,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事物本质,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好的思考习惯。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形成批判式思维思考问题。二是提高独立学习及交流能力。在国外父母不在身边,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学习方式自由,学生不会受到过多的压力和监督,这就需要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设,学会自我控制,注重主动研究,在没有外界监督压力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我学习状态。

四、结语

新生研讨课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讨论的模式在师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班级交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使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更好地了解海外文化适应环境,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阶段的转变。

(本文系2019年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微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与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JG17)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淮亚鹏,莫文静.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微留学项目为例[J].文教资料,2020(13):175-176.

[2]茅铭晨,从海燕.推行新生研讨课,加快新生适应性转变[J].新校园(上旬),2015(07):85-86.

[3]徐琦,刘兴红,梅佳星,裴全力.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0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