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与发展

2021-01-15吴雨亭毛显丽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陶器

吴雨亭,毛显丽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建水紫陶是云南建水县的一项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创烧于明末清初,在继承和发扬宋元明陶匠艺人造物智慧的基础上,受建水民俗文化、汉文化、边地文化等交叉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工艺特色及艺术形态,反映出较高的实用、工艺、文化及艺术价值,跻身于我国四大名陶之列,并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云南特有的文化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面的扩大,建水紫陶无论在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产品种类、从业艺人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方面,在市场需求的推进下,建水紫陶产量逐年增长,企业总数过百,市场初见雏形。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高校到地方都重视紫陶产品的开发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紫陶产品风格种类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批年轻创作艺人。建水紫陶形成了工艺有继承、有发扬,艺术装饰风格有创新,品种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建水紫陶产业蓬勃发展中,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如产品造型单一、缺乏原创性、文化内涵欠缺的同时,在一味追求创新中传统手工技艺流失、传统文化艺术特色逐渐消融等问题。

如今,全球文化创意的高速发展为建水紫陶工艺的创新发展迎来了春天。正确认识建水紫陶的价值取向,在传承紫陶传统艺术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建水紫陶工艺的创新发展,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 建水紫陶工艺价值

(一)备物致用的功能之美

《周易·系辞上》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说的就是人造物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这种“备物致用”的造物观是我国古代器物制造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特征[1]。自古以来,陶器制作与发展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建水紫陶发展史上,无论是最初产生的烟斗,还是后续制作的汽锅、文房四宝、茶具餐具、花瓶摆件等,每一种器形或产品的创作初衷都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这种“备物致用”的思想贯穿着建水紫陶器物创作的始终,对其器形的形态、比例、大小、尺度等有着严谨的规范作用。而除其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器形之外,建水紫陶又因其独特的材质功能而在众多陶器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功能之美。

建水紫陶制作材料取自于建水当地的五色泥土,这种泥土经多次过滤加工处理之后能够将泥土中的砂粒完全去除,成为及其细腻的泥料,并可经1150℃~1250℃高温的烧制,这比普通陶器900℃~1000℃之间的烧制温度高了许多,高温泥料也成为建水紫陶的典型特征之一。经高温烧制后的建水紫陶无毒无味,成品铅、镉溶出量及抗热震性都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陶瓷质量标准,是制作餐具、茶具等食用器具的理想材料。除此,建水紫陶泥料因有石英、云母、颗粒配合的矿物等成分,这些结构成分使得紫陶的成品吸水率小于5%,气孔率在一般的陶器和瓷器之间。这种材质的特殊性使建水紫陶具有良好的透气功能,且在不施釉的情况下不透水。故而用建水紫陶做出来的汽锅鸡味道鲜美;用建水紫陶泡茶,茶香四溢,可几日不馊;用建水紫陶花瓶插花水不发臭;餐具储存佳肴隔夜而不馊。

(二)文人精神的装饰之美

文人参与陶器创作是建水紫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又一特征。清末民初,建水地区吸食鸦片之风盛行,大部分吸食鸦片者不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就是当地的土财地主,这类人群对器物的审美有着较高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烟斗不仅仅是一个吸食大烟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地位,个人品味的象征。为了迎合吸食鸦片者的审美需求,许多工匠在烟斗制作上大费心思,更有书家雅士参与了烟斗图案的绘制。之后,科举制度的废弃更加促使了建水大批文人参与到烟斗制作之中,他们以陶为纸,将自己的才情意志挥洒于烟斗陶面之上,创作出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印章等内容丰富、形式富有个人“性灵”的文人书画装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魅力及文人精神在这些精美的烟斗中得到沉淀。

鸦片战争后,烟斗随着鸦片的消失而退出了陶器的市场,但以文人书画作为装饰题材,用于陶器表面装饰的风格却创新发展,之后又创作出了“残贴”这种特殊的装饰形式,形成了建水紫陶独有的装饰之美。

(三)彩泥填刻与无釉磨光的工艺之美

在建水紫陶发展史上,随着紫陶烟斗产生,不仅仅是文人精神的装饰之美,还有建水紫陶独有的工艺之美。

彩泥填刻属于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范畴,其原理是根据装饰画面的内容在陶坯上刻出凹陷的图案,再根据图案的样子用不同色彩的泥土填补凹陷,最终做出平整的装饰图案效果。要完成陶器面的刻填装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有能书会画的书画家在陶器面上绘制内容,又专门的手工艺人采用阴刻的方式刻出图案,再又根据图案的色彩结构调制泥料,最后经填泥、压泥、修坯等多重步骤才能完工。有时,一个陶器的彩泥填刻装饰往往需要书画艺术家、刻填工匠、修坯师傅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无釉磨光是陶器表面处理的工艺。顾名思义,即在没有釉的情况下通过打磨使陶器具有光亮的效果。通常是利用粗砂石打磨去火皮,细油石打磨去丝,最后用鹅卵石或玉石、玛瑙等细腻坚硬的石器研磨抛光。如果只做到去丝这一步,那么打磨出来的器物就会呈现出哑光的效果,表现出陶器朴实典雅,自然天成的艺术特征;如果完成抛光的工序,那么陶器就会展现出类似瓷器的光泽效果,明如水、润如玉,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目前,大多人对于建水紫陶的认知还有一些模糊,认为凡是利用建水地区泥料制作的陶器就是建水紫陶。事实上,一件陶器要称得上是建水紫陶必须要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材料必须是高温泥陶,第二,必须同时使用彩泥填刻与无釉磨光技艺。这两种独特的表面技法也赋予了建水紫陶独一无二的工艺价值。

二 建水紫陶工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建水紫陶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工艺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及传承发扬的。自1953年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并被列入四大名陶之日起,建水紫陶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熟知和关注。建水紫陶生产也从早期的作坊式逐渐转化为集体式、工厂式,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工艺传承人,制作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如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如火如荼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也成为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陶艺品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扶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建水紫陶工艺师们也迎来了个人陶艺事业的春天。然而,随着建水紫陶影响力及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水紫陶工艺传承发展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建水紫陶发展具有典型的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仍是建水紫陶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建水目前从事紫陶生产的公司企业已有一百多家,他们规模不大,但都是具备紫陶产品的生产、销售能力。公司中既有负责固定工序的固定工人,也有外聘的临时工人。如企业中有拉坯、刻填、修坯专门负责制作这几道工序的师傅,而装饰上则聘请当地艺人或高校教师来为其书画绘制。建水紫陶街、碗窑村、紫陶小镇所展示的紫陶产品非常丰富,不同的商家也有一定的个性特色,但这些紫陶产品种类器型都非常相似。近几年,也有一些商家在紫陶产品的开发上做了一些尝试,研发出一些新型的器型,但总的来说,大部分产品还是大同小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虽然消费者对建水紫陶日益剧增的需求量使得这些相似的紫陶产品之间没有竞争性,这种小规模的紫陶产业能够同时发展,但由于在社会宣传方面缺乏规模性、层次性和管理性,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显得有些随意性和局限性。

另一方面,随着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工艺师及紫陶爱好者都加入到了紫陶创作的行列,各种创意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市场经济化的发展中,一些紫陶工艺品为了凸显创新性、工艺性,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建水紫陶内在文化特征。如在造型上大量模仿紫砂陶器,在装饰上一味地追求雕工的精美及装饰内容的创新,反而忽略了建水紫陶整体的工艺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建水紫陶所意蕴的文化精神气质[2]。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云南地域性的建水紫陶艺品种,如何在当代市场经济下保留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文化价值,实现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性发展,这需要我们去深思和实践。

三 建水紫陶工艺传承和发展对策

在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与发展的路程中,既要继承紫陶传统工艺价值及艺术文化内涵,又要兼顾当下市场经济及人们各类需求是很困难的。要实现建水紫陶的活态传承和良好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培养传承人

紫陶制作者是建水紫陶工艺传承的主体,要传承和发扬建水紫陶工艺,首先就要提高紫陶艺人们的自身修养。

第一,建水紫陶属于一种文化陶,内在精神文化是建水紫陶的灵魂所在。要在当代紫陶产品中延续建水紫陶工艺传统工艺文化价值,就要求传承人对建水紫陶的历史文化发展、工艺特色、艺术形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把握住紫陶工艺品形态之外的精神与灵魂,并将其融入于当代紫陶产品的创作之中,实现建水紫陶工艺的活态传承。

第二,作为灵魂的载体,建水紫陶的内在精神文化需要通过精湛的技艺来表现。建水紫陶制作工序复杂,建水现有的工匠艺人中,能够全程独立完成紫陶作品创作艺人屈指可数,往往会拉坯的工匠不会书画,能书画的艺术家不会刻填,懂刻填的艺人又不懂烧制技法,这使得一件建水紫陶作品的创作需要经多人之手才能完成,作品匠气过盛,灵气不足。故而在传承人的培养中,需要培养的是对建水紫陶整个制作过程的领悟力及驾驭能力,能够创作出具有工匠艺人个体个性的紫陶精品。

第三,建水紫陶艺术形态的精髓就来自于陶面上文人墨客的书画装饰。中国文人书画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在风格流派、笔墨意趣、表现题材、章法上都别具一格,彰显出千百年来时代变化下鲜明的文化精神及审美特性。要传承和发扬建水紫陶的艺术精髓,传承人对中国书画的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积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国书画功底和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及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在体悟古人笔墨,质沿古意,继承精粹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美学思想,洞察当代市场需求,在装饰语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进而达到文变今情、具古以化的境界。因此,在对传承人的培养上,需要系统地培养传承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书画表达技能及审美创作能力,将陶艺工匠努力塑造成为具备匠心精神的紫陶艺人。

目前,在建水紫陶传承人的培养上,红河学院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在州政府的支持参与下成立了紫陶学院,并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专门为建水紫陶产业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的学生无论综合素质还是文学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能力,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建水紫陶工艺创作的高层次人才,为建水紫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除此,红河学院紫陶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有大半部分来自省外,这些学生在系统学习建水紫陶相关知识技能后,能够把这一工艺带到各地,有助于建水紫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明确传承内容

将建水紫陶工艺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传承和发展中,哪些是必须要保留的?哪些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改变的?这就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工艺技法上,建水紫陶传统工艺包含了揉泥、拉坯、书画、刻填、烧制、打磨等多项基础工艺,这些工艺全都需要靠手工来完成[3]。然而,在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味地全手工制作不仅加大了建水紫陶工艺品制作的劳动成本,同时失败率高,效率低下,不适合当代市场需求。要实现建水紫陶的活态传承,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将现代工业的科技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建水紫陶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就是刻填技艺及无釉磨光,在当代建水紫陶工艺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可以保留这两项独特技艺的前提下,探索建水紫陶的工业化生产。如目前建水紫陶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炼泥机炼制泥土,用打磨机给陶坯进行抛光。云南艺术学院学生胡竞进行了3D打印技术对建水紫陶传统器形的创新应用研究,目的在于突破建水紫陶在地域上的限制,让更多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参与到建水紫陶设计和制作当中;红河学院工学院也在进行着3D打印建水陶泥的实践,这些尝试使建水紫陶造型创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大大缩短了建水紫陶制作时间,节约了很多劳动成本,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市场竞争力。

在艺术审美上,传统文人书画装饰形式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建水紫陶的灵魂和精髓。而在近几年的紫陶作品中,市场上不乏有许多过于追求创新而只偏重于形式美,却忽略了紫陶传统艺术美的作品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在陶器表面出现了满、杂、粗、艳等装饰内容的现象。如运用雕刻的方式将紫陶茶壶表面布满繁复的浮雕纹样,与紫陶原本宁静淡雅的风格背道而驰;又如陶器表面装饰内容过多,布局繁琐,色彩艳丽。因而在紫陶装饰创新中,我们应该明确建水紫陶传统装饰艺术的精髓之所在,不能够轻易摒弃其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弱化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三)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有关民族民间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多,促进建水紫陶工艺传承和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生产性的保护。建水紫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且文化积淀深厚,能够满足消费者实用与精神的需求。通过品牌塑造,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为具有云南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在当代审美视角下,保留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文化及艺术精髓,对其产品进行合理和科学定位,将其打造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并存的高档生活用品、艺术品、收藏品,为其在当代社会中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和需求,从而实现其工艺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打造文化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红河州政府“一个中心 五个示范”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的工作部署。2019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商洽会”上,红河州进行了多项非遗项目产品的集中展示,其中就有建水紫陶旅游商品。而建水碗窑村、紫陶街目前已成为建水较具特色的旅游地标之一。可以说建水紫陶产品的开发促进了红河州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而红河州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又为建水紫陶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四 结语

建水紫陶是云南极具当地特色的制陶传统工艺,是建水工匠们、文人们智慧的结晶,在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功能、工艺、艺术、文化审美价值[4]。建水紫陶传承和发展虽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在政府的扶持下越来越被重视,各界人士也在对建水紫陶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深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水紫陶工艺会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实现自身的改革和超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陶器
建水陶艺新观察
浅谈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