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逻辑梳理与实现路径
2021-01-15陈晨
陈 晨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加强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验感、获得感。目前获得感触及到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宏观领域,如政治、经济等,忽视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研究。由此可见,深入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并进行逻辑梳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至关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
人的需要主要分为物质性与精神性,相应人的获得也就分为物质获得和精神获得。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对精神需求不断攀升,物质需求大幅度降低。因此,人类的幸福生活需求除了最基础的物质获得,更重要的是精神获得。根据获得感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指学生有效参与和获得实在的精神利益,继而产生直观体验。其在产生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知识上的收获。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渴望而产生的一种求知心理,期待知识结果的不断提升。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其学习心理预期,以便于更好地提供优质教学内容。其二,思想上的升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得到进一步升华,能大幅度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其三,行为上的提高,对学生而言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夯实自身理论基础,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好地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获得,都需要以教学对象的心理需求和期待作为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逻辑梳理
(一) 物质获得:生存发展的基础满足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最初阶段,物质获得感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学习后,得到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直观体验。人类的第一需求为生存需求,只有满足人类生存所需,即实现物质上的获得感,人类才有一定可能去追求其他更高水平的需求,实现其他方面的获得感。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中物质获得感是最基础的获得感之一,并且是其他获得感的根基。从社会角度而言,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水平满足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化生产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夯实了基础;从社会个体而言,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优化教育理念与学习方法,才能符合从事生产获得所需的价值观与思想。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才能真正达到从事生产化所需的要求,继而可以顺利、有序地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因此,物质获得作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条件,以学生需求满足作为出发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二) 思想获得:学生需求满足是重点
相对于物质获得,思想获得是更高层次的获得,同时也是物质获得与实践获得的重要纽带。高校学生思想上的获得主要为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以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核心,坚持思想引导。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教育,结合社会热门话题,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重视人文关怀,坚持思想引导,促进学生成长。其二,以学生个体发展作为核心,坚持个性化引领。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需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三,以学生心理期待作为核心,坚持价值引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立德铸魂,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以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为主,根据学生心理期待,坚持价值引领,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 实践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思想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习科学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并借此进行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两者相辅相成。除此之外,加强物质获得感与实践获得感的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巩固、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加深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知识,能获得亲身实践的幸福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路径(一) 优化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
抓住教育的重点,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一方面,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供给面,将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融合,从多方面提高教育内容的供给质量。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上选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其置于首位,以强化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挑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符、时效性强的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中应重视选择优势内容,借助“精品包装”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目光。从多个渠道学习,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有效内容供给。抓住具有价值性、真理性的理论观点与热门话题,并将其与大众化语言融合,创造出精品内容,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有高度、深度以及广度,继而使学生的获得感得以提高。
(二) 创新育人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向性
对育人方式进行创新,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系统育人功能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指向性,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奠基。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密切联系,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主动脉,教育工作者应保证教学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多方位发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理应从多个角度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互学互鉴。构建优良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显性教育基本用于理论知识的传输,要求的是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与学习理解的持续性;隐性教育大多基于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渗透,重视不教之教。因此,将二者进行充分融合,是使高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关键。
(三) 拓展实践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产生的获得感,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可以得以提升和增强。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断拓展实践路径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收获赞扬与认可,使学生充满正能量,这是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展现教育教学成功以及学习成功的主要平台。现如今,一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第二课堂”,将其和学生成绩与学分挂钩,最大程度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利于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也是高校学生感受社会、考察社会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社会热门问题密切联系,发挥高校学生的智慧与让学生认可自己,还应加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与国家认同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虚拟实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以网络虚拟实践为创新载体,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实践教学的枷锁。高校借助多元化互联网平台,构建思政教育网站,优化了实践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