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背景下就业问题研究
2021-01-15傅佳平
□文/傅佳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提要]近年来,为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不断推进高校扩招计划,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本文从劳动市场供求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我国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了高校扩招计划。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高校的扩招,也导致高校毕业生规模迅速膨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总数在2019年达到830万人左右。且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这一问题与高校扩招相伴而生,因而,探寻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政府更好地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扩招现状及其问题
(一)高校扩招政策实施现状。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逐渐增长,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扩大,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普及水平。高校扩招总体上改善了高校产出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促使教育结构逐步向扁平型结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多样化。然而,由于中国高等院校入学率增长过快,如果教育资源和设施无法获得同步增长,则会引起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之后指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过于急躁,因而对扩招比例开始进行逐步控制。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叫停高校扩招,在此之后高校入学人数增长率停留在1%到3.1%之间。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公布对研究生相关专业进行扩招,扩大招生规模18.9万人。
(二)高校扩招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师资力量增长幅度不够。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已将近18.1,普通高中的生师比约为13.7,普通初中的生师比约为12.4,高等教育的师资增长幅度不足,这可能会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学校和教师,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若存在教育设施短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学校将不具备扩招的条件,进而导致结构性的缺乏,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2、存在高校盲目扩招问题。高校扩招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无法处理好教育关于长期经济效益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重规模、轻质量,忽视教育规律,缺乏过程监控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各高校扩招比例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单纯追求“量”的现象,造成了盲目扩招的问题。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26.5%。
3、存在过度教育问题。过度教育是指由于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个人受教育程度超出其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要。部分拥有更高学习能力的人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选择获取更高文凭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高校扩招之后,高能力者若依然想凭借发送文凭信号的方法使自己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被识别,就必须对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投资,但这并不会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因而会导致文凭信号的贬值,进而造成教育过度的问题。
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与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矛盾。连续不断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多。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了40万人。如果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上将有超过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唐劭杰(2017)认为高校扩招使得社会年轻人被片面地推入高校,许多潜在的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转化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造成了第一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加,进一步激化了作为第一市场典型代表的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现象。“慢就业”作为新的就业理念和现象,体现出当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就业理念的日趋多元化。相较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却日渐增多,这类毕业生临毕业时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等待创业时机或在家待业,这种现象在“90后”的就业群体中尤为明显。这对毕业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形成挑战。
(三)仍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在地区分布上,相对于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旺盛的劳动力需求,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需求明显不足;在学历水平上,大专或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重点院校、稀缺专业则供不应求。在岗位待遇上,多数新增毕业生的薪酬、福利逐年缩减,非正规就业岗位的比重逐年提高。
四、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一直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并且存在较大争议,不同学者所持意见各有不同,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扩招使得教育回报率有所提高,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影响并不显著,甚至使其有所减少。
姚先国等(2013)认为扩招后城镇劳动者教育回报率仍保持增长,因而高等教育仍是一种有效率的人力资本投资。方超等(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扩招并未降低大学教育溢价与大学教育质量,且教育年限与对数收入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但是,有学者持不同观点。余华义等(2019)认为,总体看来,虽然高校扩招政策显著地提高了个体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但对个体职业收入并没有显著地影响。程磊等(2012)通过实证研究甚至发现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呈递减趋势,高等教育和硕士的回报率呈递减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他认为这一现象与高校扩招的实施有关。
(二)可能造成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失配。劳动者技能失配,即劳动者工作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是教育过度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初次就业率低、起薪低和“高知低就”等现象,众多学者指出高校扩招导致教育过度,我国已出现局域性过度教育的问题。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过度教育率高达41.03%。过度教育就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失配问题。
相对教育理论认为,当高等教育人口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必将有部分人无法找到与其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工作。这些人将降低自己的求职预期,与学历较低的劳动者竞争专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从而造成技能失配问题。蒋帆等(2019)认为高等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高学历劳动力供求失衡,这不仅使得高等教育人口从事高技能工作的概率降低,也通过挤出效应对非高等教育人口的就业质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进而导致劳动者技能适配。
五、政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其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合理配置,本文主要从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政府。第一,政府要坚持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明确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培养方向,构建层次丰富、专业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坚持以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学历人才施展能力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第三,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劳动力更加自由地流动,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高等院校。高校首先要从切合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层次发展的需求出发,围绕素质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激励机制。另外,高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努力为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可加大对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回访力度,切实掌握市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以此为据,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
(三)高校毕业生。首先,高学毕业生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清楚的认识,走出就业误区,选择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其次,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要适当地降低就业预期,只有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本人应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加强知识资本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