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维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考

2021-01-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培育思政政治

康 卉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太原030036)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不断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应积极融入文化自信,培养具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优质人才。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培育意义

(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只有文化的繁荣发展,促使人民群众形成高度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自信,并对文化自信内涵进行系统化解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坚信自身文化的价值,坚信自身文化的生命力。这就充分证明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追求精神文明,所以需要及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二) 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由于少数学生出现文化意识模糊等问题,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文化自信作为精神食粮,对大学生的三观塑造、意志品质培养,均起到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入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真正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通过不断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和热爱,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腐蚀,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这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有助于推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人才培养问题,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培育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文化自信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

(一) 传统文化价值挖掘度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社会思潮逐渐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资源,然而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缺少充足的社会阅历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很难秉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且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度不足,并未充分认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难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 网络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以高速传播,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提供诸多便捷,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互联网信息的高速传播,也为其他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路径,导致互联网中存在着各类文化和思想。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群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当今时代下,多元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涌入我国,其中包含一些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削弱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三、文化自信维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一)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

理论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当前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为人才竞争,教育不仅关乎人才培养,同时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这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维度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式,对理论课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一方面,在选取教育内容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清时代发展形势,选取社会中的时政热点话题,以及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生活化教育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同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深度挖掘,选取其中与思政教育契合的元素,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育形式方面,思政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采取多样化形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理论说教,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将该课程打造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二) 建设文明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文化体系,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文化自信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引导大学生深入认知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对此高校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第一,高校方面可以树立校园先进典型,以此来弘扬校园风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示范具有无穷的力量,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所以可以在校园内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向其学习,无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或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相关的研讨会交流会,通过集体交流探讨形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经典古诗词朗诵比赛、红色书籍分享会、茶艺表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磨练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 加强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家国责任感

基于文化自信维度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充分认知自身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通过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知识,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首先,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自身不断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学习与生活。其次,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基础上,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维度,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并积极与同学分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的弘扬者和继承者。最后,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通过融入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力。

(四) 利用网络优势,拓展思政教育教学载体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拓展到网络平台,基于文化自信维度下,应积极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其一,当前众多微平台快速兴起和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将微平台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微平台的支持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以我心目中的思政课为主题,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二,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师生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知识与问题,营造了宽松的思政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教师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与此同时,需加强线上教学监管,定期进行网络不良文化与思想的筛查,避免其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以面对面互动形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与价值观问题。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四、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维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入解读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与多变的网络文化,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保护自己的思想不被腐蚀。因此,高校方面应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积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优势,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助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培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