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2021-01-15李庆玖彭文兵汪路金
李庆玖,彭文兵,汪路金
(黄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安徽黄山245000)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学分银行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变得越发重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主动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在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全民的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还需要积极融入“学分银行”的理念和要求。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应永祥从质量角度出发,提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要保证教育投入、注重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特点、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规范开发程序[1];孙姚同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已经从单纯的数字化开发转变为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体系化建设,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要积极融入在线教育,建立“群建共享”模式与机制[2];李金宝从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转型的角度,提出完善激励机制、增进学习交流、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社会资源等建设举措[3];杨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面临资源利用率较低、更新维护困难和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需要注重课程特色建设、做好资源营销推广、健全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机制[4];唐雅文结合广东财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实践,提出要优化建设模式,规范建设流程。国外学者对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偏重于实证和应用,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和细化。Natalie B. Milman认为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注重给学习者提供主动学习体验,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指导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Olimpius ISTRATE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课程质量和内部标准的一致性,并设计了一个课程标准,该标准分为相关性、可访问性、教学方法、内容和价值等5方面,涵盖了30个具体指标。John Hilton综合了16项研究的结果,发现网络课程资源能节省学生学习成本且学习效果良好,因此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支持和肯定。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研究也日益趋于细化,但是从学分银行的角度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却缺失。当前,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分互认已经是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继续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结合学分银行理念,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建设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的背景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主要在继续教育领域先行实施,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贯彻落实学分银行理念。用学分银行理念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更是理所当然。
(一) 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使得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实现互认和衔接,这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要使得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顺利互认和衔接,其前提是学习成果(即“学分”)要保证质量,而搞好课程建设是保证学分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因此,需要把学分银行的理念和要求深入贯彻到课程层面,有效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分银行的重要沟通和衔接对象。在信息社会时代,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应该主动配合国家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学分银行制度的理念和要求。
(二) 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逐年减少且总体素质偏低、教育教学管理松弛、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社会评价显著降低等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成人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探索革新,在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函授、业余教学模式向远程化、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在教育评价认证机制上由学分+学年制转向国家高等教育范围内“学分银行”的建立和施行。远程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学分银行”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催化剂”,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实施远程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和落脚点在于建设好网络课程,显然,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融入“学分银行”的理念和要求。
(三) 是满足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是成年在职人员,在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目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个人特质和学习目的上的差异性,积极应对,而建设融入学分银行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应对举措。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顺应信息时代人们更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化,实现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顺利沟通衔接,帮助学生达成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切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学分银行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程内容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难于适应成人学生的特殊性;课程交互性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沟通交流的需求;课程建设标准缺失,导致课程水平质量参差不齐等。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建设理念还更多“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输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时代,积极建设学分银行,提倡“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和渠道多元化,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本领比起单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时,务必要转变传统的课程建设理念,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二) 严格建设标准
学分银行的重要功能就是实现学习成果(学分)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学分银行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前提是学分可以衡量,并且能得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认可,这就需要实现学分的载体——课程的标准化。课程标准化的关键是课程建设标准化。一方面,课程建设要有权威的参照标准,该标准由国家权威部门或组织根据课程功能予以制定,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才培养分别制订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并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即课程建设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任务统筹、建设规划、课程开发、审核验收、后期维护、质量监控等环节,都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保证课程建设高质量完成。学分银行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也应该严格遵循课程建设标准化的要求。
(三) 重视学习激励
网络课程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大都参照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但是MOOC也有缺陷和不足,尤其是辍学率相当高。之所以出现辍学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激励,尤其是放弃学习基本上零成本,针对放弃学习等行为的反向激励措施不足,导致学习过程中一旦中断就难于继续。学分银行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应该特别注意规避网络课程辍学率高的缺陷,尽力设置多种激励措施。比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学伴学情对比,通过大家的相互陪伴和可视化学情对比赶超来激发学习热情;也可结合学分银行的制度特点,积极沟通各级各类教育,使得完成课程学习后,可以得到一定的通用学分,并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获取某类证书或资格。
四、学分银行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 课程质量规范化
首先,要规范课程建设流程,立项、申报、审批、制作、交付、验收、使用、反馈等环节都要严加规范和约束,使得课程建设的整个流程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其次,课程内容标准要与权威机构和组织对接,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特点和修学要求,同时也要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独特性,使得学习成果能顺利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资格(学历)之间互认和转化;再次,课程呈现形式要进一步优化并加以规范,除了静态PPT页面或三分屏视频,可增加课间小测试、讨论交流、知识拓展等板块和环节,并把这些板块和环节纳入课程呈现规范,使得课程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最后,进一步规范师生在线交流互动,应设置师生交流互动板块,并对学生参与交流行为计算分值,促使师生积极交流,当然交流渠道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加强实时互动。
(二) 建设模式多样化
学分银行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确保课程质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买、改、录”三种。“买”,就是通过招标、询价等方式,向社会上的主流网络课程平台或专业的课程制作方采购网络课程。这种模式比较快速省时,并且选择面较大,但是购买成本较高,且后期更新优化难度大。“改”,就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适当修改,使之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这样模式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但也可能修改不善变得不伦不类。“录”,就是按照相关课程建设标准和规范,自行组织授课教师和技术人员,录制相关网络课程资源。这种模式对师资、技术人员和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但更具有针对性,且后期维护更新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量长期制作网络课程资源。
(三) 建设成本效益化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比如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部门,就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软硬件资源,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自建、合建,甚至可以把课程建设以教研、科研项目形式发布,既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又可以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其次,课程建设模块化,降低更新维护成本。在模块化建设情况下,如果课程内容有更新或需要维护,可以只更新个别部分,无需整体更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更新维护成本。其次,积极利用校外优势资源,比如直接购买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甚至对接加入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这样只需支付适当课程使用费用,课程维护更新费用无需承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课程建设成本。最后,加强课程资源共享,与其他教育机构实现资源互通有无,一方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担课程建设成本。
(四) 课程使用共享化
要积极发挥网络课程开放、灵活的特点,积极贯彻学分银行的沟通连接理念,大力推进课程资源的共享使用。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目录分享式的资源共享,自行存储课程资源,只把课程资源的网络链接以目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不同平台的运行和学习特点,比较不便;若是资源建设方自建学习平台,则建设维护成本较高。二是资源集中式的资源共享,即把课程资源上传到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资源推荐或检索使用课程资源。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相关管理机构能够牵头协调沟通,往往能起到较好效果。比如安徽省就在教育厅的主导下,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开发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建设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