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

2021-01-15王蒙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王蒙雅

(淮阴师范学院教务部, 江苏淮安223300)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和新的政治高度,凸显出国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和决心。2017年10月,新党章将“美丽”写入基本路线,美丽即生态,将生态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并存并贯穿全过程。

一、生态文明内涵与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陆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急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替代并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就此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更高层次的文明,包括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行为三种文明。生态文明尊重和维护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全面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一出现就促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重大转变,成为当今社会最主流的意识形态。生态文明思想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须接受生态文明思想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思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政治层面核心是将生态文明制度化,将制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利用公权力来防止和限制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和生命健康安全。经济层面重点是通过发展经济来推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文化层面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公正、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生态文明思想最好体现。社会层面是将保护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走低碳、 绿色、循环的生态文明之路,最终为人民谋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环境。

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

当今社会生态危机频发,生态现状不容乐观,全球气候变暖、物种濒危、旱涝无常、水土流失、河流混浊、沙漠扩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一切仍在继续恶化中。生态问题已不分国界,而是全球应共同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要解决危机,首先要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再就是控制人的破坏行为。生态危机因人而起,生态文明为人而设,生态文明不光是一面旗帜、一个方向,更是一种认知态度和责任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开展和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实现全民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针对性功能的教育是解决当前全球性人与自然对抗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先要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因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是新思潮、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承人和践行者,是极富创新精神、快速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当今中国代表着最先进思想的特殊群体,对他们试点开展生态文明课程教育,将有助于快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1世纪议程》中曾明确指出,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人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主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养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一切都将依赖于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来实现。

(二) 发展思政课程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目前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科目。生态文明是新概念、新名词,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思想。从整个方向上来看,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都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但作为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应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纳入到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当中,这不仅仅是对思政课程的一种补充,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因为一些高校学生对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还没有概念,生态意识不强,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认识不清。现在高校率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思政课教育的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忧患意识,激发起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三) 人类生存的迫切需要

在前工业文明三百年间,人类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随意地控制、支配、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平衡,守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大规模地“开山辟地”“引河填海”,排放“三废”等,已经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重大挑战和威胁。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工业发展迅猛,工厂林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污染源逐年增加,生态破坏特别严重,前景非常堪忧。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难以维系高速的经济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发并加大,情况危急而紧迫,亟待国家对生态环境加大投入、加快治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要深入、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先从大学生开始,实行试点教育和实现重点突破。只有人人更加自觉地热爱和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无从谈起。

三、欧美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欧美绝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都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力量远超亚洲和非洲国家。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发展阶段,大肆向大自然伸出“罪恶之手”,自讨并饱尝“先污染后治理”的苦果,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空气、海洋污染严重。为了恢复国内的生态系统,各国都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系统得到了修复。但是令人诟病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国内的环境污染,就把污染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如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跨国公司去开采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捕狩珍稀动物、捕捞水产品、砍伐森林等,造成所在国自然资源严重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深度恶化,特别是非洲大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3 500万人处于干旱和饥饿的威胁中。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打着“援助”的旗号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产业搬到发展中国家,出口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技术设备,甚至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来呵护”,呼吁全世界各国和人民一道努力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做出了表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 进学校,重点在高校

生态文明现已成国家战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最佳和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普遍性、集中性、高效性的特点,它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生态文明中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尽快实施并取得成效,高校是首选也是重点。因为高校是最先接触新思想、新事物的前沿,是培养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阵地,它代表着最激进的声音并最先付出正义的行动。所以各高校应该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采取措施来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二) 入教材,阵地在课堂

入教材就是将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编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载入高校思政课的首个环节。将生态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增强生态法律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养、养成环境自律行为有着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要尽可能地列举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现象和具体案例,图文并茂让大学生对以上情况有切身的认知和感应,从而认清生态文明是否受到严重的破坏,并明白如何去建设生态文明。这就需要组织国内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有关生态文明内容的思政课程,范围包括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生态道德、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等知识。阵地在课堂,就是高校思政教师除了照本宣科外,还应该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内涵和本质,摸索积累经验,创新参透教学,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青年学生扎实学好生态理论基础知识,提升生态实践能力,提高生态文明素养,转变生态思维方式,培养生态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把课堂作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模式,挖掘并利用现有资源,不遗余力地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将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还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教材,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新理念,构建绿色发展、崇尚自然的生态环境体系。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危机和责任意识,增强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认真总结过去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积累的经验并吸取教训,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的原因,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盲目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增强生态忧患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和保障,从而自觉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崇高历史使命。

(三) 多实践,社会是关键

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但还要多参与实践,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有益环保活动,宣传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积极参加环保组织、“保护母亲河行动”“护林”、保护“湿地”、保护“濒危动物”、垃圾分类志愿等活动。在校实践考核中,接触社会是关键。毕业后则要真正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随着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一部分大学生考了村官,一部分大学生考了国家公务员,有一部分大学生进了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自己创业。其中的每一位都能身体力行,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义务宣传员,把学习到的生态知识学以致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如有的人加入环保组织作为志愿者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加入到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当中,有的人自费植树造林等等。作为新时代的继承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影响身边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有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将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通过各高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累经验,逐步向中心学推广开来,夯实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让每一位学子牢牢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责任和忧患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如阿里巴巴推出“蚂蚁森林”浇水种树和保护湿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每年植树节组织植树、上海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西北乡村退耕还林等。

五、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看青年,生态文明建设靠青年。首先在高校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青年学生会在更短时间、以更快速度融入社会实践,并迅速取得实效,将带动、引领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洪流中去。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程度,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之所以能得到大幅改善,寿命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人类创建文明的同时也共享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头等大事。总之,建设生态文明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宗旨、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环保治理为抓手,保证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