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群中的田园景观探析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种植设计
2021-01-15刘玉英
刘玉英
“三山五园”区域稻田种植由来已久,该地到明中叶时已被描述成一个以稻田、荷塘和柳岸为特色的北国江南水乡。田园景观是皇家园林的组成部分,将皇家园林周边环境改作稻田能使整个地区更接近明清时期风貌,有助于维护遗产完整性。但从自然资源和建设用地角度考虑,大规模恢复稻田景观显然不可能,在“两山片区”进行“适度恢复”,集中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补充[1]。
田园景观,即耕田和原地,泛指风光自然的乡村景观,是一种反映人们劳作生活场景的人工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村落、农田、道路、河流、树林等[2]。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类同于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田园风光:“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和自然和谐交印”,又有其皇家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本项目的种植设计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尊重场地现状,旨在打造一处“山、水、田、园有机融合,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特色田园景观。
1 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
1.1 设计理念
种植设计是以有生命的自然物——植物,为材料的艺术创作,因此既要表达植物的自然特性,又要通过植物表现人的思想和情感。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遵循着“天人合一”和“文以明道”两大理念,“天人合一”理念重在表现天趣,“文以明道”理念重在传达人文,正是这2种理念的和谐结合,才构成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自然美和人文美交相辉映的独特效果[3]。
1.2 设计手法
孙筱祥先生把江苏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的艺术创作手法分为以景写情、以情造景、情景交融3个境界[4]。
王欣分析归纳了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五大理法:因借用地手法、情景交融手法、植物和环境的结合、种植形式特点和程式化理法,突出“用地分析-理景手法-植物景观-植物审美境”有机结合的种植设计序列[3]。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采用自然式种植,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利用自然的植物形态,运用夹景、框景、障景、对景、借景等手法,形成有效的景观控制[5]。植物种植上,主要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等多种栽植形式,植物搭配注意前后层次、季相色彩、林冠林缘线设计等,构成主次分明、富有变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1.3 设计目标
传统园林造景的三境界“生境”——身之所荣,“画境”——目之所瞩,“意境”——意之所游[3]。
所谓“生境”,即用种植设计表达植物之美首先必须符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同时通过植物为人类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画境”,即植物配植要富具画意的形式美,通过植物与建筑、山、水、石、园路等的结合,以及植物之间的季相变化、体量质感的不同进行合理配植,而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意境” ,传统园林讲究“诗情画意”,往往以植物比德赏颂或传情达意,从植物景观引申到诗词意境,最后达到意蕴无穷的审美效果。
1.4 明清皇家园林常用植物
明清时期堪称是我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艺术的集大成时期[3]。仇莉通过研究总结出明清皇家园林常用的植物类型有:1)乡土植物:杨、柳、榆、槐、椿等;2)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常青的松柏象征王朝统治千秋万代,玉兰、海棠、牡丹象征玉堂富贵,楸树、银杏被认为是子孙树,太平花寓意天下太平,柿树寓意事事如意等;3)比德赏颂型的植物,如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高洁的荷花、梧桐等;4)奇花异果:引种驯化或盆栽北方地区不常见或无法露地栽培的奇花异果,如‘洒金’碧桃、‘玛瑙’石榴、各个品种的桂花等;5)农桑类植物:以稻、麦、黍等经济作物大片成景,瓜果蔬菜、桑树也多有栽植[6]。皇家园林种植设计在树种选择上偏重以常绿树种为基调,植物景观整体色彩或稳重或华贵[7]。
2 种植设计方案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处于“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中。本次设计范围东邻颐和园西围墙,南至金河路,西北方向紧邻玉泉山路,总面积约104hm2,一期实施面积约72.7hm2。
图1 景观分区图(高利晓绘)
“三山五园”曾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被划定为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海淀区于2012年启动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项目,提出了“三轴、两核、九重心”的总体框架。颐和园西墙外环境整治建设为“九重心之一”,具体内容:恢复高水湖、养水湖、京西稻等湿地景观,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绿地,完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8]。这个重心部分后被称为“园外园”,其核心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区域(简称“两山片区”),即本项目所在地。以北长河为界分为两区,北部为“皇家御苑区”,南部为“农耕文化展示区”,将依据历史改造现有低洼地和林地形成9hm2水稻与油菜间作的稻田,水源利用南水北调之尾水和雨季集水[1]。
2.2 设计方案
本项目设计定位以保护遗产文化景观优先、恢复田园景观为目标,生态修复为基本手段、融入现代休闲活动的遗产文化旅游区。项目红线面积72.7hm2,其中,设计水体面积10.4hm2,稻田面积8.9hm2。
本项目景观分区包括御苑景区和农耕文化展示区。 其中,御苑景区包括4个主要景点,分别是:烟柳春佳、幽林远钟、御道夕峰、玉河浮金。农耕文化展示区包括6个主要景点,分别是:柳荫听蛙、玉峰塔影、春苗绣野、荷塘月色、稻浪流香、桑林蚕房(图1)。
2.3 种植设计
2.3.1 设计原则
1)以上位规划为依据,突出场地的历史和地域特色,依托现有稻田拓展种植,打造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
2)尊重场地,充分利用现状植被,常绿与落叶搭配、乔木与花灌及地被搭配,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观。
3)“师法自然、巧于因借”——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式种植手法:孤植、丛植、群植、林植等;巧用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框景、夹景、障景等手法,调整视线通廊,延长透视线,巧借玉峰塔和佛香阁为我所用。
4)各景点采用不同植物及搭配方式,来表达景观立意,阐述景观主题,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全园主要树种以北京乡土树种为主:松、柏、杨、柳、榆、槐、椿,以及开花的山桃、杏、碧桃、迎春等,突出乡土、田园特色,营造“碧水环绿树,青山郭外斜。开轩面香稻,把酒话桑槐”的田园意境。
2.3.2 设计思路
通过多次现场踏勘,了解现状植被情况。根据现状植物的长势情况及设计需要,对现状植物采用3种处理方式:保留、场内移植、场外移植。
首先此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植被,如现状银杏林、松柏林、果树林等大部分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种植设计;其次是场内移植,对于一些长势良好但与设计场地或水系相冲突的植物进行场内移植,融入设计中;最后是场外移植,主要针对长势不良、植株瘦弱、影响整体景观的植物进行场外移植,再根据景观需要重新设计(图2)。
本项目场地的定位是御苑、田园,在此次种植设计中从植物的选材到种植手法上,都紧扣主题,分区域体现御苑、田园特征。
2.3.3 种植规划
全园种植设计以现状植被为基础,并以北京乡土树种为主,整体树种规划如下:
1)基调树种:油松、圆柏、银杏、白蜡、垂柳等;
2)骨干树种:白皮松、元宝枫、水杉、新疆杨、国槐、金枝槐、旱柳、紫叶李、玉兰类、海棠类、李等;
3)主要树种:华山松、刺槐、臭椿、楸树、五角枫、柿树、北京杨、榆树等;
4)一般树种:云杉、七叶树、桑树、梓树、杜仲、核桃、加杨、钻天杨、馒头柳、红枫等;
5)点景树:高杆油松、特型油松、丛生元宝枫、丛生榆树、特性垂柳、特型国槐、大规格梨等。
根据景观布局进行种植规划,分为稻田区、水系区、隔离区、主题景观区、主要入口、次要入口(图3)。
1)稻田区:以水稻、油菜花为主形成大面积稻田景观,局部种植莲藕、茭白、水芹、慈姑等水生作物,丰富景观元素。在稻田中点植或丛植旱柳、垂柳、国槐、刺槐、杏花等,丰富景观立面,或引导观赏视线,局部种植特型树如大规格国槐、梨树、丛生国槐等形成视线焦点;稻田周边群植或林植圆柏、油松、栾树、国槐、银杏、新疆杨、山桃、连翘等, 围合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丰富的林缘线和林冠线。
图2 现状植被分析图(作者绘)
图3 种植规划分析图(作者绘)
2)水系区:中心绿岛以耐水湿的垂柳、旱柳、白蜡为主,并丛植部分山桃、山杏等,岸边以常绿树为背景,并丛植或群植垂柳、白蜡、栾树、楸树、五角枫、金枝槐、水杉、紫叶李、山桃、山杏等,形成丰富的水系景观,在桥头或驳岸转折处点植特型垂柳、大规格白蜡、元宝枫等形成视线焦点。结合湖、岛、潭、湾、塘、滩等丰富的水体变化,栽植芦苇、水葱、香蒲、黄菖蒲、千屈菜、荷花、睡莲、慈姑等水生植物,形成变化的湿地景观,并为青蛙、野鸭、蜻蜓、鱼等动物创造一定的生境,丰富整个园区的生物多样性。
3)隔离区:保留园区边界长势良好的大乔木圆柏、银杏、毛白杨、国槐等,形成隔离园区内外的一道绿色屏障,北侧、西侧沿路边分段适量增加油松、紫叶李、杏花、金银木等,丰富沿路景观;南侧结合微地形,在充分利用现状植被基础上,增加圆柏、油松、旱柳、白蜡、紫叶矮樱、金银木、连翘、粉团蔷薇等植物,形成复层景观,隔离园区内外;东侧与颐和园一墙之隔,保留现状杨树林,局部补植臭椿、毛白杨、旱柳等。
4)主题景观:全园主要有烟柳春佳、幽林远钟、御道夕峰、玉河浮金、柳荫听蛙、春苗绣野、玉峰塔影、荷塘月色、稻浪流香、桑林蚕房10个主题景观,多处景点均以植物命名,这也是传统园林常用的造景手法。种植设计中根据各景点主题选用相宜的植物,充分利用植物的色、香、姿、韵来阐述景观立意,尽可能地调动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不同景观环境。
5)主要入口:东南入口、南入口、南次入口及北入口为主要入口,各入口处均有放大的场地设计及景观小品。种植设计时选用丛生元宝枫、高杆油松、刺槐、金叶国槐、旱柳等,并配植红瑞木、丛生紫薇、重瓣榆叶梅、牡丹、宿根花卉等,打造一个相对热闹、迎宾的氛围。
6)次要入口:东入口、西入口、西南入口为3处次要入口,结合现状植被补充种植,简化处理。
2.3.4 主题景观设计
1)御苑景观区。
玉河以北定位为御苑区,有烟柳春佳、幽林远钟、御道夕峰、玉河浮金等景点,来体现御苑特色。此区域的主要树种有高杆油松、油松、旱柳、垂柳、洋槐、马褂木、蜡梅、美人梅、桃、连翘等。
烟柳春佳、幽林远钟:2处景点相距不远,均位于园区的东北入口处。早春发芽的柳树,嫩黄未绿之时,犹如轻烟笼罩树冠;春季开花的刺槐,绿白相映间,素雅而芳香;另配植传统园林中常用的蜡梅、美人梅、连翘等春花植物,“烟柳春佳”的景观意味油然而生。自入口起,靠近园路两侧栽植特型的高杆油松,结合高大的旱柳、刺槐及常绿的白皮松,以植物高大的姿态及常青的色彩营造“幽林”的效果,衬托景观小品“钟”,此皆为用植物来表达景观立意。
御道夕峰: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手法,巧借玉峰塔入园,游人漫步在时而穿林时而观稻田的御道上,遥望玉峰塔。在御道两侧配植部分马褂木,其花大而美丽,叶形奇特似“马褂”,秋色金黄,犹如一个个身披“黄马褂”的侍卫,守护这一处“御苑”。另外,此区域稻田周围保留大量现有的桃、苹果、杏等春花植物,并配植枝条柔软飘逸、早春发芽的垂柳、旱柳为背景,打造御苑内的田园风光,与玉河对岸的农耕文化区遥相呼应。
图4 稻田区景观视线分析图(作者绘)
玉河浮金:玉河穿园而过,在河道两侧种植油菜花,营造“菜花黄里渡红舟”的意境。另外保留河道两岸的大垂柳(胸径>30cm),并配植山桃、碧桃等,“桃红柳绿”间平添几分光景。
2)农耕文化展示区。
玉河以南定位为农耕文化展示区——田园区,主要景点有柳荫听蛙、春苗绣野、玉峰塔影等。此区域的主要树种有油松、圆柏、旱柳、垂柳、白蜡、臭椿、柿树、栾树、银杏、玉兰、山桃、山杏、碧桃、连翘等。
此区域以大面积的稻田为主要景观。梳理现状植物,保留规格较大长势较好的乔木,移除规格较小,长势不好的灌木。以现状稻田为基础,在梳理出来的林窗部分加入稻田。
柳荫听蛙,顾名思义,在场地周边配植垂柳,并充分利用水体景观,采用丰富的水生植物荷花、睡莲、慈姑、芦苇、香蒲、千屈菜、水葱等创造一个水体生态环境,为青蛙、蜻蜓等生物提供一个栖息地,也为到此的游人创造一个更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坐在柳荫下,看映日荷花,听取蛙声一片。
春苗绣野,此为稻田主景观区。选取了4个主视点,进行视线分析来指导种植设计(图4)。在视线分析中考虑人的水平最佳视域为45°[5],识别景物距离为150~270m,以及采用中国园林夹景、障景等手法,确定了稻田中种植岛的位置及种植区。在稻田种植岛上种植颇具田园风的旱柳、垂柳、山桃、山杏等,并配植了部分高大的新疆杨、加杨等丰富林冠线。
玉峰塔影:采用借景手法,巧借玉峰塔入园。场地周边丛植高杆油松,增加韵味。配植旱柳、油松、碧桃、黄栌等,水中种植白睡莲。场地对面的堤岸结合现状银杏,补植部分银杏,并配植垂柳、云杉、杏花、连翘等,作为玉泉山的延续,衬托玉峰塔。
3 结语
“两山片区” 处于西郊皇家园林群中,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景观营造必须深入挖掘、解读场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打造主题景观,突显场地的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而种植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始终遵循以保护遗产文化景观优先、以恢复田园景观为目标,以生态修复为基本手段、融入现代休闲活动的原则。本项目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意在营造皇家园林中田园景观独有的气质和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包括其中的种植设计,是遗留下来具有我们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瑰宝,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儒释道思想、文学、绘画的影响,反映着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文化审美,同样适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乃至城市建设,作为园林人我们要继承传统园林艺术,彰显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不是一提到现代就直指行列式栽植或大草坪的西式园林,避免“千园一面”和“千城一面”的景观雷同。习总书记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月,记得住乡愁”。而真正有民族特色、历史印迹的才更能勾起那一份“乡愁”。
继承传统,也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生活习俗和文化审美进一步发展传统园林艺术。例如“两山片区”稻田景观的恢复,其意义不在于供给吃食,而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象征、一处田园景观[9],让市民记住一段历史。另外,生态园林也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的设计中也强调田园生态的全景设计,结合停留空间设计有野鸭塘、青蟹窝、蜻蜓滩、雨燕巢、蟋蟀棚等,然而要真正达到这种虫飞鸟鸣蛙叫的田园生态景观,必须切实了解各生物的生活习性及对生境的要求,因而在建成后应与生态、动植物等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相关跟踪调查工作,并进一步引入生物生境再生的思路(生物生境,指生物的栖息空间,既有像原生林那样排除一切人为因素的原生态自然空间,也有通过人与自然互动创造和维护的、可容多种生物栖息的环境[10]),切实地为鸟类、昆虫等创造适生的生境,使园区生态功能保持长期良好的发展(图5~10)。
项目名称:园外园生态景观提升一期工程——两山片区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
项目规模:总面积约104hm2,一期实施面积约72.7hm2
图5 东南入口湖岸景观种植设计(作者摄)
图6 北入口“烟柳春佳”种植设计(作者摄)
图7 小场地种植设计(作者摄)
图8 稻田周边种植设计(赵站国摄)
图9 园路种植设计(作者摄)
图10 稻田景观种植设计(赵站国摄)
项目设计时间:2014年
项目完成时间:2016年11月完工
致谢:感谢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总工丘荣和同事杨晓娜在项目设计及文章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