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01-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陆 玲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马鞍山243031)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育人功能,拓展思政工作外延与内涵,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随之诞生并开始践行。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与改革创新的各个方面,不仅思政课程要发挥育人价值,其他学科课程也要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并非具体的教学课程或者教育活动,其属于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不但会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格局,而且亦会对高校教育范式带来深刻影响。所以,有必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逻辑梳理,明确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和优化路径,这对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梳理

(一) 回应时代发展对课程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信息时代下知识体系建构的自主性。信息时代,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取途径发生明显变化,信息传播模式从传统封闭与单向性输出向开放性与多向度转变,教师知识传授可能性与重要性逐渐降低,大学生知识体系建构自主性明显提高。而教师知识传授作用有所降低后,其在课堂中发挥个体价值引领作用以及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功能便愈发重要,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授课模式,引导大学生们健康成长。其次,多元价值取向时代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受到网络发展影响,民众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文化和思想逐渐呈现出交流、交锋与交融的发展态势,市场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意识体现出多变与多元的新特征。高校各学科课程均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合法、理智与有序的政治参与意识,深化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切实关心国家发展前途,有效提升政策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促进教育者教书育人历史使命回归

教育是蕴藏教育主体主观意趣的活动和过程,教育主体价值预设与价值选择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党中央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亦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主要工作,更是党中央与国家各项事业长效发展的关键保障。高校各学科课程教师均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教育活动中依托于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们成才和成长。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对学生强化核心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在法律层面规定了教育结构与各学科课程均必须根据国家规定的育人规格、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所需人才。而《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高级人才,致力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思政教育视角而言,所有课程均具备思政教育资源,而所有教师也均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且有责任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 解决高校思政课程孤岛问题的需要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还存在孤岛化问题,对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一定影响。首先,思政课程体系面临着内在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缺陷,部分人员对高校思政工作认知偏差,认为思政工作只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任务,与其他课程教师并无关系,且思政课程占用一定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高校思政课程所提倡的思政育人和其他学科课程强调的知识育人之间存在的关系处理不合理,导致思政课程和高校专业课、通识类课程分化,难以融会贯通。其次,思政课程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内在张力。高校思政课程所将讲解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存有困惑。基于思维方面而言,囿于理论深度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但对于现实生活所发生的所有消极问题均极易感知,导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认同度不高。

二、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少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强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引导,凸显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规划及建设,为整个思政教育体系的延伸提供立足点,确保在不同教育结构下,真正发挥出思政课程教育的价值,形成全域化的教育格局。然而,部分岗位教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并未能充分认知到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这就造成教师无法在本质层面进行细致化解析,导致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无法真正发挥出育人功效,其与校园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客观发展要求相悖。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指教师本身并不具备相对应的执教能力,在专业化课程建设方面,无法真正切实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共生点之上,当此类问题映射到学生的学习诉求中时,则将产生因为课程教育内容分化而带来的教育分化现象,进而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思政课程的教育质量。

(二) 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发掘不够充分

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以专业课程内容、思政教育内容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令学生明晰思政教育本质,真正达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思政视野面。然而,从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及建设角度而言,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即为思政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无法达到一致。例如,在思政教育拓展中,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教育未能自然融合思政内容,产生专业教育内容的单向化,未能具体侧重到某一个教学环境中。究其本质原因,则是学校在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时,未能充分挖掘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造成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范性问题。

三、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明确课程思政定位

培养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目标,而课程思政建设理性目标亦在于此,因此高校所有教改措施均应围绕该目标进行。同时,教师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树立理性目标,还要充分掌握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即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定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三组基本关系:首先,正确认知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教书,即以知识内容讲解为核心,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育人则是面向学生开展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活动,但教书的最终旨归在于育人。我国高校各课程特别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均蕴藏着价值取向选择问题。所以,在知识讲解时,势必会融入价值观教育,而这便要求授课教师在参考资料、知识与教材选择层面重视思政属性。其次,正确认知各类别课程育人目标的关系。高校思政教育评价具备一定内在规律,其与简单的知识评价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应在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理性目标的同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最后,充分把握内在发展诉求和外在行政促进之间的关系。高校课程思政应为国家服务,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优秀公民,还要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诉求,培育具备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两者间在需求层次存在矛盾和冲突,理性化的范式便是学生个体发展诉求和国家需求高度一致,切实培育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 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提高思政教育能力

首先,提高授课教师思政素质与思政教育能力。授课教师普遍对自身专业教育实践的掌握较为透彻,但往往对于思政教育了解甚少。对此,学校方面可以借助讲座培训与研修培训等形式,使授课教师掌握思政教育内容与各知识点的逻辑机理,明确思政教育基本原则和特征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思政教育特殊的话语体系,进而便于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其次,提高授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例如,提高教师学情分析水平和能力,其不但要掌握学生们专业知识学习状况,而且还要全方位分析学生们思想动态、身心特征以及价值取向,便于日后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思政教育效率最大化。又如,提高教师发掘思政教育基因与应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授课教师应明确何为思政教育基因,而这便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使其把握能够开展思政教育的课程资源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授课教师唯有正确、深度掌握思政教育,提高个体思政素质与教育能力,才能明确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契合点,实现全课程育人,进而正确处理教书、育人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促进立德树人任务贯彻落实。

(三) 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应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定位之后,应有效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基因,选择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充分考虑大学生认知水平,以学生可以接受且紧贴实际生活的思政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应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育人目标有效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而对课程中思政基因的选择,教师可以将各专业知识和国家发展密切融合,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导向,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用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借助学科领域科学家具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于学校教研室,交流和发掘思政思政教育基因,积极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协同发掘课程思政资源,强化教师队伍的合作,展现团队合作的力量。具体而言,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以院系为单位,选派骨干教师,以课程思政体系的课堂建设为基准,分享课程教育过程。借助该形式,各院系可以基于自身学科特色,分享与交流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这不但可以推动院系教师队伍的交流合作,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各院系教师的合作平台,由点到面地推动高校全课程育人格局生成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在深度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基因过程中,应充分应用课程资源,融合学校特色,不断探究适宜学科课程发展的模式进行教育资源发掘。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