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5

关键词:丰碑博物馆实验教学

孙 琦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11。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传播、弘扬以及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密切相关。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教学的应用,将传统思政课线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感知模式[3],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对实现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现实意义。

1 虚拟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基础

“智能+教育”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4]。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科技含量较高、更富实践体验的新兴教育技术载体,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验教学,更加值得关注。

1.1 建设的必要性

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5]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017年7月,《教育部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6]进一步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可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空和内容限制,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拓展了教学范畴,降低了校外实践教学的交通成本,甚至有效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教学效果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三大特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学习和知识迁移[7]。截至2021年4月,“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已建有1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项目,其中中国共产党历史5项、思想政治教育7项、马克思主义理论7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仅建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项目。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屹立世界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11。高校思政课将中国精神作为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承担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责任,但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学生体验性差、师生互动率低、教学实效性差、校外实践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因而,亟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打造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虚实结合、沉浸互动一体化的学习环境。

综上,“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趋势,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政治性强、思想性高、体验性好的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实验教学新模式,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1.2 建设的基础条件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实验中心自2012年向江苏省教育厅申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的新型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点建设”项目并成为首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建设点后,每学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思政课课内实验近500学时;2017年,依托中心进行研究的“实验教学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2022年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将“VR虚拟仿真思政实践中心”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利用“思想政治互动授课协同创新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验课堂和模拟法庭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化解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冲突,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程、教具和教师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项目的建立,除了需要丰富的思政课实验教学研究为基础,还需要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中国精神”理论研究做支撑。2019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推出了九场“精神的丰碑”主题报告会,礼赞新中国;2020年8月,学院建设的十集红色主题慕课“精神的丰碑”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连载采用,获得校内外广泛关注;2020年3月起,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国精神十六讲”等人文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近两年,学院相关课题组老师深耕“中国精神”研究,以学术论文、研究课题和专著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不胜枚举。

2020年底,由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与杭州万维镜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了“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和党建馆等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用于思政课实验实践教学。该教学平台为开展“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项目建设的路线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建设,是基于“MOOL”理念,即“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Labs—实验”,采用校企深度合作方式,聚焦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积淀的中国精神,设计同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且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以及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并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后台管理和数字化教学工作。具体建设分为文献分析、课程体系分析、项目资源建设、项目运维与评估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3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3.1 实验目的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教学是江苏科技大学思政课外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目的是:

1) 基于参观实体博物馆过程开发具有高仿真度、高情景化、高沉浸感及高互动性的虚拟博物馆,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形态,如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以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时代精神。

2) 以3D模型、知识点链接、图片、音视频和电子书等丰富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培育或构筑某一精神的缘起或发生的重要时间点、重要地点、重要任务和重大事件,将理性的知识体系转化为鲜活的价值体系,为学生系统梳理并使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积淀的中国精神。

3) 通过人与环境有机融合打造的“具身式沉浸”[8]引导学生实现从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大脑沉浸的全过程,以达到将中国精神内化为坚定的理性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目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实验系统

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思政课实验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9];增强学生思政课实验综合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实现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沉浸式体验中国共产党具体精神形态的内涵、交互式感受中国精神形成的重要背景等内容。“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共包含四个子系统——学习系统、体验系统、考核与评估系统、线上交流系统。

3.3 实验方法

在中国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初步形成了沉浸体验式、过程贯通式、情景再现式和提炼问题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新文科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有裨益。

1) 沉浸体验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血战剑门关”和“八路军在山东”等具体场景营造具有无边界、交互性、愉悦性和具身性特点的环境,创造“人在剧中”的沉浸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探索与及时反馈,并通过可视化、数据建模等信息处理方式,以虚实融合、虚实叠加等内容形态,为学生的身心感悟、认知和理解,提供全新的环境与支持[10]。

2) 过程贯通式。以主题讲座、人文选修课、网络视频课和实验教学的方式将中国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以“知识传授、行动体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指导,从党史的视角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积淀的中国精神及其丰富内涵全方位展示给学生,使其近距离触摸历史,助其高举精神的旗帜、立起精神的支柱,丰富共有的精神家园。

3) 情景再现式。采用360全景视频拍摄技术创作的“我的同学江竹筠”等VR情景剧,采用了事件重现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培养过程,学生将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现场情境结合起来,在这种较为逼真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革命者敢于斗争、甘于奉献、对党忠诚、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之力量源泉。

4) 提炼问题式。通过提炼问题协助情境设定是该实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一是针对性强,比如每个精神展厅的答题闯关部分的问题通常是根据教学内容、相应考核标准提炼出来的,这种问题直接指向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二是可控性强,通过问题创设教学内容,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过程一般也不会偏离预先设定的轨迹。因而,问题提炼的前提必须是能够涵盖基本的知识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要达到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还要有助于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

4 建立仿真实验评价体系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项目自2021年初建成以来,一直贯彻“科学规划、共享资源、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知识传授、行动体验、价值塑造”的培育理念,推动高校思政课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资源建设的创新。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思政课教学,学院运用教育评价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对实验教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用等全要素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帮助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缺陷和诊断问题,查清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便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二能评判质量水平,是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定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有效手段[11]。

4.1 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虚拟博物馆实验教学项目是思政课实验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在设计评价体系时既要借鉴工科实验的标准化流程,又要充分考虑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具体操作中,需重点把握科学性、可行性、导向性和整体性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项目的运行状况和应用效能;指标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有内在逻辑性,同时避免相互重叠和矛盾的现象。

2) 可行性原则。通过概念操作化的过程形成测量指标,且确保指标的表达清晰明确、微观性强、便于收集;指标选择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统计和分析。

3) 导向性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项目的根本标准,指标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实验教学规律,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使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明确。

4) 整体性原则。每个指标均反映总体目标的某个特定层面,整合为一个全面、整体且稳定的评价体系,从而全方位再现和反映整个目标要求。

4.2 评价体系框架

通过查阅文献及项目运行情况反馈,“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项目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具体指标层,分别对应的是项目建设质量的整体评价、项目运行的影响因素(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其中项目运行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仿真效果和平台统计四部分组成[12]。

教学内容是区分项目建设质量好坏的重要维度,包含知识构架、能力构架和规范性三个二级指标。知识构架考察的是各种精神形态产生背景的描述是否详实,阐述事件是否典型,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否准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是否连续自然等。能力构架考察的是中国精神体现的党自身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等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否形成有力支撑。规范性考察的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语言和符号等是否符合表述规范,是否规范化设计了操作过程。

教学设计反映的是仿真实验项目是否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包含目标设计、操作设计和评价设计三个二级指标。目标设计考察的是项目能否精准定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验目的是否清晰、明确、可行。操作设计考察的是虚拟博物馆功能是否与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契合,交互设计是否操作便捷、行之有效。评价设计考察的是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可行。

仿真效果由现代信息技术决定,是仿真实验项目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虚拟博物馆设计、展厅制作效果、体验感三个二级指标。虚拟博物馆设计反映的是软件导航的清晰度,功能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且丰富多元,仿真元素是否逼真。展厅制作效果反映制作的精细化程度,展墙美工编辑效果,仿真环境是否与展厅主题相符等。体验感考察的是操作界面是否流畅,针对教学内容的具身式沉浸体验是否丰富。

数据统计所依据的平台是江苏科技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简称“云平台”),是校内仿真实验项目展示和应用的载体。云平台统计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体验效果。到访人数统计、浏览痕迹追踪和知识考核统计三个二级指标也将直接影响“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项目的质量评价。浏览痕迹追踪是对师生教学互动情况的检查,到访人数统计反映的是仿真项目受到的关注度,而知识考核统计反映的是教学效果及项目的应用价值。

5 结语

“精神的丰碑”虚拟博物馆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弘扬中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背景,以中国精神中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10个重要精神形态的培育生成过程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学习系统、体验系统、考核与评估系统、线上交流系统4个功能模块,100多个交互步骤。项目突破了传统思政课以理论说教为主的“灌输式”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感知模式,建立了具有沉浸感、临场感和交互感的虚拟仿真实验场景,创造真实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强化了中国精神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进而有效增强了江苏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丰碑博物馆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西迁丰碑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丰碑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