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1-01-15李国庆
长久以来,有这样一个疑问: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到底在哪里?
滔滔东海潮,浩浩长江口,历史选择了刘家港。从公元1405-1431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郑和七次从刘家港出发,远渡重洋,创造了令世人仰慕的伟大壮举。也使刘家港成为了天下第一码头,这个古老的港口就此载入史册,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海港之一。
我是上海人,数十年间无数次经过太仓,就是没有机会在此停留,游览一番当地的名胜古迹。
己亥年(2019)岁末,我从云南边疆回上海探亲,终于下决心去了一趟太仓,总算了却了多年心愿。
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太仓唯一的选择便是刘家港,这是“海上巨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我来自郑和的故乡,自然对她倾注了满腔热情、真情、深情。
在去刘家港之前,我对刘家港作了一些了解。
明代诗人袁子英有诗曰:“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 诗中赞叹的便是中国古代“第一码头”-太仓刘家港,这里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
太仓刘家港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刘家港的得名,根据明《太仓州志》记载,刘家河即娄江在太仓境内的一段,因娄、刘音近,双声通假,当地人将娄江读为刘江、刘河。另外太仓方言中“港”即指河道,这种方言现象沿用至今。所以刘家港开始即指刘家河,并非专指港口,刘家港得名应在港口形成之前。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元代初年,因北方经济凋敝,京师的一切供给“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大运河转输困难且费用高,元政府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快捷的南粮北运海上通道。至元年间宣慰使朱清、张王宣自崇明徒居太仓,开创以刘家港为起点的海道漕运,太仓刘家港因之兴起和繁荣。当时,太湖唯一的泄水大道娄江“不浚自深”,穿境入海,独具枕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另外,太仓由娄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连成一片,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总之,元初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开放的外贸政策,太仓刘家港所独具的地理、水利、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使太仓出现了历史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刘家港便由此兴起,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西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12月15日一大早,我和好朋友李颂源便登上公交车,直奔位于城区东部的刘家港。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区)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 (今河北任丘北)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 太仓市浏河镇),七下西洋,率海船200多艘、人员2.7万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的航线,增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交流,也向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享誉世界,开创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辉煌。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和他开辟的最重要的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在位22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现了17国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苏木比黄金还贵重,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银子,到国内市集上出售20两,利润丰厚。” 太仓民间郑和研究学院陆静波说。
历史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在刘家港准备入海。郑和为什么会选择刘家港呢?专家们分析有五大原因:一是有良港。太仓刘家港靠近长江口,具有衔接江海的地理优势,是元明时期中国最大的港口,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称。娄江因“掣淞入娄”,具两江之势,元明之际,江水深,水阔可达二三里,万斛之舟可由娄江泊于太仓城东郊和南郊。元时留下的航海基础,码头设施和贸易条件还很完备。充足的仓储以及精湛的船舶修造技术,确保了郑和远洋活动的顺利展开。二是有富地。太仓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历史上被称为“皇帝的良仓”。洪武26年(1393),朱元璋命令在太倉南码头兴建运仓,建成仓房919间,贮存国家粮食。收浙江、南直隶等各地粮食数百石万,因规模巨大,谷称“百万仓”,史书则称“天下之仓此为最盛”。1369年到1415年,经刘家港的海运漕粮就达2800万石以上。郑和船上人员二万余众,每日三餐,每次航行两年,当时中国藏粮最多的地方唯太仓,所以起锚地非此莫属了。明初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12%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12%的税赋。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支持。
三是有人材。太仓地处东南沿海,自古航海人才济济,郑和下西洋队伍中不少骨干和成员来自太仓,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费信、周闻都是太仓人,还有一大批有丰富航船经验的水手及优秀的“船老大”可供挑选。郑和每次下西洋都需要补充许多有一定素质、能胜任远洋航海的人员,而从太仓地区招募和选拔,可以确保数量和质量。四是商贸城。这里商贾云集,商品充足,便于船队给养补充。1286年以后,元政府先后在浏河镇设立了行泉府司,在太仓设立市舶提举司,从政府行政管辖的体制上确立了太仓作为海运商贸大县城的地位,太仓成为万商聚集的商贸城,集中了中国各地的土特产和东南亚各国的奇珍异物。每年春夏二季,大小数百艘乃至上千艘海运船只驰入刘家港,正可谓“万艘如云,毕集于海滨刘家港”。五是靠近京都。明初建都南京,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对外天然良港,仍保持着它漕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永乐帝在派遣郑和下西洋时,决定选择太仓作出海的起始港和收泊港,对外朝贡贸易的基地,便于朝廷与船队联系。因此,太仓是郑和舰队起锚最理想的口岸。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均认为,太仓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太仓具有航海探险的历史传统,是航海家的摇篮。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有史可查的航海探险家就出在元代的太仓,他们是朱清、张宣、殷明略,探索了海上漕运最佳航线。可以说,没有元代太仓这批航海者一脉相承的航海探索精神,就没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这是太仓对郑和下西洋的又一重大贡献。
沧海桑田,时移世易,不出所料,今之刘家港已非昔日之刘家港,我最想看的起锚处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面目全非了。
一位当地老乡指着狭窄的河面说,左岸汇入长江的河流是解放后疏浚的新浏河,当年郑和船队开拔的老浏河就在堤岸右边。
既然来了,就要去看个究竟,我们迈开脚步,行走约莫3公里左右,目的地到了。这里是长江最宽的地方,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如今,一个巨大的石雕锚链挺立在这里,旁书“刘家港”三个大字,反复在向人们述说当年郑和船队一字排开,旌旗蔽空,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奔向蔚蓝色的大海,展示泱泱大国雄风,宣扬煌煌中华文明的壮阔景象。
我们在石雕前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同为炎黄子孙,在新的时代弘扬“郑和精神”,创立自己的一份业绩,也是对祖先的最好回报啊!
刘家港如今留下的唯一遗迹便是天妃宫了。
天妃宫位于浏河镇东市庙前街,与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统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
一座承载着历史的“通番事迹碑”静静地矗立在天妃宫妈祖塑像的前方。
一位当地人指着碑告诉我们:“这块碑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来龙去脉。”
从“通番事迹碑”碑文中可以看到,“爪哇国”“狮子”“金钱豹”“西域”、“古里”等名词均有出现。据悉,该碑文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于此勒石立碑,名《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原嵌于宫壁内,记曰:“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这确凿证明,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郑和船队每次返航也都是以太仓为收泊地。
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元代至正二年(1342)移建于现址。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必先率船队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祈求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场面非常隆重。而每次平安归航时又要至此朝拜谢神,并供奉船模。有的史料还记载郑和把出使各国带回的西域海棠,大红牡丹、黄蕃薇等植于宫内。特别重要的是,《通番事迹碑》记载:宣德五年冬,郑和奉使第七次下西洋之前亦到此进香朝拜,修建该庙,并将记载七次下西洋经过的《通番事迹碑》立于天妃宫内。清道光四年(184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重修天妃宫。1911年秋,正殿毁于大火,仅存后殿;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做粮库,得以幸存。现存的天妃宫后殿为清代所建,1995年被列为获准开放的道教活动点。天妃宫因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庙。
作为最早兴建的妈祖宫庙之一,浏河天妃宫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扩建修缮。据天妃宫的讲解员张小姐介绍,过去的天妃宫占地十亩,金碧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妃宫也日渐衰败。
国家自2005年起对天妃宫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如今修复后的天妃宫前有照壁、山门、钟楼、鼓楼,入宫有正殿、后殿及道舍等;主建筑天妃宫寝殿庄严雄伟,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明清时代江南苏式建筑,高12.5米,面阔21.84米,进深16.3米,楠木梁柱,木刻廊坊,砖雕券洞门,殿楼的枋子和门楣上雕有精细逼真的海浪托日和巨龙戏水的图案,古朴典雅,气势轩昂。
天妃宫前竖立着一尊天妃妈祖的汉白玉塑像,高约2米有余。她面容端庄,神态祥和,目光直视前方,左手紧握一盏桅灯,举到胸前,右手牢牢扶住,仿佛正准备出发去海上为过往船只引路。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根据泉州文史专家的研究,妈祖文化与妈祖精神的广泛传扬,跟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宋元时期,泉州号称“东方第一大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海上女神,形成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古代,信息的传播很缓慢,要使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形像在广泛的地区产生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无疑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妈祖作为一个古代民间的神祗,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内外、世界上这么多人认可、赞扬和崇敬呢?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祖身上聚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妈祖作为一个民间的渔家女,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种种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才会深受百姓的崇敬。很多民间传说将妈祖的智慧、才干神化了,夸张了。比如说,妈祖可以“乘席飞天”,发现哪里渔船有危险了,她就去抢救,海上救护工作做得很好。另外,妈祖腰间挂着桅灯,驾船在海上巡逻,看到哪里有风浪有危险,她就帮助客商、漁船脱离险情。妈祖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善事义举,因此受到了海内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天妃宫之左右建有城隍庙、文昌阁、五路堂、三官阁等;整个建筑群东西有金钩、玉带两河环抱,景色秀丽,引人入胜。
天妃宫东南隅建有碑廊,廊内贮有历代有关天妃宫史迹的碑刻十三块。
正是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天妃宫已跻身“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开展沟通交流、祈祷天下太平”的首选地。
郑和公园位于太仓港口开发区,占地面积122公顷,整个公园建筑风格以还原郑和船队远洋的历史文化为主,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再现了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它是太仓市的第一座主题公园,是一个“多元一体化”“体验式”新型综合性滨江公园。
公园内建有十一座山体、主入口广场、音乐喷泉、郑和铜像、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郑和七下西洋历经的异域风情等十个工程。建筑风格力求还原郑和船队远洋的历史文化,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异域风情区再现郑和七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遗迹和风情,主要有马六甲、爪哇、古里、麻林、锡兰南北楼、唿噜莫斯和麦加等七大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
郑和公园内最醒目、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是郑和纪念馆,它是以郑和精神为核心,从不同视角展示郑和航海文化,突出反映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的特色,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声光电技术,在展示效果与互动实用的完美结合下,大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郑和长达近三十年的下西洋之旅。
郑和铜像高18米、重50余吨。郑和手执航海图,昂首挺立在长江口当年七下西洋的起锚地,高大而典雅,宏伟而凝重。该铜像由一百多块锡青铜板装焊而成。复制的郑和二号宝船,也称“二千料郑和宝船”,长71.1米,宽14.05米,这是为了纪念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太仓首航出海的日子,船尾部有3层,近18米高,桅杆高38米,寓意郑和曾经去过的38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说,古时的刘家港是属于郑和团队的,他们从这里起锚远航,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那么600多年后的今天,太仓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因子,拉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
目前,太仓港港口海运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合作伙伴遍及亚、非、欧、大洋洲和南北美,贸易货种涵盖大宗散货、大型设备、化工品等,打造了“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也成为内贸转运枢纽、近洋直达集散中心和远洋中转基地。
旌旗飘扬,千帆竞发,当年的盛景似穿越而来,新时代的“郑和”们正描绘着更加灿烂光辉的未来!
从大门望进去,一座高高的铜像面朝着大门,庄严威武,非常气魄。郑和手执航海图,昂首挺立在长江口当年七下西洋的起锚地,高大而典雅,宏伟而凝重。铜像高十八米、重五十余吨,为国内最大的铜像。
复制的郑和二号宝船,非常之大,威武壮观。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汉族,上海市人。自1972年以来,在《电影文学》《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美洲《亚美导报》《金山》《边疆文学》《滇池》等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杂文、随笔、剧本、论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文艺评论计500余万字,獲国家、省、市级奖励50余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作家传略》《云南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现为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昆明盘龙江文艺创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