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启示

2021-01-15王贞贞施春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所学论语

王贞贞,施春华

(1.西华大学, 成都610000;2.四川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621000)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历代尊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强调,作为教育者须有自身过硬的思想认识、学问水平和能力素养,而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从而塑造人、教育人,强调教育者须有自身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去感染人、带动人、启发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通过对孔子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闻义要徒等教育思想的研析,旨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之中,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一、信而好古:只有自信才能他信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孔子的一生相信并真心喜爱古代的优秀文化知识,一生致力于学习整理古典文献,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使孔子感受到了学习无穷的快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而后把自己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学习整理后文化知识、深信不疑的礼乐之道传授给三千弟子,因此,孔子的教育极具感受力、吸引力。子张曾经请教孔子怎样立身处世、行于邦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篇》)孔子从正反两面告诉子张言忠信、行笃敬的重要性,子张听后震撼很大,将孔子告诉他的话写在自己衣服的内侧,以便于不断警醒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回顾历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漂浮”。所谓“意识形态漂浮”,是指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某种意识形态,可是这种意识形态仍不能深入人心,甚至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漂浮在表面。少数高校教师台上讲马列主义和优良传统,台下却信奉资本力量和西方文化,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把不当言论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就使得受教育者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一定的动摇和迷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有信仰者讲信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其能力素质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信其所讲、讲其所信。如孔子一样,对所学是真正信仰,对受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真正认同后的表达,通过教育者的自信而后带动受教者的他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染人、说服人,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引导当代大学生真正真心相信和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散发无穷魅力,让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信带动当代大学生的真正认同、真心认可。

二、学而不厌,只有真懂才能他懂

理论自信来自于对理论的学深悟透,内心的信仰来自于对所学所授理论的真心喜爱。孔子通过发愤忘食的学习,以致下学而上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因材施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孔子这一连3问,可以说是孔子对于自己学习态度的最佳诠释,因为真心地喜欢所学知识,默默地安静的记下来,是一种内心的认可、共鸣和欣喜;因为学习乐在其中,怎么会感到有厌烦的情绪,学习对孔子而言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在学习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快乐,是身心的愉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学而不厌,须如孔子一样,真心喜欢所学知识,真心认同、喜欢所讲内容,才能使授课产生无穷魅力。学习本身是充满的无穷魅力的,就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高校政治工作者应始终带着喜悦的心情来看待学习,真心爱好学习、享受于学习、受益于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自己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比如学习《论语》,文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篇》)反复诵读感受夫子的“莞尔而笑”,可以感受到孔子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偃游运用所学有所获的那种洋洋自得的欣慰感、满足感,又能体会到孔子传道受业中展现出语言的幽默感,亦可以感受到偃游听到老师戏言后信以为真的那种急于辩解的急迫感,仿若能够穿越千年感受夫子与其弟子对话时,夫子的语重心长和弟子们的豁然明悟之美。

孔子非常的发奋好学,孔子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曾自评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孔子对于学习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论语正义》曰:“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钱穆释注中指出:“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可谓言之凿凿。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厌学、懒学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知识贫乏,内涵浅薄。有学生戏言,思政老师拿起书本照本宣科的念课本,听课的同学就纷纷低下头看书或看手机,思政老师放下书,从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中循循善诱讲解,听课的同学就纷纷放下手机津津有味地听讲,可谓很是生动的表述,抬头率就成了授课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过勤奋好学,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养,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同时,自己通过学习获得各方知识,已达融会贯通,这种收获知识的幸福感也是难以言喻的快乐。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通过学习《诗》,既丰富了自己“鸟兽草木之名”的知识,“兴观群怨”的情感也得以抒发,还可用于事父事君,真是妙处很多,收益很多。孔子一生致力于学,孔子描绘了自己学习的进阶过程,每个人生阶段的状态和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孔子一生致力于学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到了五十岁开始学《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收获,孔子曾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正如朱熹在《朱子集注》所言:“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孔子应是在学习中不断有获得,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以致乐以忘忧。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达到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目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真正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谓己达才能达人。

三、闻义要徒,只有践行才能行健

学和习,是知与行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须做到知行合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所学,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践行,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在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等思政基础知识,在真心喜欢、相信、信仰所学理论基础上,才能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论语》开篇明义便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的目的是用之于行。“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三国时期的何晏曾云:“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论语注疏》)从这一句中,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在孔子看来,学习再多,知道的只是知识本身,最重要的是付诸于实践中,让学习到的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而学以致用者,面对授之以政时,能够处理好政治上的各种矛盾风险,做到通情达理;面对使用四方时,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人情世故,做到应对自如。可见,学以致用者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是人生理想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通过实践,践行所学,实现平生抱负,这种愉悦无以复加。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听了老师讲授后,也有自己的学习心得,“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可见,真正的学问,不是诵《诗》如何熟悉熟练,而是要外化为“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尽心尽力事君、又敬不违事父、言而有信交友等具体的事务工作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没有做事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所赋予的工作,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那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虽多,亦奚以为?”

通过多闻多见勤学,孔子将自己所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因为自己真心喜欢,所以学而不厌,因为践行所学所信,所以诲人不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传道授业时,就是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容解答,春风化雨般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懂、真信、真践行;面对课下学生思想波动、是非存疑时,通情达理地解答、细致入微地分析,能够通过自己所学、所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这种践行所学、践行所信的授课,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真正的教学实践,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是人生理想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通过实践,践行所学,实现平生抱负,这种愉悦无以复加。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者所学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政治工作者的选拔与培养
非所学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非所学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探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