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利用研究

2021-01-15倩,王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湖南革命红色

孙 倩,王 霞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湖南 长沙 410006)

红色文献是中国革命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承载红色记忆的宝库,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各地革命纪念地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指出了红色文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红色文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行,其在印刷数量上并不多,加之经历长期战争,留存下来的红色文献较少,其不可再生性,使红色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赞誉湖南“一寸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烈士身,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2]湖南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红色文献印记。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是记录革命时期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湖南区委、中共安源支部、省立第一师范支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中共湖南省工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湘鄂川黔省委、湘赣鄂革命根据地、湖南劳工会等组织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党的领袖在湖南地区的著作,党组织在湖南地区印发的各类文件,以及在湖南地区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刊、捷报等。目前,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主要收藏在湖南档案馆、湖南图书馆、湖南博物馆、湖南各大高校图书馆。

一、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概述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经历过五四运动思潮之后,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思想上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工作中。作为中国革命前沿阵地之一的湖南,克服多重困难,出版发行了大量宣传党的理论知识的文献。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按表现形式划分为红色著作、红色报刊、红色宣言、红色实物、红色遗址等。

(一)红色报刊类

湖南是最早创建红色报刊的革命地区之一,随着马列主义思想在湖南的传播,湖南发行了许多红色刊物。据《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的统计,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湘学报》创刊至湖南和平解放(1949年8月)的52年中,湖南先后出版过700多种报纸。[3]湖南报刊行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湖南利用文化宣传展开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五四运动之前就创刊的《体育周报》希望通过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1919年,毛泽东创立的《湘江评论》在长沙正式创刊。李大钊对于《湘江评论》的内容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称其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4]。随后,长沙各校积极响应,创办了十多种刊物,这些刊物为号召社会各界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1920年毛泽东发表《湖南人民的自决》,主张“湖南之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之”[5],不仅反应了对湖南问题和驱逐张敬尧的看法,还反应了对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随着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湖南先后改组创刊了《湖南通俗日报》《新时代》等刊物。这些刊物成为湖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不仅工人运动在湖南高涨,湖南农民运动也在不断壮大。从1926年开始,先后有《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战士周刊》刊印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红军日报》刊印的《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土地政纲》等,指出农民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成为此后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抗战全面爆发后,湖南积极响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湖南省工委组织共产党员创办了一批响应抗战救亡的报刊,成为宣传抗战的舆论主战场,如《湘流》《前进》《前哨》十日刊、《现阶段》半月刊、《现实》旬刊、《民族呼声》《火线下》三日刊、《联合旬刊》《文艺新地》《中苏》半月刊、《湖南妇女》《观察日报》《抗战日报》《大众日报》《抗战文化》《抗战晚报》《妇女半月刊》《农友报》《农村工作周刊》《明日社刊》《动员》《杀敌旬刊》《新湖南》《今日》十日刊等30多份报刊。[6]田汉、廖沫沙的《抗战日报》在长沙一经发行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中附录的《清末民国时期报刊目录》分类统计,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约8年)有155种,平均每年出版19.38种;胜利后(1945—1949年,约5年)有196种,平均每年出版39.2种。

(二)红色著作类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湖南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新建了许多出版机构,发行大量的书刊,成为传播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湖南共出版图书分类3100多卷。文化书社于1920年8月由毛泽东、彭璜等在长沙创办,这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书社,多次发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著作。中共湖南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后,多次组织创作了《湖南农民运动问题论文集》第一种(《战士丛书》)、李六如《平民读本》4册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7],湖南作为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中心,从1926年7月到1927年6月,农会人数从20万人增长至600万人,中共湖南湘区执行委员出版发行了《农民运动小丛书》《成人读本》《社会常识》《农民故事》等通俗易懂的读本,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发展。在湖南和邻省交界地区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行了《政治常识讲义》《党的建设讲授提纲》《阶级与阶级斗争与工人阶级讲授大纲》《反军国主义问答》等,这些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传播的革命思想、党的建设思想等,为湖南革命的传播撒下了火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湖南全省先后有出版社11家,各类书局书店(包括兼营图书的书店)501家,编辑出版的图书有700多种。[3]64这些书籍主要是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八路军和敌后游击队抗战的英雄事迹,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三)宣言、布告类

宣言、布告是湖南革命者向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各种政策主张的文献。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后,集合一切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等,发布了《水口山工人上工宣言》,促进工人运动的广泛发展,《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8]816号召实现乡村自治、取消高利贷、田赋等。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湖南省会近郊区农民协会布告》,长63厘米,宽105厘米,是湖南农民运动中整顿农会纪律的重要史料,十分珍贵。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布告》[8]831,长108厘米,宽51.5厘米,是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布告,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土地、商业税。1937年,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当时形势,发表了《为和平合作联合宣言》,号召驱除成见,共同反击帝国主义的掠夺。1938年中共湖南省委在抗战关键时刻发布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保卫湖南的宣言》,坚定了湖南人民抗战的决心,鼓舞了斗志。1944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359旅组成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在1945年3月抵达湖南平江,改名“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并张贴这张布告。红色标语也是红色文献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红军标语,是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鄂革命根据地期间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分化敌人的历史见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红军挺进湘南后,就地取材在炎陵县农村的墙上刷写宣传标语,如:“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有田分才有饭食”“工农红军亲密地团结起来”“贫困工农群众们一致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绝大多数群众参与的统一战线,孤立敌人”“中共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是工农革命的先锋队”,等等。这些标语为研究湖南革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红色实物类文献资源

红色实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功伟绩,湖南红色实物丰富,包括湖南水口山矿务局铜元券、局票,浏阳农民协会会员证、宁远农民协会臂章、耒阳农民协会符号、郴县农民协会犁头袖章、郴县农民自卫军符号、江华县农民协会入会志愿书、平江少年先锋队旗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木条印、1930年浏阳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土地使用证、根据地发行的纸币,等等。

(五)红色遗址

红色遗址是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特殊的表现形式之一。截至2020年,湖南境内发现的革命遗址、遗迹共有2600多处,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故居、陵墓、纪念碑、革命战场遗址等。如:毛泽东故居、罗荣恒故居、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地、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桑植起义旧址等。这些红色遗址是革命军队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创造基业、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

二、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的价值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既对湖南革命历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是保存湖南革命历史记忆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政治引领价值、学术研究价值。

(一)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的历史传承价值

1. 汇集英雄人物一手文献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湖南红色文献资源详实记载着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博大胸襟,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带领中国革命由探索走向成功。他们的革命事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以及必由之路,正确引领新一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们的形象能够激发湖南人民的自豪感,激励和增强建设新湖南的信心。因此,深度研究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中的人物文献,对传承湖南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

2.见证湖南革命从兴起到胜利

“湘运之兴,从湘军起”[9]2,湖南红色文献资源记载了许许多多在湖南爆发的革命运动和重要战役,这些运动和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南人民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取得的一次次胜利,对湖南和全国的民主革命势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一次又一次坚定了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信心,加速了全国解放进程。深入研究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中关于革命运动、斗争、战役的记录,有益于湖南红色精神血脉的传承赓续,有益于新时代共产党员从湖湘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昂首阔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

(二)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的政治引领价值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产生于动荡的革命年代,见证无产阶级政党在湖南不断壮大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价值。书、报、刊、决定、决议、回忆录、照片、传单、标语、漫画等。种类繁多的红色文献记录了发生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之上的一件件革命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昭示中国革命必将成功。

1.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在内容上传递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

1938年3月,长沙抗敌救亡出版社出版朱德、彭德怀等著《抗敌的游击战术》一书,记录了朱德、彭德怀领导红军在抗日战争和反国民党军事“围剿”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以及积累的丰富的游击作战经验。正如书中绪言所说“用是参考各书,酌以抗日游击之实验,汇集成秩,以备民族革命战友之研究焉。”[10]全书贯穿游击战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思想,最后附录有一篇《彭德怀论游击战术的原则》,文中强调:“战术固然重要,但是假如没有广大的民众来援助我们,我们终究不能存在。我们不是别的,正是民众解放的先锋队啊。”[11]192书中多次提到群众的重要性,“只有把革命的种子深入人心,只有实现群众的要求,只有把群众团结在苏维埃的周围,并且只有借着群众的隐蔽,游击战争才能获得革命的最后胜利。”[11]191可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性内容一脉相承。

2.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是提高“政治三力”的力量之源

从红色文献中补充精神之钙,汲取奋进之力,从党的成功经验中启迪智慧,汲取政治营养。“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2]1925年12月,沉寂已久的中华大地上,传来毛泽东振聋发聩的声音。近一个世纪过去了,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自信而坚定地强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13]这一句句肺腑之言,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支持与信任,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的经验总结,也是党在百年历史中不断树立一座又一座丰碑的关键所在。湖南红色文献资源记录党的数十载苦难辉煌,是当代共产党员践行“政治三力”的政治根源所在,时刻引领新时代广大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与人民心连心,为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

(三)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的学术研究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湖南红色文献资源镌刻着发生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烽火革命记忆,是研究湖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1.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为研究湖南革命史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首先,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生动还原湖南革命历史。如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湖南劳工会的宣言》,它的发布宣告了湖南第一个真正劳工团体——湖南劳工会正式成立。宣言于1920年11月21日由黄爱、庞人铨发起,宣言提出“人是平等的”这一思想,号召所有劳工加强物质生活的改造,增进自身的知识。这是当年湖南工人阶级“站起来”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是苦难工人觉醒的见证。黄爱、庞人铨率领湖南劳工会工人与资本家开展大规模的斗争,影响深远,遭到了以赵恒惕为首的反动军阀和资本家的仇视。1922年1月16日深夜,湖南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被逮捕,次日清晨,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黄庞二人就义的消息让整个湖南劳工界震惊,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深刻悼念两位英烈,笔伐口诛痛斥反动军阀和吃人的资本家。黄庞二人为无产阶级而牺牲,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强烈的反响。紧接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数以百万计的湖南工人和农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犹如潮水,汹涌澎湃。诸如此类的湖南红色文献资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生动的印章、宣言、布告、标语等红色文献,一幕幕还原真实的革命烽火岁月,是湖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有力佐证。

其次,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生动再现湖南英烈风骨,是研究革命人物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湖湘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流血牺牲者数以百万计,有英名在册的烈士15万。湖南图书馆藏《追悼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通讯处遇害烈士纪念册》,湖南省博物馆藏《熊亨瀚烈士狱中自挽绝笔联》《谭绍福烈士狱中遗书》《刘厚福烈士狱中绝命遗书》《杨开慧烈士自传手稿》《陈毅安写给妻子李志强的信》,收录在《长沙革命烈士诗词书信选集》中的《夏明翰烈士就义诗》《谭道瑛烈士绝命书》《汤祥瑞烈士就义联》《陈龙骧烈士狱中遗书》《黄冠群烈士临刑绝笔》《周炳文烈士给妻子的绝命信》、吴厚观烈士狱墙上作《题壁》、黄接舆烈士与妻子江娥诀别作绝命诗《对江娥》等等,这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的血泪遗书是烈士一生经历与情怀的真实写照,寄托了他们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是研究湖南英勇就义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2.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为省情研究和决策咨询提供参考资料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涉及湖南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各个维度展现了烽火年代湖南的全貌,是研究湖湘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红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如湖南平江起义纪念馆藏《分耕草册》,湖南省博物馆藏《1930年浏阳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土地使用证》,宜章、醴陵、浏阳、郴县农民协会会员证,宝庆县、宁乡县、浏阳县、江华县、道县农民协会入会志愿书等红色文献,见证了当年当地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造具土地分配清册,颁发土地分配证书,登记群众分得的土地及耕作情况,推行“耕者有其田”,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是研究当时湖南农业、农村、农民现状的实物资料。湖南省博物馆藏湖南水口山矿务局铜元券、局票、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壹圆银币、苏维埃政权发行的纸币、浏阳浏东平民银行常洋贰角信用券、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常洋贰角纸币、壹元券等红色货币是研究革命时期湖南劳动人民掌握货币铸造和发行的伟大实践和湖南红色政权军事、经济情况的重要藏品。研究当时湖南省情教育方面的文献有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之间的通信往来和新民学会会务报告、蔡和森著《社会进化史》、毛泽东起草《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和《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李六如编写的《平民读本》、湖南博物馆藏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证书、宁乡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笔记、《抗大第4号毕业训章》《塘田战时讲学院证章》等。这些文献产生于动荡的年代,历经岁月洗礼,多有破损、散佚,属于珍贵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他们全方位反映了那个时代湖南各个领域的真实面貌,对研究和开发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三、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不足

近些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献的保护和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颁布了《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湖南省红色旅游重点资源普查及重点建设项目规划(2019-2025年)》等,为湖南红色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但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红色展览采用传统模式,形式单一。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使得整个展览缺乏震撼性,难与听众产生共鸣。展览过程中,馆际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展览内容不够丰富多样。在红色影片中对有血有肉的中国血泪史刻画不深入,对帅将领导人的性格刻画较为平面、抽象,对英雄先烈的精神表现不到位,难以给观众带来震撼感与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是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不够。对红色文献数字化处理停留在传统的扫描、摄像、存储、发布、读取层面,缺少对文献源数据智能挖掘、提取、识别,在对文献源数据基于用户访问量、访问停留时间、访问兴趣点等的再判断、分析、整合方面做得也不够。大量源数据堆砌在一起,后期分析如梳理文献之间人物关联、时间顺序、事件关联、层次关系的综合分析均没有涉及。

三是红色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在展的革命英雄纪念馆、领导人物故居、革命运动、战役纪念遗址等不同程度存在展品不丰富、展品红色故事挖掘不到位、陈列表现形式单一。参观者游走浏览、讲解员程序式宣讲,存在双方互动不足等问题。

四、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展现的是百年征程中湖南的担当和奉献。作为红色文献大省,必须在红色文献的整理、研究、保护、利用上有所作为,激发红色文献的活力,为湖南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支持。

(一)以红色文化展示为主导,打造湖南红色文化精品

红色文献中记载的革命事件是创造红色精品文化的前提,红色文化的创新需要红色文献的支撑。推动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活”起来,一是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当前,湖南已经拍摄了一系列主流影片,如:电影《半条棉被》《十八洞村》,电视剧《秋收起义》《恰同学少年》,舞台剧《东方出了个毛泽东》,等等。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获得了多项国家大奖,同时增强了红色文献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对红色文献的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献记载的革命事迹,加大创新力度,通过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传统形式的传播力度,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民族情怀,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二是举办大型红色文献和红色革命文物精品展览,在展览中改变传统“参观—讲解”的模式,更多的加入讲解员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根据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层次开展多层次的讲解,增加红色文献的吸引力。此外,要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大型展览,让参观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二)以高质量数字化为重要路径,提升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发展质量

随着数字文化高质量的发展,文化衍生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和喜爱,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数据,“中国的线上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每年以超过100%的增速在高速增长。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14]湖南丰富的红色文献是文化产业最大的资源库之一,当前,应借助数字技术,对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的红色文献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实现红色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色文献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培育具有鲜明湖南红色文献资源特色的数字文化,打造高质量数字文化产业就成为重中之重。一是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在红色文献领域进行创新,对红色文献数据进行智能特征提取、信息处理,开发集红色文献保护、教学、科研、传播为一体的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红色文献网络云平台,使红色文献永久保存,便于研究。二是结合小程序、APP等社交平台,对红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方便红色文献的查阅,加速传统数字化建设的升级。三是对优秀的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原创,培育红色文献原创IP,借助动漫、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推广,创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献数字品牌。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和年轻人接近性题材的选择,激发广大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四是打造湖南特色红色文献阅读平台,通过讲革命故事、分享红色漫画、名师讲堂等形式,增加红色文献阅读方式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提升红色文献的影响力。

(三)以红色文献产学研一体化为主导,推进湖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湖南红色文献资源中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址和革命事迹,是打造湖南红色旅游精品的重要资源。自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红色旅游氛围日渐浓厚,游客在红色旅游中不仅得到了身心的享受,更增强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作为红色文化大省,湖南全省现存红色不可移动文物1700多处,革命博物馆6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0多处,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湖南拥有40多所高校,积极组建“产—学—研”联盟,与文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红色文献作为教学教材,列入学校教育之中,开展与红色文献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文献的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将红色文献研究成果与红色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达成合作共赢。不仅要在各类场馆、教育基地注重游客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还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感,凸显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利用互联网、AI、5G、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二维码基础建设,对红色文献进行虚拟讲解。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采用实景+VR+游客体验的方式,让游客从文学、史学、艺术、教育多视角体验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打造湖南红色文化品牌。

因此,系统整理开发湖南红色文献资源,有助于为学术界研究提供党史、革命史等方面的文献依据;有助于重温百年党史的湖湘记忆,为湖南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服务;有助于展示湖南人民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湖南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保护和利用好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实现湖南红色文献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打造湖南红色精品文化、推进湖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湖南革命红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三线建设在湖南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岁月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