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外环境的设计思考
2021-01-15姜虹原清
姜 虹 原 清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0 引言
商业综合体是当今地产模式最高形式,是经济大融合,资源整合,土地高效利用的代表,商业综合体内部包含了多种功能,商业、娱乐、居住、办公等,依托于商业综合体建筑体的外部环境同样应该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求,具备多样功能。然而受到2020上半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大商业综合体停止营业,商业综合体外环境这一人群高密度的公共场所暴露诸多问题面临多重考验,那么在面临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下如何设计满足各类需求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环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 疗愈景观与商业景观的结合
2020年,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骤然出现的烈性流行传染疾病往往会导致人们惊慌失措,引发恐惧、焦虑、抑郁、疑病、崩溃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1]。疫情不仅会对愈后患者产生一定的身心伤害,对于其他未患病人群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影响;不仅是疫情期间,在普通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城市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以及日益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下,身体心理健康也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绿地的疗愈与修复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不足,城市中心区域绿地空间稀缺,土地资源紧张,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早已不再只具有较为单一功能,被界定为仅有一种使用性质的场所,商业综合体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也是如此,疫情期间,各大商业中心、购物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规定相继关闭室内空间,在此情况下,商业综合体作为具备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其外部空间环境在设计建造时除了要满足常规使用的需求,也应当考虑使其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成为城市具有疗养性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增补空间,这不仅出于当前疫情考虑使人们走出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为了使城市居民未来能够拥有促进身心健康的美好生活环境,推动商业空间进一步发展而提出的策略。疗愈景观在与不同类型建筑结合时所需要具备的功能是有不同的侧重的,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来说其疗愈景观承担的功能应该是观赏、社交、娱乐、运动、休闲、文化等。
1.1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005年,英国学者凡德伯格(Vanderburgh)回顾已有的研究后,认为疗愈环境的4大要素:自然、采光、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并指出这4大要素设计可以扩展到所有的建筑类型[2],商业类型的建筑也不例外。首先接触自然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在商业环境中想营造自然的氛围重点在于植物景观的塑造,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关注COVID-19对人们心理健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3],而植物景观及其提供的多种感官体验,可以成为减轻这些负面影响的重要工具。常规的植物景观塑造往往更注重于视觉方面,比如植物的外在形态以及色彩搭配,对其他的感官体验关注较少。设计师在花园中设计应注重多重的感官体验,增强其设计场地的疗愈效能和整体体验。比如,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芳香类植物,将农园引入到商业场所中,为人们创造可以闻花香、品尝水果和触摸植物的体验空间,有效提升疗愈功能,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互动体验分享交流,进行一系列的健康社交活动,农园的引入也增强了商业场所的娱乐性,让人们参与到景观当中,而不是以往简单的视觉观赏。自2020年4月以来[4],全球有1/3的人口处于封闭状态。从最近谷歌地图有关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和公园使用情况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比以往更渴望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和享受阳光[5]。阳光不仅能够舒缓身心疲惫,而且阳光中的紫外具有的消毒杀菌作用同样有助于环境卫生条件及人们的健康,商业综合体选址多位于高密度人群的城市中心,周围多有大型建筑,在建筑布置时不光要考虑到建筑采光的问题也应考虑其外环境空间受周围建筑的合理影响,尽可能留出可受光照时长较多区域。新鲜的空气主要依赖于所在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情况,但也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来改善局部的空气质量,吸收CO2释放O2、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吸尘,同时也能够起到降音降噪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健康的环境。
1.2 健康完善的公共设施
疗愈景观在与不同类型的建筑结合时所需要具备的功能是有不同的侧重的,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来说其疗愈景观承担的功能应该是观赏、社交、娱乐、运动、休闲、文化等,但仅仅借助于自然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是不够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重要的活动场所,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可以丰富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是游憩活动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媒介,根据环境特征设置一些公共设施可以引导一些游憩活动的开展[5],具体来讲,商业公共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座椅等休闲设施,规划公共休息区,以满足人们休憩和社交的需求,疫情期间注意控制社交距离,避免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可以通过设施之间摆放的距离来分散人群,通过限定每个设施的大小来限定使用设施的人数;也可以通过地面标识来限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荷兰studio 212 fahrenheit引入的“个人广场”,在地面上用标识符号划分出人均合适距离,这样的做法不仅强化了人们在疫情期间对于安全社交距离的重视,同时形色各异的地面符号也使商业外环境增添了一份趣味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在不断地提高,“全民健身日”的确定充分表明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适度的运动对于人们在受到重大事故创伤后的身心恢复疗愈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疫情期间,长期的居家防疫更是让人们意识到户外体育活动对人们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商业综合体的选址位于社区附近,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了居民的运动场所,但由于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场地条件的限制,可以将一些慢运动引入到场地中来:例如慢跑,太极,广场舞,儿童运动比赛等其他规模不大,所使用设施较为轻便,占用场地不多的户外健身活动,对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提供相应的运动与休息设施,让参与者能够在空间中获得良好的休闲和健身体验。要注意各项运动所需的场地使用时间限制,不能影响其他日常生活的进行。
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人们也愈来愈重视精神上的“治愈”,同样,商业环境发展越来越成熟,不再只停留在以往的提供物质的阶段,更注重丰富的业态组合,艺术展示、文化交流等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各种形式的业态逐渐融入到商业环境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商业空间中的艺术文化活动经常以娱乐、体验、传播、表达的形式通过感官刺激来融入到消费者的社会生活中,并通过感官刺激和思想意识的碰撞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推动大众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引入交互设计装置,完善配套设施,经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搭配季节性陈设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媒介增加人们在广场中的体验层次,注重体验的多元化。
2 室外商业空间利用
国家卫健委2020年1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3种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患者产生的飞沫极易通过直接传播与气溶胶传播传染至他人,商业综合体建筑内部为封闭环境,往往空气流通差人员复杂密集,有些商场内部采用的空调系统若运行出现问题都会使得感染风险增大,因而一些室内商场不得不关闭停止营业,这也对商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利用好室外的商业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开放性的户外商业广场成为天然的通风区,这样大大降低了因封闭空间空气不流通而形成的感染风险,同时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新场所。
2.1 户外、半户外餐饮
疫情期间各大餐饮店取消堂食服务,半户外及户外的餐饮空间既满足了商家的营业需求,也满足了顾客的外食需求,同时也给予了户外商业空间更丰富的景观塑造空间。位于建筑一楼具半户外空间的餐饮门店,可利用外环境空间布置室外的就餐环境,以室内—半室内—外结合的营业方式,为顾客提供就餐环境。室内空间主要用于食物的储备与制作,后勤人员的管理,平时做好店内设备和设施表面清洁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整洁[6]。注意限定餐饮空间容纳人数,避免人数过多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在就餐空间中设置隔断,以易组装拆卸的隔断与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餐空间的分隔,使用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代替简单生硬的隔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毒与细菌的传播的同时也能保证空间的私密性,植物景观的使用使空间具有通透感,不会过于封闭沉闷,而且为就餐环境增添了一份绿意盎然的氛围。植物品种的选择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以人为本等原则,比如:应避免选择体型较大的针叶型植物,防止影响通行;不在就餐区放置易凋零、易招虫的植物,以免破坏就餐环境的卫生及人们的用餐体验,根据不同地区的室外气候条件选择相适应的植物品种,种植方式可采用小型盆栽的盆摆式,种植位置灵活可移动,摆放方式较为多变,可以丰富景观空间,提升人们的就餐体验(浅析绿化植物在花园式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2 摊贩经营
城市的移动摊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城市景观形象有着一定不良的影响。摊贩多占据街道,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营业售卖,因而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也是潜在的移动摊贩的经营之地之一。受疫情影响,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以往地摊经济作为边缘经济,因为诸多负面作用而受到城市管理者的打压,因今年疫情原因,国家为解决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推出了地摊经济这一政策。许多商户以私家车,推车等诸多方式利用商业中心周围空间摆起地摊,这对往日繁华喧嚣却因疫情沉寂许久的商业中心是一种唤醒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从建设城市景观角度来看,简陋脏乱随意摆放的地摊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风貌,卫生环境以及交通秩序,不适合未来营造生态景观,更是与“高大上”的商业中心环境格格不入,但又因疫情防控要求,以及人们因疫情对于封闭的室内空间产生的抵触,人们在心理上开始更倾向于室外商业空间,不光是受疫情影响,长久以来,地摊商贩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一直持续存在,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处境之下,采取一定管理策略使商业外部空间为移动摊贩提供一席之地,如何使“高大上”的商业中心环境和“人间烟火”移动摊贩结合,值得思考。
移动摊贩所聚有的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更多可挖掘得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相较于千篇一律趋同化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移动摊贩如果经过合理规划与整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使城市商业中心体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的,然而目前移动摊贩往往设施简陋,有的商户用私家车,三轮车作为售卖摊位,这样参差不齐的摊位难免会形成杂乱无章,无秩序更无美观可言的景象。商业中心可为商户提供可移动的临时性景观构筑物,商户可将贩卖装置放置构筑物中,构筑物的外部设计可以体现地区的城市文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商场经营主题更换相应的设计形象。摊贩经营者可通过预约的形式申请构筑物的使用,这样也可以有效限定整体商贩的数量,防止占用空间过多,人流过于密集增加传染风险,影响交通通行。且构筑物的位置也要有所考量,首先要以满足场地主要承担的功能为主,在满足主要承担功能所需的空间之后的剩余空间可以考虑设立构筑物为摊贩提供经营空间,不能阻碍日常通行,尽量设在场地边缘处,摆放位置也要符合商业中心整体的空间秩序,保证广场的空间序列感,不打破空间肌理。
摊贩的营业时间也应有所限制,避免在高峰拥堵时间段占用过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综合体外环境往往与城市街道,公共汽车地铁站等其他交通空间相衔接,摊贩本身占有的空间以及消费者排队等候又会占用一部分空间,会对高峰时期密集的人流车流形成阻碍,从而引发诸多交通问题。对于同一个构筑物空间可以按时间段分给不同的商户,限定每个商户使用构筑物的营业时长,这样为其他商贩提供了更多的营业机会,商贩也可以选择更多其他地点进行移动营业。
3 临时需求及突发事件应对
3.1 临时避难场所
新冠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不足以及设施单一等问题,所以作为城市开放公共空间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临时的应急避难能力,即便不处于城市整体规划所指定的防灾避险空间范围内。商业广场处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是“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人员集中地,交通便利具有充分的可达性与包容性,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开阔的商业广场空间便可成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以往的商业环境的应急设施仅仅针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譬如移动电子充电设备、ATM机取现、购买卫生用品等;但对于处理突发事故,比如突发疾病、灾难事故等处理能力及预防能力较弱。虽然这些需求往往不在使用者的期望之内,但如果能得到满足,使用者会有良好的体验和经历。能够提供相应的物资设施不仅是出于当前疫情防控的考虑,在今后遇到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情况时,也能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景观空间塑造时将安全性放在首要,避免灾难发生时景观设施成为潜在的障碍,将防疫防灾装备与景观设施相结合更加注重整体环境的安全性。
3.2 紧急防疫通道
外部空间环境应预留出急救通道结合内部的疏散通道,将确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与其他人最小的接触可能送至救治,与普通突发疾病不同的是,传染性疾病患者在开放空间的暴露会给其他人带来感染可能,因此可以在外部空间设置封闭的专用通道,联通建筑内部,做到里应外合,降低传染风险,以免影响到其他正常活动人群。专用通道尽量设置在人流小,商铺少,较为偏僻的地方,周围可以以垂直绿化装饰隔离,注意使用后的消杀防范。
4 结语
2020年,新冠疫情下,近百年间城市与诸多公共空间建设的“高端成果”暴露出诸多问题与短板。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空间领域之一,在这次疫情中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推动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进一步设计。作为复合型空间在考虑满足以往常规的使用需求之外应更加重视公共健康安全方面,并根据国家提出的相应政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能够做出相应的设计调整尽快恢复商业景观活力,平非结合的新设计思路日后将贯穿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之中为人们创造健康安全的商业外环境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