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教育
2021-01-15吴文海
吴文海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意味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了使小学生养成相应的数学思维模式,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渗透对策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姜伯驹院士曾多次强调,应该在教材和数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教育的。
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结论本身。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数形结合一般要画图,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经常用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等。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比倍、比差等解决问题通常只画一些线段图,就能引导学生弄清楚题意,明白算理,从而列式解答出来。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很多题目,笔者都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1.妈妈买了4个苹果和12个梨子,梨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画示意图: 略 列式计算:12÷4=3
2.一本日历7元,一盏台灯的价钱是一本日历的5倍。一盏台灯多少钱?
画线段图:略 列式计算:7×5=35(元)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潜能。
二、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
数学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很多新的知识都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就要很好地构思教学设计,巧妙地指引学生使用转化的思维方法,把新的知识想办法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不斷在学习新知识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寻找办法动手剪拼,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探究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以及转化前后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新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的旧知。
三、渗透数学优化的思想
“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既是一种自然淘汰的规律,也是一种好的思想方法。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举一反三在数学里是很常见的。关键是我们在多种的解题方法中,求同存异,在对的方法中要选择最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化策略,指引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与反思,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目的,从中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意识,实现对知识的优化和系统化。
如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简便运算,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125×25×32”吗?
分析:此题中的数比较大,如果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一步一步算的话比较繁琐。我们要观察各个因数的特征,根据已有经验,发现125×8=1000,25×4=100。从乘法运算定律来想,哪个数拆分后更方便与另一个数相乘得到整百或整千,从而得出把“32”拆分成“8×4”,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得出:(125×8)×(25×4)这样自然而然地算出得数等于100000。
又如案例2: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本题的思考性较强,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方法也比较多,我们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寻找比较快捷的方法,优化解题的策略。
最优方法:通过移补变成一个长方形,再加两条3厘米的边。
(14+8)×2 44+3+3=50(厘米)
=22×2
=44(厘米)
通过对比发现,有很多学生面对一些数学问题,原本知道如何解答,但是只要想起解答的过程比较繁琐,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或是怕自己计算出错,从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让学生学会化繁为简的解决策略,对提高解决繁琐的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渗透数学归纳思想
很多数学知识可以归类整理、系统记忆,我们在研究一般性问题时,先从几个简单问题入手研究,从中让学生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归纳思想。我们只要教会学生把握知识的特征,建立直观具体的解题模型,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学一题、懂一类。
例如,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题8、例题9就是很明显的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笔者在教完两个例题后,就让学生留心观察,仔细思考这两种题目的特征是什么?什么不变?什么改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在深入理解题意后,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设计如下:
例8: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线段图:略
先求:
再求:
18÷3=6(元)
6×8=48(元)
答: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48元。
例9: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线段图:略
先求:
再求:
6×6=36(元)
36÷9=4(个)
答: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4个。
通过两种线段图的不同画法,指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都是画两条线段,归一问题是一条长,一条短,里面的每一小段是一样长的(每份数一样)。归总问题的线段是两条一样长(总数一样),里面的每一小段长度不一样。归纳出归一问题是先求出每份数,再根据问题解答;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数,再根据问题解答。今后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解题的步骤是一样的,我们就可以参照这样的解题思维模型去解答了。
数学就应该是教会学生思考,有了思考的能力、方法,学生才是真正学会了数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是终身受用的。
参考文献:
[1]罗军龙.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路[J].中学课程辅导,2018(12).
[2]陈星福.刍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上旬,2018(5).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