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2021-01-15王书芹申志宏贾晓敏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国弘扬中华民族

王书芹,申志宏,贾晓敏

(邯郸学院 a.人事处;b.马克思主义学院;c.工会,河北 邯郸 056005)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忠孝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忠”“孝”二字在中国人头脑中流淌。孝先忠后,忠先孝后,抑或是忠孝不能两全;或者是以孝为忠,移孝作忠,抑或是忠孝两全,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诠释与践行,但由此积淀成的家国情怀却赓续不易。忠孝思想已经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理解和传承家国忠孝情怀,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宣传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忠孝思想的起源

孝与忠是传统社会最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孝是私德,忠是公德,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忠孝’是一个整体概念,又是两个有各自内涵的概念。在先秦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孝’的理念的产生早于‘忠’的理念的产生”。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训》对“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这是孝字最初的含义。原始时代,人们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物资极其匮乏,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亟需解决的最大问题,不具备供养老人的物质基础。而且原始初民过着群婚的生活,血缘关系混乱,在思想意识里父母与其他年长者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为了使整个族群能够延续下去,某些老者遭到初民遗弃。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得供养老人成为了可能,氏族成员开始尊敬老人,出现了养老、敬老的行为,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忠”紧随“孝”渐次而生。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在《周礼》疏中,“忠”的意思就是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真诚无欺的道德感情。而作为伦理道德的最基本的含义主要是“无私而公正不偏”,这就是“忠”的原始意义。《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现代一些人一提到“忠”,就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起来,这实在是对先儒的误会。据学者查证,儒家经典里没有发现“侍君”一词。最早的“忠”并非忠于帝王,而是忠于民、忠于义、忠于善。所谓“子民”,并非是君王对待人民如同子女,而是君王对待人民如同父母,子民中的“子”并非儿子之“子”,而是尊称之“子”,犹如孔子、孟子一类的用法。《左传》中“上思利民,忠也”,以及《孟子》“教人以善谓之忠”,都与之对应。

二、中国古代忠孝思想的发展

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已经普遍存在了。周代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天子及诸侯亲行养老之礼,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这时的“孝”还只是一种家庭伦理,不具有社会规范性。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礼仪规范被破坏,“弑父弑君”一类严重违逆人伦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改变社会混乱的局面,人们开始了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为“仁”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除对父母尽各种孝养的义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父母有敬爱之心,而且要把这种爱心推广,爱家族之外的众人。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对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尤其是孝意识、孝行为及其具体的内容与方式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系统建构了孝道的行为规范,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使孝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孝经》首次将“忠”与“孝”在理论上联系起来,整合成“忠孝之道”,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把每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起点,再扩展为对祖国、对民族的“忠”。《孝经》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多处论述了忠孝相通的思想,完成了君主宗法政体中的“家国同构”,开创了“移孝作忠”的先河。

东汉著名经古文学家马融因有感于先秦时期只出现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忠经》阐述了忠道对个人、家庭、国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忠道对家庭,孝养父母,顺从兄长,培育后辈,长幼有序,善待邻里,家庭就会兴旺;对国家,能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忠贞、忠义和忠诚精神,国家就会稳固。

汉代开始以孝治天下,统治阶级为把阶级统治秩序化、合理化,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提出了束缚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麻痹,“忠孝”思想变成了统治阶级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而服务。此后虽经朝代更迭,升降沉浮,各朝统治阶级都标榜“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而忠君列在首位,传统儒学再次得到改造。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君主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可谓是忠孝思想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达到极致的时候。清末民初,社会变化天翻地覆,儒学传统文化亦发生嬗变,以致逐渐衰落、解体,逐渐褪去封建外衣,剔除封建等级性、压迫性和愚昧性内容,被赋予近代自由、平等、民主内涵。而忠孝伦理道德,亦随着皇帝君主的消失,变成了忠孝国家、民族和人民。

忠孝道德规范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忠孝思想积极的方面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心理,形成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孝治天下”曾经创造了中国的汉、唐盛世,而“忠”的观念强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利益观念和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孝是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上慈下孝,天经地义;忠是政治伦理和社会规范,是民族大义,是爱国主义。忠与孝相结合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基石,这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共识。无论忠孝道德如何因时代不同而或褒或贬、或弃或复,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都一直被坚守着。在百姓心中,国家统一是正常的,分裂是不正常的,叛国是可耻的,这在历史上是政治遗产,在文化上是精神遗产。当遇到外来侵略时,中国人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信念就会爆发出无限威力,将义无反顾地移孝作忠,彰显出义薄云天的浩荡国风。

三、传承弘扬忠孝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习总书记强调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忠孝伦理道德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国之所以叫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不同于西方人,正是因为这种忠孝精神基因的标识。忠孝家国情怀穿过岁月的风尘,从过去走入现在,也必将从现在走向未来。

我国现在正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最需要的是外部和平、内部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对外欲谋和平,就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竞争挑战,维护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利益,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对我们的围堵封锁,应对武力威胁我们国家安全的问题。面对外部国际环境,我们必须激发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的人民武装;在内政上,欲求社会和谐稳定,则需要每个家庭都和谐,敬老孝亲,自立而刚毅,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忠于事业,积极进取,恪尽职守,戴仁而行,抱德而处,需要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不宝金玉、不贪不淫、清廉勤勉。

这些道德、操守哪里来?曰:尽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忠孝一体的“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中。挖掘先儒忠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利用“家国天下”“家国一体”的伦理道德,对增强国人的家国情怀,勇于保家卫国,敢于应对外部威胁和挑衅具有重要意义;开拓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伦理道德,构建和谐社会,唤起君子人格,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社会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弘扬忠孝思想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的嬗变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经历着新旧制度交替所带来的各种观念的冲突,这在忠孝文化的沉浮变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许我们会以现代的文明去批评它、甚至嘲笑它,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影子,并且活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中。我们应当按照继承发展、扬弃创新的方法传承中华文化,不简单照搬,不盲目排斥,要辩证取舍,要推陈出新,这是关系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家国弘扬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略谈“家国情怀”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