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1-01-15孟祥年毕诚
孟祥年 毕诚
摘 要:高职高水平专业郡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举措。以国际商务专业群为例,从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对策,如对接产业链,调整专业群结构;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专业群内涵发展及实施动态评价,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提升。
关键词:专业群;教学资源;评价体系;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4-0068-03
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在项目设计上把专业群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1]高水平专业群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服务功能,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要的有效融合,对提高人才培養质量,从而实现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商务专业是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在遵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平台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群逻辑基础上,以国际商务专业为核心,汇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构建了国际商务专业群。[2]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构建有利于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提升国际商务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持续探索适合高水平国际商务专业群发展的路径。
一、调整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
(一)建立健全专业群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
一流的高职专业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长效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群内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构成与各种资源的配置,从而更好地为区域产业转型战略服务,为满足区域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持。[3]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商务行业的发展模式、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国际商务专业群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相关目录进行了调整,国际商务专业群在专业构成上及时进行了调整,在精准分析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删除了内容重合度比较高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适时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增强专业群的适应性,紧紧围绕国际商务产业链或产业领域设置群专业,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二)建立健全专业群多方协同发展机制
相对于单体专业而言,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使其更加适合市场需求,进而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进步对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变化,使专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同步变化,满足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技术技能提升的需要。专业群建设涉及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需要它们各自在专业群建设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要使专业群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形成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发展机制,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专业群建设机制。
专业群建设工作委员会是确保专业群更好发挥效能的组织机构。[4]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进出口商会以及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等安徽外贸龙头企业骨干和校内管理人员组成,旨在打破专业之间壁垒和二级学院管理架构的重叠,加强政、校、行、企之间的连接和沟通,把专业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设计、稳步推进。
成立专业群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可以确保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讯。国际商务专业群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一线的政校行企专家组成。除安徽省外,还邀请了多位来自长三角地区和外贸产业发达地区的专家。通过开展产业深度调研,及时掌握和了解区域外贸产业调整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研究外贸人才需求质量与数量的变化,为专业群动态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二、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专业群内涵发展
(一)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的必然要求。国际商务专业群采用工学结合形式下的 “133”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第一阶段为学生在校的第1—3学期,第二阶段为学生在校的第4—5学期,第三阶段为学生在校的第6学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职业能力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结合以及毕业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可以参照“133”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同岗位需求的特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定学情,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外实习实训活动。在第1—3学期,因专业群基础知识相通,对学生实施大类培养;在第4—5学期,根据特长、兴趣、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国际商务类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第6个学期,根据企业工作需要,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
(二)优化专业和课程标准
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教学和课程教学的依据。国际商务专业群需根据新一轮高职专业目录对群内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并在适应“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修订专业群内各专业标准以使之更贴近国际商务产业实际。根据专业群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大部分为专业群内通用课程,面向群内所有学习者,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模块”课程是群内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向群内不同专业开设,培养的是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迁移能力。群内专业既有共性的核心课程,也有个性的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供群内各专业选用,分任选课和必选课,群内各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选用。根据“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确定专业群所需课程后,需对群内课程标准进行优化,将课程思政元素、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将专业涉及的1+X证书引入专业和课程标准,保证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新颖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
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国际商务专业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群内部分主干课程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或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专业群可将现有资源整合以便在不同授课阶段加以使用,同时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对接,聚焦企业变化、紧扣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等先进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和过程性课程考核,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岗位工作需要。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5],使得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有效对接,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教材开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活页式新型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将“互联网+”国际贸易、关务技能大赛等成果固化到课程教学中;将国际商务相关实际工作场景、关键技能环节、重点工作流程等独立或连续制作成微视频、微课。通过引用、开发等多种渠道建立专业群资源库,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培训和从业人员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四)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领来对接国际商务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享,完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建设集模拟实训、技能大赛训练、1+X证书实施、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校企合作在专业群内设立外贸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内可设置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以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与外贸、跨境电商、物流等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在企业建立能满足学生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深化与企业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员互聘等方面的合作。
(五)推进“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既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保障,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升级需要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队伍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切实落实专业课教师五年一轮的企业实践要求,提升教师的企业实践认知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设置流动性岗位,吸引有经验的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能工巧匠来承担专业群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入行业、企业最新标准,结合专业群课程特点,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开发体现新工艺、新流程、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的立体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打破传统的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实施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实施动态评价,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
(一)建立内外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除内部原有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外,学校应建有相关的专业群评价制度,加强对专业群建设成效的监控。评价机构可以设在专业群建设小组内,也可以设在校学术委员会下,要吸纳学校(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行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評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相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确保专业群建设方向不偏、质量有保障;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毕业质量、师资发展水平和各种条件保障等进行评价,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报告等,主动接受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师生、学生家长和企业在内的监督等,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发展质量。
(二)构建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专业群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之一。科学、合理、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能给予专业建设有针对性的评价,又能引导专业群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专业群建设更好地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变化,更好地思考专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提升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注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有效性,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坚持党建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实施常态化教学诊改工作
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并使之常态化是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是专业群自身的“修复”系统,有助于专业群健康发展。需要依托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群建设规划来确定专业群目标链,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专业评价指标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确定专业群标准链。通过教学信息化平台,实时采集、监测专业群建设数据,结合数据分析情况查摆问题,突出诊改的时效性,实现诊改过程的信息化、标准化和可控化。通过常态化的诊改工作,结合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进一步培养现代化质量意识、提升专业群建设内涵,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2]张衡锋,桂文龙,刘俊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45-49.
[3]余庆,吴敏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9(9):1-3.
[4]吴良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7(6):18-23.
[5]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86-89+94.
[6]马建富,李芷璇.产教融合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型态的重构[J].职教通讯,2021(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