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1-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供给职业高职

唐 凯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213164)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与现状

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党中央立足国内外现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是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在适度的总需求牵引下,加强以质量效益为目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联系最为紧密[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新时期人才培养,要紧扣供给侧要素,在专业市场定位、实践教学能力等核心办学内涵上下功夫,实现教育和市场发展的有效衔接[4]。通过系统梳理高职教育供给侧矛盾,剖析供给结构失衡原因,借鉴国际成熟职业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优化调整教育供给侧要素配置,实现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和精准供给。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必要性

(一) 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措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人口红利解决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我国经济发展在供需方面,相对于需求方,供给方重视不够,造成诸如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结构错位失衡的现象,随着人口红利优势减小,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困局的根本之措。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领域人才供给后劲不足。教育应服务大局,改善新形势下的教育服务关键在人才培养,以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才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之措。

(二) 新型产业与高职教育进行对接

在推进“中国制造 2025”中,数据服务产业席卷全球,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不断走向世界,而支撑这一切的还是要回到教育。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办学,人才培养的定位更高,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师资队伍需要不断地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要求不断与社会接轨。在研究产业形成变革的潮流中,必须做好深入地了解产业变化对岗位要求的基本面,以及技术标准等所带来的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时效性,夯实基本技能,激发创新潜质,实现与创造性技能的融合式教育,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实现高职教育体系建设的突破

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炉,初步构建了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框架[5]。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好职业教育建设,需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2019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和制度标准建设方面存在差距”[6]。高职教育在体系建设中,面临结构不合理,办学相关法律不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三方面困境。在治理结构方面的主要体现是开放性不足,管理主体单一,企业和社会行业内部不能有效参与管理中来,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相关配套法律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支撑,社会各界在职业院校培养过程中权责不明,不够清晰,导致实践环节效率低。服务保障社会方面,机制还不完善,在推进办学层次、能力提升方面滞后,科技成果转换效率低。体系建设立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职教育突破的根本,是高职高质量建设的内在基石[7]。

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虽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上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粗放式外延发展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均衡[8]。“多而杂不专精、大而空不强实”现象较为普遍。

(一)职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协调

从职业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角度来看,造成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经济适应度低[9]。在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针对新兴产业开设专业往往滞后,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面对改革大势,高职院校前瞻性不足,表现在长期办学模式与惯性的影响下,教学人才和设施的保障力度不足,很难迅速地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优化,专业培养方向固化,人才培养的单一性问题十分突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呈现出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特点,要求对职业应用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而不是固守陈旧思维。高职院校唯有打通与专业市场沟通的桥梁,深入企业,把握对用人需求的命脉,从供给侧角度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大胆地进行建设布局,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发展需要,针对性加强应用人才培养,才能助推经济发展。

(二) 扩招背景下缺乏针对性培养

通过教育培养,使学生达到相应职业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从现实情况看,市场一方面对具备特定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无论是量还是质两方面都很迫切,而另一方面毕业生技能不全面深入,专业基础能力不足,企业往往需要在入职后提供更为专业的培训,才能满足岗位需求,无形之中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消耗。这种矛盾在高职扩招100万的背景下更为突出,实践中市场对现行高职培养体系内在要求,不仅体现在对学生数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源身份多元化,解决因教育对象的特质不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模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供给侧结构上加强应届生源和社会生源的培养,应对因能力基础、社会经验、心理状态等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去高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是高职扩招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虽与企业达成某种合作关系,但整体合作的深度不够。学校仅以完成学生实习分配为目标,学生则以完成实习为任务,企业更以学生结束实习为终点。校企合作貌似成功,实为不畅,学生实习多流于形式。如实习期虽规定为1年,但大部分学生在企实习一般很少超过半年;企业因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想培养发展,更不会放在重要和关键岗位上去;加上学校跟踪服务和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想法设法脱离实习企业。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人才未能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方向和根本,相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明显滞后 。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加快,经营理念不断创新,与高职院校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形成鲜明对比,专业课程调整不可能也无法做到与社会企业需求同步,导致社会企业大量缺乏实用技能型人才,造成供需矛盾和失衡。

(四) 供给侧教学资源不丰富

实施职业化教学,教师和硬件资源十分重要,配置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工艺流程,工作过程等对应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关键。当前,大多实操类教学设计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而这个投入的直接回报一时难以体现,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培养质量停留在低层面。另外,高职院校的师资整体水平不一,教学能力存在差异。扩招背景下教师越来越年轻化,职业背景欠缺,大部分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教学理论知识专业、丰富,但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不足。部分老教师虽有经验,但因精力问题对新事物学习不够,缺乏时代先进性。从现在很多学校的实操条件可以看出,超期服役,训练内容陈旧且单一,虽然一些演示性实践环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是与企业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四、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一)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能力为本的应用人才培养

在社会经济领域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瞄准方向,以时不待我的精神,抓紧布局,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首先,职业院校要紧密地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积极与自身办学相关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掌握供给侧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研究本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并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符合人才战略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次,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空间配置。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职教育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如何在充分利用好手中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发掘有潜力的资源,应紧盯国家发展产业带的集中效应。最后,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把职业教育面扩大,为在供给侧改革中失业的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以服务于国家宏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布局。

(二) 走产教融合道路,建立高水平实训基地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在实施过程中,整合区域行业资源能力方面不够,学校、行业、企业难以实现共同有效发力,职业特色不鲜明。走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把社会企业、政府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提高职业教育多元化管理,才能提高办学效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学历教育应该区分开来,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路线,集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应用科学研究为主,在产教融合中形成职业教育特色。如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一整套的职业能力训练岗位实践机会,参与学生能力鉴定的企业代表具有高水平的实践经验;英国的校企联合“BTEC”模式方案,院校和对口企业车间对接,企业参与度高且融合度深。国际成熟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鲜明特点。整合供需双方的资源,走产教融合道路,利用宝贵的实践学习机会,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促进服务社会成果转换。

(三) 完善高职教育制度体系,深化“三教”改革

制度规范标准化职业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制订贯穿全方位和全程学校层面的制度体系。在自上至下的制度保证下,维护制度刚性原则,加强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督导,深化“三教”改革。“三教”改革的成效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载体,首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职业教师的个人素质是需要不断加强的,应严格按照“职教 20 条”关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其次,精选高质量的教材配置以优秀的多媒体教育资源,落实“职教 20 条”要求,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建立与行业企业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优质精品教材。将专业实用学习范围以内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经典案例纳入学习范畴,以求更大限度地贴近实际。及时更新修订相关内容,注重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创新方法,让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并习得精髓,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供给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