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2021-01-15尹亚晶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尹亚晶

(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 江苏苏州215009)

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势,加强对保障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积极开展信息化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是未来阶段推动体育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核心。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特点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构成,其历史来源包括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从各民族体育文化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开展生产劳动及体育竞技的重要文化体现。例如,马球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起源与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在汉代时期马球运动在北方兴起,并逐步成为皇室贵族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唐代对各民族文化充分吸纳与融合,马球运动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属运动项目,士族阶级对于马球运动广泛传播,加强马球运动与本土体育运动文化充分融合,使之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击鞠”运动。虽然学术上普遍认为现代马球与古代“击鞠”的重要传承,但在体育运动形式与文化特点上两者势必存在一定区别。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历史,进一步推进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更好进行民族体育文化深度挖掘及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非单一围绕体育竞技概念进行传播发展,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一定艺术性及娱乐性特点,充分丰富了古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必要性

(一) 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豪感

过去,由于我国针对民族体育文化研究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历史研究局限于人文、科技、农业、政治及军事发展,对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研究缺乏重视,导致难以对各民族之间文化起源、发展历史进行认定,部分历史内容存在概念性缺失。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重视,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视角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成为研究各民族历史发展起源重要课题之一。这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重视历史文化瑰宝,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与文化内容,与当代民众生产劳作及日常生活存在重要联系。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更好激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进一步从历史文化渗透的角度,促进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并非单一概念历史、文化概念,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及构建完善民族文化发展生态重要符号。

(二) 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对前人体育竞技经验与科学技术助力,实现对体育专业人才实际体育竞技能力提升。西方体育竞技及历史文化观念的渗透,使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倾向于对专业技能提高,忽视体育文化教育工作重要性,降低体育专业人才实际文化素养。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基于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挖掘,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文化教育切入点,提升我国体育专业人才文化素养。促使体育专业人才能秉承中华民族独有体育文化思想,更好在未来体育竞技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所以,应该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当代体育运动员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体育文化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更好面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提升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渗透能力。

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次得到有效重视,但受限于资源匮乏及技术条件不成熟等诸多因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能实现大规模开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研究工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化推进在这一阶段得以充分落实。然而,经济发展因素再次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形成制约,各地区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要基于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挖掘及文化艺术项目的开展进行研究,相关历史资料存在一定缺失。进入新世纪之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强化青年一代民族自信及提高民族文化影响力等核心概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政府机构、民间资本及历史文化研究机构的多重推动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意义上进入正轨。促使蒙古族象棋、天桥摔跤、沙力搏尔式摔跤、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等濒危民族体育项目得以保留与传承,进一步为未来阶段我国濒危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研究及体育项目重建提供科学参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化启动,对于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及现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切实帮助。但随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深入,保护工作面临部分实际问题也愈发突出。首先,我国虽然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制定严格标准,但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考证,使其难以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时间的逐步流逝,对于相关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历史内容挖掘也将愈发困难,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效力。因此,未来阶段需要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科学性、合理性,为各民族濒危体育项目研究与传承夯实基础。其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在近年来得到充分重视,但青年一代仍然缺乏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面认知,部分网络娱乐文化大范围渗透,导致青年一代对历史文化研究、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现阶段,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基础成果,但未来却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基本局面,对后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埋下隐患。因而,做好青年一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关注度,也是未来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后,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系统化保障机制,法律约束、执法监管及文化教育等措施,均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重要措施。但部分地区仍以推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将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以商业化形式加以变现,严重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效化推进。对此,未来阶段我国应做好面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监管力度,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建立符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保护机制。

四、国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英国

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博物馆保护与教育保护双向机制。部分小学、初中及高中院校,将英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科目,由博物馆及专业研究机构,为院校提供相关研究资料,通过体育教师进一步学习及对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重塑,使其更好融入英国各个阶段教育体系。博物馆主要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打造教育、商业及文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推动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融入公众视野,最终,使之成为英国传统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双向保护机制的有效推动下,传统体育竞赛项目逐渐增多,以商业发展视角推进规范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匮乏问题,为未来阶段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 瑞典

瑞典所采取的体育非物质文化体育保护方式,是基于媒体宣传与公众参与两种模式构建保护体系。瑞典各地区不定期举办雪橇与雪车体育竞赛,竞赛奖励由举办方与赞助方联合提供。比赛内容的选择则是由政府部门下辖的历史研究机构确定,政府机构负责对赛事的举办与管理,并为参赛者提供必要的误工补偿与比赛道具。通过自媒体及新闻媒体宣传,提升相关比赛项目的知名度,进一步实现雪橇与雪车体育竞赛的全面参与。由于体育竞赛采用娱乐化及商业化竞赛两种方式,使瑞典雪橇与雪车竞赛在充分传承传统体育精神的同时,更好突出现代体育竞赛的公平、平等特点,极大提高公众对于瑞典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实现瑞典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全民参与,充分提高瑞典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性与实效性。

五、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一) 加强自媒体及新闻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

信息时代发展改变公众信息接收形式。自媒体技术广泛普及,实现多媒体信息传播体系的多元化构建。利用自媒体及新闻媒体高效化信息传播优势,加强大众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入大众视野,对于更好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机构应在自媒体及新闻媒体信息传播方面加大投入,根据对本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重塑公众对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面认识,使民间力量、政府机构及相关研究机构,均能在公众的进一步支持下,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本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充分吸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资源。从而,一方面,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亦可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及认定标准的有效完善提供更多方面支持,避免因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导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困难问题,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效化推进奠定良好根基。

(二) 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保护与法律监管,是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核心基础。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可以进一步从商业化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宣传及商业发展合作进行规范,解决部分地区急于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变现的难题,使各地区能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管理、保护,从而,为后续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层次开展提供经济上有力支持。另外,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能最大限度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多元化空间,使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及保护政策,均可在法律的充分监管下有效落实,为后续阶段更好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良好法律保护环境。

(三) 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基于教育渗透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是新时代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青年一代体育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豪感核心关键。为此,相关机构与企业应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高校的教育渗透,将部分体育项目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围绕提高青年一代大学生文化思想水平、体能素质两个基础目标,构建多位一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促使青年一代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基于兴趣培养及教育引导,提高青年一代大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参与性,帮助大学生充分体验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思想精神,为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双向推进创造时代新机遇。

(四) 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培养

深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其意义在于解决行业发展青黄不接问题,进一步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输送新鲜血液。为此,政府机构应协调高校与高职院校做好相关学科教育体系构建,并围绕未来阶段专业人才发展就业,深化高校、高职院校与相关保护机构及研究机构合作,提高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水平,为后续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化推进提供人才保障。政府机构不仅要在政策做好扶持,在管理及文化宣传方面,也要基于未来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制定系统化人才培养管理方案,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响力及保护能力双向提高,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资源匮乏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