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先贤遗志,创造美好未来

2021-01-15于学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振兴中华先贤

于学英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后人无从知晓;有些事件,在当时悄无声息,但“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过后回头,我们才发现它如此重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如是;而有些事件,一发生便惊天动地,后世也一直铭记,辛亥革命如是。这些重大事件是时间的刻度,它让过去的时间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而我们就在追寻这些意义中不断前行。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重要讲话。“振兴中华”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就是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始终贯穿著这个主题。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而形成的革命大势之果,“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有思想的火种才能点燃革命的烈火,“三民主义”就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初的火种。孙中山最开始提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后逐渐形成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举起的战斗旗帜,通过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民族自决,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儒家“仁”的思想和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统一。孙中山综合运用儒家“仁”的思想与西方民主法治思想,通过制定“五权宪法”“建国方略”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近代化的重构,把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思想上的巨大进步,也更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吸收了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成果,结合儒家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目标,提出通过“平均地权”解决民生福祉问题。孙中山先生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实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孙中山先生的有生之年并未实现之一美好社会。但他始终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他于1917年至1919年写的《建国方略》一书,至今仍对我国的建设有重要影响。最开始对《建国方略》有印象,是笔者在参观孙中山故居的时候看到的《孙中山建国方略图》,当时极为震撼,没想到早在100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贤就有如此伟大的先见之明和建设梦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书中构想了中国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在20世纪初的旧中国,这些宏大构想难以实现。但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昔日的宏伟梦想终成现实。今天的中国人民,过上了革命先烈们曾经憧憬的美好生活,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奋斗取得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今天教育的学生在将来2050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将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力量将决定那个时候的中国如何发展。未来的中国,将由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来创造,未来的世界,也将会由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来影响。我们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负的重任,也愿意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抚慰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让我们记住先贤的遗志,奋力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振兴中华先贤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西江月·端午咏怀
吟三八妇女节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先贤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