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职分”探微
2021-01-15敖丹
敖 丹
(武汉轻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23)
建设世界一流大流与一流学科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工科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对推动高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起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培植“双一流”的进程中,对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2020年9月24日在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一流期刊会支持一流学科的发展,如果高校在拥有一流学科的同时,还拥有一流期刊,则是锦上添花[2]。无疑,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两者的关系是彼此促进的共生共荣模式。而办好高校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是编辑,编辑的职业意识、道德伦理、能力水平、创新意识等,对促进期刊的质量与发展,起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本研究以日本江户时期的僧人所提出的“任何职业皆佛行”的“职分”思想与自觉行为,引入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以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认知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思想与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修炼自身的心性,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进而,使高校科技期刊为“双一流”学科建设及朝着国际化的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而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1 “职分”思想的由来及其内涵
1.1 “职分”思想的由来
日本江户时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制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商人遭到长期的贬斥,在政治和思想上仍然处于底层。铃木正三正是此时出现的一位积极为处于四民底层的商人正名的人。铃木正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任何职业皆佛行”的职业伦理观,这一思想实质上是用佛教理论来论证世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他通过强调“职业皆佛行”“世法皆佛法”,将世间万物纳入佛教世界中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暗含每个个体生命都是平等的且有意义的存在,其意义则体现在自身所从事的劳动或工作中,在其实践中只要坚持修行本分最后都能达到佛的境地,同时,从中体现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每个人只是“职”(行业)不同,但“分”(修行及其目标——见性成佛)没有差别[3]。
铃木正三所提出的“任何职业皆修行”的“职分”思想,其意义和价值:一是为处于士农工商等级制的社会阶层中最底层的商人正名,指明个体身份的无差等,职业的无贵贱的平等自由思想;二是开启了日本社会崇尚“职人气质”“匠人精神”的社会文化品质和个人的职业伦理,以及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1.2 “职分”思想的内涵
“职分”思想形成了日本社会对于“技”的追求,由此,“职人气质”“匠人精神”构成了日本社会个人的职业道德与修为。“职人气质”,就是个人的职业品质与特征,就是在劳动或工作时,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技术,不断地精进,靠一身本事和过硬的技术安身立命。“匠人精神”就是用单纯的态度去认真做某事。单纯,就是纯粹、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抛开功利思想和利己因素,克服重重困难,只追求物我同一的快乐与境界。职业皆修行,也就是由“技”至“道”,“道”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道”不在别处,正在“技”中。一个职人,就应该心怀单纯的“职分”思想去践行“职分”,“技”即是“道”;“道”即是“技”。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及对工作的认真与钻研,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水平,开拓自我对内、外部世界认识的疆界,从而达到一种超越小我至大我的境界。任何对工作的怠慢、粗心、功利、自私等行为都是对“职人”的亵渎。而认真对待工作中的一事一物,哪怕是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并尽量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就是个人在职场中最尊贵的修行,也是个人对自我品质的提升及生命的责任。
2 “双一流”视域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的“职分”
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协会)是支撑中国科技期刊的三大支柱,其中,高校独具学科建设的鲜明特征,为科技期刊提供土壤和养分[4]。从另一方面来说,具有鲜明特征的科技期刊也能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增光添彩,其传播功能更能凸显高校的学科特色。高校的学科特色与高校的科技期刊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互动关系[5]。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及学科建设名单[5]。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意见出台后,中国科协等七部门立马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5]。由此说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校科技期刊的建设及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提升,两者的共同发展将能大大加快我国“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的步伐[6]。高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反哺学科建设,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便不是高校发展中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必须承担起充当在学校的“双一流”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自身的对外传播功能,展示及传播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学科特色发展水平,以及通过更大的信息平台,实现学校的科研与教学信息与社会共享,做到科研服务于社会,社会需求又反过来促进学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实用性,进而推动社会的生产发展。因此,在“双一流”及“卓越期刊”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且做到自觉与自律。无疑,铃木正三的“职分”思想便是最好的借鉴与启示。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劳动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与品牌。编辑的职分思想认知及职分行为是编辑劳动的原则,是期刊能否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能否向卓越期刊及世界一流期刊迈进的至关因素。
2.1 建立“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的“职分”思想
高校承担着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的主要责任[7]。而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论文,这是高校科技期刊出版的内源泉。所以,反过来可以理解为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学科发展和知识生产的见证者和传播者[8]。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在办刊观念上应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办刊方向与宗旨上应及时跟上时代的需要,服务于学科建设。据了解,在目前所有的高校科技期刊中,有70%以上的期刊并未构建起与学科建设相互配套的办刊体系[9]。“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建立新时期,新的办学形势下的“职分”思想,转变传统的固有办刊观念与模式。一是,做好服务学科建设的内容策划,以推动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技期刊应以本学校学科特色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形成鲜明的期刊特色,再以本校特色优质论文为主导,同时,广泛吸引校外与本校特色学科相关的优质稿源[10]。二是,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增加特色栏目及特色论文数量。在期刊的栏目及发文内容方面,主要凸显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增加特色栏目,增加发文量。且特色学科的论文可以采用快速审阅,优先发表的方式。三是,挖掘本学校特色学科的研究资源,提升校内发文质量。期刊应制定一些优惠及激励措施发动本校“双一流”建设学科中的专家学者的力量,积极邀约其为期刊的编委,取得他们对期刊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在荐稿、审稿、写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外,期刊编辑还要善于挖掘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为期刊撰稿,从而扩大期刊的稿源及提升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四是,借力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多介质、多种媒体融合加大期刊内容的传播力度,以开放的视野、灵活的管理机制、多元的手段抓期刊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等,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五是,走出去,多学习、多调研、多借鉴,多吸纳外部稿源,并做好内外部稿件刊发的量的平衡,还要做到内外部稿件在学术质量上都达到优质发表的水平。
2.2 净化“职分”环境
高校科技期刊的主办权往往隶属于所在高校,由于特殊的办刊模式,在办刊中,人财物难免要受到来自学校行政、绩效考核及各类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这些对编辑的“职分”环境多少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如何在坚守期刊的办刊方向、宗旨与学校行政考核、行政化、各类人情关系等之间取得平衡,便成为高校科技期刊净化外部“职分”环境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并拿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与方案。避免浮躁、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等不良风气对期刊的冲击与影响。再就是,期刊自身也得净化自身办刊的伦理环境,着眼于求真务实地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作者、读者,避免沦为名利的工具,为作者项目结题、获奖或评职称、绩效考核等名目所利用;人为地不当地过度增加自刊的自引量,避免用不当手段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如过渡地提高自引率、减少刊登量、只注重论文的作者身份和基金项目等等功利行为。科学研究中种种不端行为以及编辑工作中种种失职行为,皆是对“职分”的亵渎,对“职分”环境的污染。
2.3 强化“职分”精神
职分精神主要在于对工作的认知及工作实践中的主动性、利他性及社会责任。编辑在对稿件的审读、把关、加工等实践中,应本着无功利原则,为作者、读者做好服务,编辑与作者应是命运共同体,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完善稿件及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编辑从论文的立意、语言表述、行文逻辑及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严把质量关,作者配合编辑进行疑点的探讨与修正,使之达到学术规范及发表要求。编辑的职分,既是多种能力的集合要求,又是细节的艺术。编辑应将“职分”看作一种修行,在其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编辑水平与能力,还得不断提升自身的心性。正是坚守着这样的一种“职分”精神,笔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悄悄影响了作者对其学术的态度。
3 建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职分”原则
职业原则,也即职分伦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职业的规则的正确践行;二是在践行职业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的美德。高校学报编辑所应遵循的职业规则,是社会道德要求与编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社会道德的普适性,又具有编辑工作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主体性、自主性、公正、平等、诚实等方面。
(1)主体性。编辑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期刊的主人,要牢牢把握办刊的正确方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期刊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坚守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准则,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及急功近利行为,净化学术空气,为社会及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恪守以办科学、真实、创新、务实为品质的期刊,服务作者、读者,服务社会为责任。
(2) 自主性。编辑有自己对于论文审读与选择的权力,但同时要尊重作者的自主权。编辑可以建设采用自己认为可以发表的论文,也要尊重作者在不违背期刊规则和利益的前提下自主决定论文的投向和最终发表权。编辑不可为难或对作者作出强制性要求,同样,编辑也有权力不接受作者的非难和强制性要求。
(3) 恪守公正与平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再有能力的编辑,若没有稿源,也难以办刊。编辑对作者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公开处理来稿、退稿。无论作者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熟悉的人,还是第一次投稿的青年学生、研究者,对待他们的来稿都应该给予热情的主动答复,认真审读稿件内容,而不是只崇拜和谄媚职称、基金项目等作者头衔和名目。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发关系稿、人情稿,这些不仅违背了编辑职责,而且伤害了普通作者的正当权益。
(4) 恪守诚信。公平、公正、公开选稿、用稿是期刊办刊的诚信原则,编辑在工作中应恪守诚信,按承诺的期限给予作者稿件是否录用的回复及审稿意见,发稿是诚信,拖延回复及超期压稿不处理是失信;认真对待来稿,做好审读与编辑加工工作是诚信,在审稿中敷衍塞责,粗枝大叶,随便回复作者是失信。
(5) 依法办刊。尽管高校期刊大多是体制类办刊,少有涉及经营行为,但依法办刊是其宗旨。依法办刊,保护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维护读者、作者以及期刊自身的合法权益是编辑的重要职守。依法遏制论文中出现的造假、抄袭、剽窃、夸大成果、不实署名、一稿多投以及引证违规等各种学术不端行为[11]。
(6) 质量与利他服务。质量是期刊发展的命脉。高质量的期刊,其背后一定是有一支具有“职分精神”的编辑队伍,业务精湛、工作严谨、精益求精,努力做到勤于动脑:策划、分析、判断;勤于动手:查证参考文献准备无误、核对材料的虚实、缜密加工校对,做到论文内容求真务实;勤于动口:主动与作者沟通交流、互相探询新的选题或者已有选题、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意见,再就是深度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计划,及时跟进作者的研究,在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及稿源储备上下足工夫。
高校科技期刊因身处高校之中,具有双重身份与功能。一方面传播当前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又肩负促进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既体现高校学报育人功能和学校学科特色,又必须与时俱进、开放办刊,不断寻求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因子的方向和方法。作为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将职业作为修行,不断精进,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及视野与境界,在工作实践中养成务实、严谨、诚实的作风,摆脱功利之心,以利他之心为作者、读者做好服务,并从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因子,提升学校的“双一流”学科特色为重点,在期刊的栏目设定、内容深挖、资源利用、论文质量等方面下工夫,使期刊不仅是自身重要的修行的载体,更是学校特色学科高水平论文发表的首选地、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报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相互影响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