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2021-01-15王辉胡泳喆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王辉 胡泳喆

[摘 要]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以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为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一系列课程及其组合方式,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在分析课程体系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模块、课程开设时间、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56-03

湘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始办于2003年,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熟悉人事、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能够熟练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运用IT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由传统的六大模块向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的转变,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变革推动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向数据驱动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1]。准确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既是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契合度的重要途径。为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湘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并重点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问题

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礎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集中实践环节共六大模块,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为了解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先后组织开展了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高校专家座谈会和企业专业座谈会。通过对座谈资料的整理发现,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体系当中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复较多的问题,如劳动法、劳动关系两门课程内容存在多处重复;薪酬管理和员工福利两门课程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另外,如统计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较为重要,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未将其纳入。此外,有些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有些不合理,如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作为从宏观上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概论课,现有方案中安排在第3学期开设,应当调整为第1学期开设较为合理。

(二)人文素质类和跨专业教育类课程开设不够

现行课程体系当中人文素质类和跨专业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应修学分太少,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文哲史类课程有利于培养健康之人格,建立沉稳宁静的精神家园;阅读课和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绝佳途径,同时有利于促进良好兴趣的养成;体育课、劳动课和艺术类课程有利于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应当增加这些人文素质类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体系中应兼顾理论与实践。许多专业课程都包含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但是根据学生以及企业调研反馈信息,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一)突出特色与注重规范相结合

一方面,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2];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注重课程体系构建的规范性。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设置公共基础课、自主发展课两大模块,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余,接受个性化的通识教育。此外,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后续的发展潜力,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针对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胜任特征的要求,将要求内化为知识、技能与素质,并以此为依据开设系统的必修课程,使该专业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与素质[3]。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个体学情差异与个体兴趣爱好差异,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开设选修课程,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自主选课,实现因材施教,积极为学生的成才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鉴于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要求存在差距的现实问题,以及凸显“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湘潭大学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动态调整的机制,2017年,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工作启动。借此契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据新一轮课程体系修订的原则意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专家论证、企业论证、教师论证、学生论证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重新构建了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一)调整课程结构模块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将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环节”六大模块修改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集中实践环节”六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其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导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其中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为新增课程。专业主干课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熟悉人事、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能够熟练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包括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等课程。其中薪酬与福利管理由薪酬管理和员工福利两门课程整合而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由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两门课整合而成。专业选修课旨在根据学生兴趣拓展一些专业课程,开设了12门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选修课程,共计21学分,其中学生应修专业选修课12学分。自主发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并帮助学生掌握跨专业知识,其含文化素质教育课、跨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20学分。

(二)调整课程开设时间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内在逻辑合理确定课程开设的学期,从而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按照知识逻辑分别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再比如专业主干课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的六大模块,以及各自之间的联系,进而合理确定相关课程的开课学期。

(三)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提高文化素质课程应修学分标准。在强调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大量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和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规定每位学生应修文化素质选修课20学分,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注重构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中介”的人才培养辅助系统,包括人文素质讲座、“双创”竞赛、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活动。还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人力資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能力和自我风采的舞台,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并锻炼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劳动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实践形式开展教学,包括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以劳动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依托学校“情牵脱贫攻坚”“学雷锋”“孝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如校园卫生保洁、校园绿化美化,图书馆、敬老院、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订、员工招聘与配置、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为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5]。完善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堂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两大模块,其中集中实践环节又包括专业认知、专业调研、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大实践环节;课堂实践环节包含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都设置了占总课时20%~40%不等的实践教学课时,以期通过循序渐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以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为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一系列课程及其组合方式,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在分析课程体系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模块、课程开设时间、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蒯彦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4(13):165-166.

[2] 曹圣伟.基于CDIO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161-162.

[3] 范冠华.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基于学生胜任力开发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2(9):59-64.

[4] 董勋.基于可转换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25-26.

[5] 孙荣霞.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88-191.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20-06-18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7教改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构建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

[作者简介]王辉(1982-),女,湖南冷水江人,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