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古歌保护传承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1-01-15李鹏辉
李鹏辉
(红河学院人事处,云南蒙自 661199)
一 哈尼古歌的社会功能
在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哈尼族创造了哈尼文,但普及程度并不高。因此,哈尼古歌作为哈尼族文化世代口耳相传的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日常生活等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认知教育功能
在人类社会早期,对自然、生命等了解甚少,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关于生存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主要是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哈尼族来说,哈尼古歌是口耳相传的重要内容。哈尼古歌内容大致包含生命起源、神的诞生、采集狩猎、农业耕种、节气、气候以及婚丧嫁娶等各类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如《窝果策尼果》《四季生产调》等就包含了大量该方面的知识。通过古歌的学习和传唱,一方面可让哈尼族对自然社会有一定的认知,敬畏和尊重自然;另一方面,更多的就是教育后辈生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等。因而,哈尼古歌对于哈尼族有着重要的认知教育功能。
(二)维系教化功能
1.民族精神的传承维系
哈尼族本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其大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息都蕴藏在古歌中。因此,哈尼古歌是一部丰富的哈尼族文化史书,包含了丰富的哈尼族文化记忆和文化信息,对哈尼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秩序的调节和规范
哈尼古歌中对于传统风俗习惯的描绘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如对神的诞生、祭祀的描述、婚丧嫁娶的约定、是非的判定标准等。这些民风民俗通过哈尼古歌传递至每一位哈尼族成员,并感染族人形成相应的民族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对族人行为的规范和调节,稳定和维持了哈尼族的社会秩序。
3.民族道德和审美的教化
哈尼古歌中有大量描述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民族英雄的智慧与果敢、先民不畏艰辛、辛勤劳作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哈尼族所尊崇的道德规范产生直接影响,是哈尼族形成积极向上、勇敢乐观、直面困难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思想。此外,从歌曲风格和意境上看,哈尼古歌大都庄重典雅、奇伟和谐。随着哈尼古歌的世代传承,哈尼族在审美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壮美、雄厚的事物。同时,审美取向也会逐渐潜移默化地影响哈尼族性格审美取向,间接地塑造了哈尼族的性格特点。
(三)娱乐调节功能
不论任何民族文化的创作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闲暇生活,满足精神的需要。哈尼古歌内容从神到人、从山川到河流、从婚嫁祭祀到农业耕种,都是哈尼族先民在闲暇时感悟自然和生活所创造的作品。此外,不论是何种场合传唱哈尼古歌,不仅仅是文化传统性质,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娱乐特质,以调动现场气氛,释放和宣泄人们在平日生活中的情绪。因此,哈尼古歌不仅能够丰富哈尼族的日常文化生活,还能使哈尼族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同时,哈尼古歌中包含大量行为道德规范,在重大节日中传唱古歌,能够引发哈尼族精神上的共鸣,敦促其对照歌词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符合古歌中倡导的规范,对哈尼族行为品格有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
二 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影响下,传统稻作生产环境下孕育出哈尼古歌的保护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哈尼古歌正面临传承后继无人、表演无人问津、歌词内涵异化等突出问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保护传承困境主要有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三大原因。
(一)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传承者断层现象明显
就笔者调查的云南绿春县子雄下寨为例,该地哈尼族文化的业余演职人员一共32人,但平均年龄基本集中在40-55岁,只有少数几位30岁出头的演职人员,没有30岁以下的演职人员,属于一支中老年农村业余文艺队伍。但该村作为哈尼族歌曲“阿茨”传承点、“莫蹉蹉”舞传承点,代表的应当是哈尼族文化传承较好的地方,但即便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精通或熟知哈尼族文化的人群大都在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人群寥寥无几,更何谈其他没有哈尼族文化传承点的地方。因此,哈尼族文化在传承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断层——本该肩负着传承哈尼族文化的青壮年群体,却对哈尼古歌一无所知。甚至一些年轻人说起哈尼语来都十分困难,他们大多不在本地,外出务工,每年只回家一两次(哈尼族重大节日时才回家)。有哈尼族长老向我们表达过担忧:“现在这些年轻人逢年过节还会回老家是因为我们老一辈还在,但是等我们走了之后,他们回老家的理由更少了,扎根在大城市,更难以接触到哈尼族文化,还怎么传下去?”种种现象均与哈尼古歌学习和演唱难度较大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学习与掌握哈尼古歌要求学习者专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哈尼族后辈却鲜少接触哈尼古歌,难以学会哈尼古歌。
2.表演功利性突出
昔日哈尼古歌的演唱是为了满足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等需要,其演唱目的较为单纯和淳朴,演唱者或学习者内心对哈尼古歌亦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认同。但是,当前哈尼古歌存在演唱功利性过重的问题。为了迎合听众需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演唱者不惜加入大量其他民族的元素,逐渐丧失本民族特色,同时演唱者内心对哈尼古歌的尊崇和认同大打折扣,他们更多的是期望通过演唱哈尼古歌获取经济利益,舞台“谋生”功能逐渐替代了愉悦身心、传承维系民族文化的功能。在这样心态下演唱和传承的哈尼古歌自然会逐渐丧失其本真的韵味,从而面临传承危机。
3.古歌受众群体小
当今社会环境下,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等受众群体较多,民族音乐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个民族的古歌,由于受到语言文字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少,面临鲜为人知的困境。而现实亦是如此。哈尼族年轻一代对哈尼古歌知之甚少。如在笔者调查的云南绿春县子雄下寨,村小组长对于哈尼族民间歌曲、哈尼古歌等都十分精通和熟练,但是村小组长的儿子与儿媳却难以开口演唱一首完整的哈尼族歌曲。“哈尼古歌学习难度较大、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成为其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哈尼族年轻群体中十分普遍,更何况是其他非民族地区、非专业学习民族知识文化的群体,他们接触哈尼古歌的机会更少。因此,受众群体较小、生存空间狭窄是当下哈尼古歌在保护传承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哈尼古歌保护传承困境的原因
1.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吸引年轻人外出务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显现。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则更大。哈尼族亦不例外,主要集中在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地,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大量居住于乡村的哈尼族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维持生活或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外出务工。在笔者调查的云南绿春县子雄下寨,共有113户村民,但超过四分之三家庭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以老幼者居多。这一现象使得年轻一代脱离了哈尼古歌生存传承的土壤,导致哈尼古歌的传承人减少,形成哈尼古歌传承断层现象。与此同时,扎根在本地的哈尼古歌歌手们,虽然近些年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帮扶,能够从外出演出中获取一些经济收入,但整体来说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上仍存在困难,这一现状也使得哈尼族年轻一代对于传承哈尼古歌望而却步。
2.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哈尼族也不例外。一方面,哈尼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民族交流的需要,开始学习普通话和人文自然基础知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哈尼族,从小在学校里学习普通话和义务教育相关课程,这相应地减少了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时间。演唱哈尼古歌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哈尼语,但是由于在学校里使用普通话,学校也没有开设哈尼语文课程,使得哈尼族少年缺乏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不能熟练掌握哈尼语,更何谈演唱和传承哈尼古歌。同时,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未兼顾民族地区的特殊实际,将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哈尼族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仍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口耳相传等非系统的方式,这就导致哈尼族年轻人存在对本民族文化认知不全面、片面理解本民族文化等问题,难以较好地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信息交流发达的社会,哈尼古歌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在传统社会中,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学习生存技能、生产生活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哈尼族日常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今社会,学校、互联网等众多信息获取途径均可以满足哈尼族生存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哈尼古歌的认知教育功能。此外,文化交流、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哈尼古歌的娱乐调节功能。哈尼古歌功能的弱化,势必导致对哈尼古歌的重视程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源动力,较低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会使得哈尼古歌的传承步履维艰。
3.缺乏文化创新和传承的生态环境
哈尼古歌的创新和传承需要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农耕稻作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心”环境。但这些文化生态环境都在逐渐消失或“变质”,使得哈尼古歌的传承面临困境。[1]第一,农耕稻作文化逐渐被替代。在人类社会早期,古歌的产生源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农耕文化下的集体劳作、农闲之余调节身心的需求、各类民俗活动需要等。而这一切文化生态在现代社会中均发生了巨大改观。一方面,由于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替代了传统农耕文化。以前哈尼古歌创作的内容不乏捕鱼打猎、男耕女织,抒发面对大自然的情感和传授基本生存生活知识;而今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和多元化的谋生手段,使得自然情感被束缚,所需知识亦通过正式教育传递,导致哈尼古歌的创新和传承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态土壤。第二,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突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的孕育同样也需要适宜的“水土”,当孕育哈尼古歌的自然风光遭到破坏时,古歌便难以创新和传承。第三,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一定程度上向商业化靠拢,哈尼族文化也不能幸免于此,与内涵化发展背道而驰。种种情况都使得哈尼古歌的经典之作只停留在早期创作,近年来鲜少有可以堪称经典的作品。在传承和创新都不利的情况下,哈尼古歌的保护传承之路困难重重。
三 哈尼古歌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哈尼古歌是传承哈尼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展望民族未来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哈尼族风情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在保护和传承哈尼古歌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如推动哈尼古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提供外出演出机会、宣传和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哈尼古歌等。但当前哈尼古歌保护传承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哈尼古歌,必须综合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行之有效。
(一)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传承先传心”,传承哈尼古歌,首先需要传承者对哈尼族文化、哈尼古歌抱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只有传承者本人或者全体哈尼族发自内心对哈尼古歌尊崇和热爱,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传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传承哈尼古歌保驾护航,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在哈尼族聚居地区因地制宜的建构哈尼文化教育体系,使得哈尼族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为传承打下基础。当前哈尼族年轻一代对哈尼文化不了解甚至是缺乏认同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本民族文化。倘若能使哈尼族文化走入课堂,从小对哈尼族子女进行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一定能够大幅提高哈尼族文化认同感。要想达成此目标,需要在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精通哈尼族文化的老师引入课堂;将哈尼古歌、哈尼族文化的众多资料以图书和影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教授和传承;在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2]
第二,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将哈尼族英雄历史、杰出成就传播至每一个哈尼族成员,提升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作为哈尼族自豪感。此外,还可通过提供更多外出演出、交流的机会,提高哈尼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调查中,云南绿春县子雄下寨的业余演职人员激动地说:“我们前阵子受邀去浙江表演,那里的人非常喜欢我们的演出,政府也表扬我们此行,我心里高兴极了。我们还被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去教大学生唱歌跳舞,那些大学生说我们厉害,拜我们为师,我心里太有成就感了,连大学生都夸我们!”这种精神层面的表扬和激励,是对哈尼族及其文化的极大认可,能提高哈尼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他们内心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三,除提升哈尼族自身对于哈尼族文化、哈尼古歌的认同感之外,亦需要提高非哈尼族对于哈尼族文化的认同度。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哈尼族文化,提高非哈尼族对与哈尼族文化的认知。如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平台传播哈尼族文化、哈尼古歌;开展参与、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动;或是在中学、大学开设哈尼古歌、哈尼族文化的相关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学习。还可通过对哈尼古歌进行适当改编来提高广大民众对哈尼古歌的认可度。在保证哈尼古歌核心内涵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当今时代人们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对哈尼古歌进行创新性改编,吸引更多的民众喜爱哈尼古歌。这些举措均有利于增加哈尼族文化的受众群体,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哈尼族文化的认同度。当外界对哈尼古歌、哈尼族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时,更能够调动哈尼族族保护传承哈尼古歌的积极性。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作为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保护哈尼古歌这样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哈尼“哈巴”作为哈尼古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2008年,哈尼“哈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系统搜集、归档和整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哈尼“哈巴”传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鉴于此,保护哈尼古歌亦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第一,继续挖掘哈尼古歌中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部分进行系统归档、整理,持续推动哈尼古歌的申遗工作,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保护经费严重匮乏,通过申遗能够得到更多的专项保护经费,确保哈尼古歌的保护传承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应当加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需要采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传承人的措施:提供支持他们开展学徒、艺术传播、交流等活动中必要传承场所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或是通过将哈尼古歌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产业链的优势进行弘扬和传播;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保证文化传播、传承活动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人才激励制度建设。由于哈尼古歌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专门时间才能熟练掌握,且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容易导致传承人出现基本生活困难等问题。因此,综合现实考量,哈尼古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传承哈尼古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传承人,为保证哈尼古歌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吸引更多优秀的哈尼族加入到哈尼古歌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政府有必要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通过对哈尼古歌传承人或民族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职业晋升渠道,设置不同级别的职称,并给予相应合理且有吸引力的报酬,提高哈尼古歌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从物质和精神上进行双重激励,建设一支哈尼族文化优秀传承人才队伍。
(三)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除政府力量外的其他社会力量逐渐兴起,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保护哈尼古歌,需要联动社会各方力量。
第一,保护哈尼古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前述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哈尼古歌的重要作用,只有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哈尼古歌的创新和保护传承。一是全社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是孕育哈尼古歌的自然土壤,哈尼族先民就是在优美的山川河流陶冶下,创作出诸多经典作品。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哈尼古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二是尊重和保护哈尼族习俗,扩大哈尼古歌的生存空间。哈尼古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而是与哈尼族其他文化习俗交织交融在一起。就好比哈尼族长街宴,是哈尼族十月年中的一个礼俗,是一个祈福的宴席,但是在这个祈福的宴席中,不仅体现了哈尼族饮食文化、祭祀文化,也体现了哈尼族歌舞文化,其中就包括哈尼古歌。因此,尊重和保护哈尼族文化习俗,从某种程度上说,亦是在扩大哈尼古歌的生存空间。因此,全社会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要尊重、理解和保护哈尼族习俗,营造适宜哈尼古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扩大哈尼古歌的生存空间。
第二,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成立哈尼古歌协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很多民众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如在贵州、广西等地,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成立苗歌协会,协会内有苗族歌手、优秀传承者等。同时协会也接收新生力量加入苗歌协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苗歌优秀歌手。通过借鉴苗歌协会的成功经验,我们亦可在哈尼族聚居区成立哈尼古歌协会,吸引更多哈尼族文化爱好者加入协会,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哈尼古歌、哈尼族文化。通过引入民间组织,加大哈尼古歌、哈尼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