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形式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21-01-15谢细玲
谢细玲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350108)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特征,深入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合理借助“微平台”“微时政”“微公益”等“微”形式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微”形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 极大满足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大都为“00”后学生,他们在互联网普及运用与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快,能熟练使用微信、微博、微直播等互动媒体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微信、微博能够及时洞悉学生最新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情感、学习困难、意见等,并可在第一时间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二)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理论政治课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线上课程也慢慢成为教育重地。“微”形式下的新媒体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思政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打破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学生自行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 有利于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的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在网络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和观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一些障眼瞒天的新文化概念来迷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大学生的激情。同时,专业性过强的理论名词,习惯性地堵住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思路。因此,思政教师应理性分析、判断、选择网络信息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积累教学案例,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热门版的信息,其中微博热门版的信息类型多样,有国内外时事热点事件,社会热门事件,娱乐新闻,民间新闻,各种民事、刑事案件等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整合与积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二、“微”形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
(一) 应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社会,发布信息的人与日俱增,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轰炸学生,传播不同的文化观点。高职院校大学生因社会阅历较浅,道德判断力不高,思政理论基础和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对网络信息理性分析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沉迷网络世界,将网络工具娱乐化、依赖化,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误导,不易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应顺应信息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挑战,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合理借助“微”形式,改善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 应采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具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本科院校进行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相同,但培养方案却不同,这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符合实际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 应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随着步入“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要重视虚拟的网络世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利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运用“微平台”“微时政”“微公益”等手段,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合理借助“微”形式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直接面授与网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课堂、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有利于彰显思政课价值,增加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微”形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新网络媒体用户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应如何在此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显得极为重要。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借助“微”形式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活跃课堂,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提高课堂吸引力,还可以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感悟,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 合理借助“微平台”进行对话式教学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微直播等作为一种传播与沟通媒介,通过手机、电脑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交往和联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课下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微信、微博、微直播等网络媒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传播和运用,无疑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微平台”树立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的方式,改变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通过倾听、讨论、质疑、辩论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向课余生活,有利于形成突破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平台。第一,通过微信平台加强师生对话。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布置问题,让学生课后回去思考,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中对于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畅所欲言,思政教师参与其中,纠正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积极鼓励、认可并为学生提出的正确的、合理的观点点赞。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关于思政专题相关研讨小组,通过开设微信公共号,由教师把关,学生自我管理,在公众号中,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像时下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学习资料等,学生可在文章下的留言板中进行互动、交流、自由表达自我的观点,通过公众号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极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通过微博平台促进师生讨论。在微博平台中,社会新闻信息类型多样,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还存在大量的“键盘侠”,他们在微博过度“自由”发表自己观点,这些过激、片面的言语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思政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言语,合理借助微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促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微博信息。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与学生互动学习,利用微博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研究学习方法。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布置微博作业,利用微博热门版里的社会新闻、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微博转发或评论此事件新闻的观点和想法,由思政教师进行微博批改,共同打造当下流行的微博体,打造集体作业,积极讨论,树立共同学习的理念。第三,通过微直播平台提高师生交流。微直播最近被使用的越来越频繁,前两年,网络直播成为一些粗野、低俗、色情等劣质文化的传播的主流,大量的“网红”出现,大家对于直播印象并非很好。思政教师不妨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比如利用“学习通”“易班”等的直播间进行相关话题的直播,组织学生围观,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师不再仅限于在教室中讲大道理,通过直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无形中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水平。同时,思政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干部,成立榜样“网红”队伍,通过组建学生思政课“网红”比赛,开展校园思政“网红”网络教育活动,发挥思政“网红”正能量,让网络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高地,促进学生在玩中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以上“三微”平台,实现思政课教与学的真诚对话,改进思政对话式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将理论传载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和自我内涵提高的广阔天地。
(二) 合理借助“微时政”进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社会热门事件等信息关注相对比较少,并不是不感兴趣,而是缺乏了解信息的主动性。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时政”形式,以简短概括新闻,与思修课程专题相融,以“微”显著,“微”言大义,“微”力无边。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关心国家、社会、生活信息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能够使课程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时代性与趣味性,使思政课更加饱满。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活跃课堂气氛,思政教师可以组织每五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开展“时政播报”的活动,让五名学生共同收集资料,每节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报一周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政新闻或社会热点事件,播报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新闻联播方式(场内和场外记者播报),或者借助PPT形式,个人口头播报等形式,要求播报内容必须与课程章节的专题内容相符合。同时再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分析、讨论新闻信息价值,最终由教师总结升华课程相关专题内容。以开展“时政播报”一类的活动来构建一堂难忘的思政课堂,改变过去思政课堂的“高大上”的模式(高端的理论、宏大的理想、形而上的概念),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成为思政教师很好的课堂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肩负起思政课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时政灵敏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 合理借助“微公益”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近几年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围绕思政课神圣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新世纪优秀的大学生。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许多的高要求,其中一项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做好,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从空中落到地上,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进入心田。在“微时代”背景下,借用“微公益”形式完善思政实训课。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微公益”的特点,摆脱过去那种“高大上”模式的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来实现个人的成长。思政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期间自行组成以8人左右为一个学习实践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主题要求学生和思政课程相符合。实践形式不定,可问卷调查,可参观红色革命景区或教育基地,可组织为希望工程捐书、捐衣等,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每人写一份实践报告或活动心得,阐述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感受。思政教师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细节,关注身边小事,鼓励学生善用各种手段来发挥主体意识,在发现爱、汇聚爱、传递爱的过程中深刻认识自身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实现其价值理念的升华,推进“微公益”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之路。
正所谓“待到‘微’花灿烂时,‘德’在丛中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借助以上这些“微”形式,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社会实践,领悟人生真谛,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