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研究
2021-01-15夏艳红
夏艳红
(山西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大同037000)
长期以来,高等专科院校开展的物理课程教学普遍低效,尽管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却始终难以激发物理学习兴趣,不知该从何下手学习物理,很多学生感到物理就是抽象理论与公式的堆积,十分枯燥乏味。同时,教师在教学目标、方法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方面均存在缺陷,课堂氛围很难调节。对此,应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生活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物理课程教学效率。
一、高专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部分高专课程教学目标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是应试教育,每天不断地背诵和计算,注重学习结果而非过程,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验能力缺失,他们的个性与潜在创新力根本无法得到发挥。个别专科院校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压缩学制,使专业课与文化课设置发生较大变化,物理课时被压缩,一方面过度强调课程完整性,另一方面因课时有限,物理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最终只能变成“一言堂”,无法突出教学重点,目标定位模糊,严重影响教学实效性。
(二)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许多物理课仍沿用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由教师掌控教学内容与节奏,虽然教师已经拼尽全力,但因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仍然无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因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中缺乏创新力,无法引入新型教学辅助技术与工具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进而难以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个别专科院校忽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有限,无法充分支持创新教学活动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 忽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物理教学仍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加上一些高专院校受经济条件与学科发展方向的制约,导致物理实验仪器普遍老化过时,以经典实验为主,缺乏与研究热点相关的实验仪器;以简单验证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阻碍了科学素质与实验能力的提升[1]。
二、生活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抽象的教学融入到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这对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始终是按照“教材—课堂—习题”模式开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题,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验,很难感受到物理与生活间的联系,由此产生厌学心理。但在生活化教学中,侧重于生活现象与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寻二者间的联系与奥秘,特别是学生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更容易激发求知欲,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学习兴趣提升,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实践,探究真实的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二) 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以往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与异议,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枯燥,学生的主观意识得不到尊重,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和激发。但在生活化教学中,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共同针对生活现象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在轻松民主的氛围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此氛围下,学生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思考和探索,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进取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2]。
(三)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的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基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很少有展现自己想法与能力的机会,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常常需要依靠外在力量督促学习,少数教师甚至用暴力恐吓等方式强制学生学习,不但损害了学生的情感与自信,且教学效率也很难得以提升。在生活化教学应用后,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拥有更多主动表现的机会,在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内自主思考和学习,满足学生对求知与情感需求,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极大提升。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课程目标不明确问题,应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型教学模式,创建全面立体的课程体系,转变课程设置的本位思想,冲破课程间的传统边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使物理与其他课程能够有机衔接起来。同时,还应科学处理物理与专业课间的管理,坚持专业服务思想,使物理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不同专业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院校应重视物理实验课程,为其安排足够的课时,并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定期面向物理教师开展培训活动,引导其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创新力。针对教学目标模糊问题,教师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通过案例启发、小组讨论等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同时,院校还应不断丰富物理实验内容与仪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采用模拟图、origin软件、vb程序等演示计算结果;依靠MCAL、CAI、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改善当前实验设备紧张的局面,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极大提升[3]。
(二)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恰当
物理学科主要探究物质、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该学科并非纯理论课程,在教学中可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在教师引导下活跃思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家用电器与物理结合。在科技迅猛发展下,电磁炉、空调等电器逐渐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学生对此类电器较为熟悉,但却对蕴含的物理原理知之甚少,可将电器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探寻物理规律。例如,在学习“卡诺循环”时,教材以压缩制冷机为例进行描述,学生对该电器不够熟悉,自然很难理解其中知识。对此,教师可将家用冰箱的各个部件拍照上传到多媒体中,结合教材流程图进行讲解,学生便会茅塞顿开,更易掌握空调运行原理与相关内容;再如,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还可提问“该电器适合用什么锅?铁锅还是陶瓷锅?”,还可从家中拿来一些旧电器,与学生一同动手操作,使其更好地掌握电磁感应知识。
2.智能手机与物理结合。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日益普及,但在实验数据处理中大多只使用计算器功能,事实上,手机中有许多功能可以应用到物理学习中。例如,可利用手机做演示实验,将手机放在讲桌上,再拨打手机,分别演示在静音与振动两种模式下,机械波产生的两种条件;还可将课外资料上传到手机中,便于学生通过群共享讨论和复习。
3.玩具与物理实验结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将玩具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当前玩具越来越智能,蕴含的物理知识也不断增加。教师可先将玩具功能展示给学生,再与学生一同探究物理魅力。例如,在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时,可利用太阳机器人使学生全面了解太阳能这一新能源,探究太阳光与电能、电能对动能间的转化方式。在学习“磁悬浮”时,可将一些磁悬浮玩具带来课堂,拆开讲解原理与知识,部分知识单纯依靠语言描述不到位,可通过借助多媒体中视频、图片等直观展示,使学生拥有全新的认识。
(三) 实施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堂导入生活化。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兴趣点燃十分重要,并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若导入过于抽象,学生很容易觉得物理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对此,教师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现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十分熟悉,对蕴含的道理充满好奇。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知识时,可邀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完成实验,在实验中教师拿住尺子的一端,将学生的手放在尺子中间,教师松手后学生要快速抓到尺子。从生活常识上看,这一实验看起来较为简单,但学生几次都没有抓住,询问原因,学生答“速度太快,没有反应过来。”此时,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教师趁热打铁的问道“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吗?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便可找到答案。”
2.知识应用生活化。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提供抽象习题,学生虽然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始终未得到锻炼,陷入到“高分低能”的尴尬境地。要想扭转这一局面,便要利用学生所处的生活情境,让习题与生活相结合,通过知识应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答能力。例如,在学习“液体流动”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习题,“注射器针筒直径为2.3 cm,针尖横截面为0.004 cm2,当护士以0.02 cm/s速度推动活塞时,药物进入血管的速度为多少?如若管内共有40 ml药液,需要多久可以全部注入血液内?”此类习题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并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学生的解题热情将得到充分激发,认真的分析和计算,并通过解答物理习题收获成就感,深切意识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4]。
3.课后延伸生活化。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行采集课后资料,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课本知识被延伸到课外,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学生始终对马拉车、车拉马的力相同存在不解,但因课上时间有限,教师可将这一问题留到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马拉车、车拉马的力相同,怎样解释马能够拉动车这一现象?”因课下时间较为充裕,学生经过讨论了解到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不同[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专物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将生活化模式引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改善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实际学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联系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见,生活化教学与新课改理念相符合,可使学生深刻感到物理学习价值,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成为优秀的物理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