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化党建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1-15蒋旭
蒋 旭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社会结构转型期。“由形态固化、主体单一、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向形态开放、主体多元、协作互动的现代性社会结构转变。”[1]而依托于单位社会的党建模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启了区域化党建实践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伴随着新时代从严治党要求的进一步深入,对加强“新时代区域化党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区域化党建实践遇到的困境,及时有效地分析出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主客体实践的困境
(一)共同需求性缺失,难以提高主客体内在动力
1.行政主导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这一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党中央集中领导下,将经济计划命令从中央向地方传递,以保障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中央对国家经济总体方向的把握。对此,国家制定了一套严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当时经济极端落后的新中国带来了强大生机,也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随着体制内上下级部门之间纵向“条”形联系的确立,而同级部门之间横向“块”状之间联系则明显不足。因此,“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基层党组织基本都是依据行政隶属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的。这种组建方式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基层党组织相互缺少横向交流和互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封闭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依托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基层党建机制也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调整创新,这直接导致了在社会治理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在传统“行政式”工作理念下,区域化党建工作以党政业务为中心,对地区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关注度不够,而长期“官本位”的行政思想,使基层党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存在大包大揽和权力越位的行为。
2.重形式轻内容,难以得到群众认可。随着各地探索实践,在共享共建理念下,区域化党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现阶段进展情况来看,服务水平总体欠佳,党员群众满意度不高。目前,某些地区“重形式,轻实质”的工作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服务水平也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服务形式偏于行政化,缺少人文关怀。服务对象则局限化,多为一些困难群体,对广大党员群众则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怀,忽视了区域化党建共享共建共治的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员群众对区域化党建关心程度降低,难以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真心支撑。
而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的融入,则为区域化党建增添了新的元素。但由于党建传统模式的困扰以及官本位思维的存在,以及两新组织自身利益导向,党组织施政目标与两新组织活动目标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达到协调统一,甚至某些时候有些冲突,这就直接影响了区域化党建活动的开展。
3.资源不均衡,平台搭建不足。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而在区域范围内,服务资源数量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到区域化党建实践。在不同区域内,基层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党务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高低、区域内经费的多少、党群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表现在驻区单位多寡、类型、规模以及与驻区单位负责人协同力之间的差异。如拥有教育、医疗等资源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的社区可利用资源明显多于郊区。又如综合性社区可利用资源明显多于纯居民区。再如驻区单位多的区域党建平台积极性明显高于驻区单位少的区域化党建平台。服务资源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党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而服务资源的不均衡则直接影响到区域化党建平台建设,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区域化党建搭建服务平台相对容易,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区域化党建搭建服务平台则相对困难。物质资源不均衡的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的差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年轻人吸引力也各不相同。由于资源的不均衡,造成各地党建平台搭建水平的差异。而党建平台水平的高低,又对资源整合的利用率起到一定影响。
4.领导体制松散,党员管理形式单一。当前,“大工委”作为党建发展的创新,以区域范围关系为基础,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吸纳辖区范围内驻街驻委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进入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开展党建活动。但目前大工委班子内部是体制内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缺乏主体多元性,非公企业和两新企业则积极性不强。除此,开展模式主要还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由于缺乏机构的权威性和职能的明确划分,在运行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合力,更像一个松散的交流沟通平台。
而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增快,大量两新组织党员、自由职业党员、学生党员的出现,对区域内党组织的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区域内一些党员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一些退休老党员因为身体原因,主观意愿强但参与组织活动不便;另外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对区域内党员缺乏强大的吸引力。且长期行政式的工作理念没有彻底改变,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多方面原因造成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服务上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监督机制缺乏,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1.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求党内“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新时代从严治党战略指明了方向。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的变快,与之适应的现有党员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监督体制尚未普遍建立,相应监督制度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有的制度缺少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2],规章条例很多,却缺少相应的精准和细化。口号多,但操作少;总体多,但细化少。因此在实际监督运行过程往往不系统,不规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使得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又由于基层专业监督人员的缺乏以及缺少相关专业培训,而党内纪检干部又基本上身兼数职,使得相关党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3]
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强调党内监督的同时重视群众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执政传统和政治优势,更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新时代解决党内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健全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群众监督情况看,仍存在监督主体参与不积极和既有途径不通畅等问题。群众主体监督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制约群众监督发展的主要问题。群众主体缺乏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对政治生活关心度低;另一方面也因为群众监督途径的不畅通,给群众监督带来了极大的不变。
2.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完善的考评机制。目前区域化党建考评机制主要面临三种困境:缺乏全面的考评主体、缺乏规范的考评形式、缺乏系统的考评内容。首先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考评工作基本上都由基层党组织领导进行考评。由于考评人员缺乏,更没有一套完整的考评组织机制,有些基层甚至只有书记一人。考评主体的单一容易造成考评结果倾向性太强,不利于考评工作的公正和客观。
就现有的考评方式而言,主要是上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检查评比以及基层党组织的自我评价,而广大群众和普通基层党员对党组织的评价,却未在考评体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有一些考评形式由被考评单位进行汇报宣传,盲目在于形式“创新”,而忽视对基础工作的重视,汇报工作太多空话、套话,夸夸其谈,却没有关乎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领导干部在提高政绩门面的同时,却忘记了党员初心与使命。这种缺乏规范的考评形式,严重影响了考评结果,大大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而缺乏系统的考评内容,则使考评结果没有实质性的成效。随着非公企业以及两新企业的驻入,区域化党建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位党建固有的垂直管理方式,多元主体扁平式的管理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但现有的考评局限于国营单位、高校、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对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却没有设立相应的考评内容。而原有的考评内容,是否对新领域基层党组织试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3.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明确的权责机制。区域化党建缺乏明确的权责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建建设平台的功能权责并没有明确;二是驻区单位权责关系需要进一步理清。
作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载体,各级党建联席会议发挥着资源共享、协商共建的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对党建联席会议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这就造成权责边界的模糊以及责任追究的困难。如何对会议主题之一的协商共建进行合理的范围界定,而会议上多元主体意见不同又如何进行协商。如街道党工委汇报方式和商讨内容是否合适,参会多方单位能否对其提出异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都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明确。
与此同时,驻区单位权责关系需要进一步理清。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很多驻区单位与所在辖区并无行政隶属关系。出于利益导向,各地驻区单位与所在辖区党组织沟通平台如何构建目前仍属于实践探索阶段,也没有形成统一规章制度。如何对驻区单位权责进行合理划分,进而实现区域内有效管理,从而推动驻区单位的内生动力,提高辖区内资源共享、融合共治一直是新形势下多方主体探讨的话题。
(三)区域化党建人力与物力资源方面均存在困难
1.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区域化党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存在学历不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由于长期传统行政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基层工作不重视。加之基层任务繁重、压力较大,但待遇和薪酬普遍不高。这就造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难以招收到优秀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又由于经费原因,很多区域内党组织活动场所狭小,资源匮乏等问题突出,而目前党建资源内卷化、碎片化、离散化现象也越发严重,在同一区域范围内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很多党务工作者感觉力不从心,应对专业知识缺乏,并加上工作的压力迫使很多年轻党务工作者转行,造成基层党务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而青年党务干部则比较少。
由于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的驻入,加上大量失业党员、退伍党员、流动党员的涌入,加大了组织生活的开展和党员管理的难度。基于区域内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党建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量基层工作者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管理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阻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缺乏对相关工作者党性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自我定位不清,党员身份意识淡漠。非公企业中一些党员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松懈,某些工作党务人员组织观念淡化现象明显。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缺失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4]。党员干部通过加强党性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路线不动摇。但目前在党性教育时效性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方面,少数部门领导干部责任感不强,对党性教育不重视,过于抓地区经济发展,而忽视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有些部门以“时事学习代替理论学习,以业务教育冲淡党性教育”,忽视了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党性教育意识不强,存在着党性教育无用论等错误观点,把党性教育当成走过场,简单地认为只用上交“心得体会”就可以过关,而忽视了党性教育的真实用意。因而党性教育机制则有待完善。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缺失活动场所。而新兴的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园区、商务楼宇则存在党建教育空白点。没有一套完整的党性教育机制,再加上部门领导的不重视,造成目前基层党性教育缺乏的困境。
3.缺乏对网络党建平台的建设。目前,区域化党建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虽然党建平台形式的创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整合和互惠互利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地“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兴起带来了便利。但就目前出现的各种网络党建平台来看,多数平台利用率低,发挥作用也不凸显,没有发挥应有的成效。由于平台宣传力度小,加上信息过于专业化,内容过于简单,造成很多党员群众不清楚、不了解,对党建平台不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化党建平台的推进力度。
党建网络平台互动性不强,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由于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平台功能大都局限于传播实时党政信息,大部分无法实现党组织关系转接和党费缴纳等功能,且缺少党员群众反馈意见建议的途径。党建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延伸,才能适应党员群众的需求。当前,大多地区网络平台类型很多,包括微信、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但大多没有及时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还有同一类型党建信息平台分属不同的科室和部门管理,存在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封闭管理、各自为政等现实问题。
二 对策
(一)加快区域化党建队伍建设
1.以思想为先导,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第一,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区域化党建科学的认识,以及明确区域化党建的定位作用。区域化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新形势新变化而作出的一种基层党建创新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区域内社区党组织以及街道党工委不是“大包大揽”的领导者,而是为推进多级党建服务平台以及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牵引人”。第二,促进广大党员群众养成区域共同体意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党员干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内生动力以提高区域化党建水平,从而实现共享共建共治的价值追求。第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推广成功的区域化党建经验。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总结成功经验,宣传优秀典型,把实践经验转变为理论,进而用来指导实践,从而让广大基层党员掌握更多的工作方法,使区域化党建工作战略整体推进,促进区域化党建水平共同提高。
2.以人才为核心,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地区建设和区域治理的骨干力量。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把党务干部培养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5]因此,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从全局视角出发,努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优化党员队伍内部结构。第一,择优挑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打破地域、学历、身份的界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把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纳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之中。广泛吸纳各级人才,拓宽选贤用人的途径和方法,采用更科学更公平的办法,为党和国家招生更多专业人才。第二,把基层党务工作者纳入事业编制,公开选拔优秀社区书记担任街道领导干部。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薪酬和福利,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从而为工作队伍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完善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调岗调级、续聘解聘、评优奖惩的参考依据。第三,打造一支年轻化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迫在眉睫的事。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工作者“空心化”现象,加强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和关注,选拔一批高素质的高校人才也很有必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党建体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党员到社区工作,从而改善党务工作者结构,进而为区域化党建提供人才保障。
实践证明,建立一支年轻化、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区域化党建,促进地区治理非常关键。必须抓住基层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解决好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待遇、编制、薪酬、发展等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进而满足他们的就业“获得感”“成就感”,最终投身于社会主义基层建设中来。
3.以技术为支撑,让更多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互联网+党建”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党建理念,激发了基层党建的新活力。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要融入信息化时代中去,与时代协同一致,创新基层服务模式,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来。由于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中存在老龄化、能力水平低、学历不高等现象,所以必须加快对党务工作者的技术讲解和技术培训,以适应“智慧党建”的建设。通过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从而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而为城市基层党建注入信息化的成分,从而推动新时期共享共建、互融相通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最终为党员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利的服务。
在区域化党建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区域内多元主体利益复杂化、诉求多样化给基层党建造成强大压力这一巨大难题。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如何合理联络、团结群众,又如何协调好不同主体的利于诉求,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是一种巨大考验。因此,相关基层党务工作者就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党政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除此还要增强对所在区域文化、区域背景、群众心里等方面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用相关知识、理论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总结工作经验,将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最大程度的提高区域化党建水平。
(二)加强区域化党建体系建设
1.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党全面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党组织体系建设一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体系是我们党的肌体的‘骨骼’和‘神经网络’,决定着党的生命和党的力量。”[6]因此新时代政党建设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号召能力。而作为一线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就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功能,促进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统一领导,确保思想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党组织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一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做到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同时在新时期,要抓好国企、非公企业、两新企业、社区、高校等领域党建工作,加强互联网党建建设,从而扩大党在全方位、多领域的影响力。
2.建立动态化、区域化、全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立足于区域内,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资源共享、互通交流为手段,以“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为原则,建立起区域内动态化的党建形式。坚持从区域自身实际出发,对党建工作进行细致考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变单点式推进为条块式推进,突破党建传统点状推进模式。如在企业聚集区、新农村建设区、大型商贸区、外来人口流动集中的城乡接合部以及个各大高校、商务楼宇以适度的规模进行区域范围划分,建立区域性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区域内领导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区域统筹能力。以区域化组织形式,采取街区统筹、楼宇统筹,新农村统筹、商圈统筹、将区域内类型不同的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工作范围,起到全覆盖的作用。通过在居民区设立楼委会、小区楼长、组长等组织形式,实现对小区群众的有效管理和服务。通过把区域内非公企业、两新企业等单位组织联结起来,设立商会协会、白领驿站、金领驿站、红色商圈联盟等党建平台,促进商圈企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区域内部党组织的交流和融合,以达到区域整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3.建立权责统一、向基层倾斜、向区域聚集的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落实,确保从严治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区委建立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就区域内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在街道、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各领域实现考核细致化,提高主要负责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实现责任与压力的逐级传导,从而保障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展开。健全向“基层倾斜、向区域聚集”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规划打造一批区域化党建服务中心,构建一批区域化党建多元平台,以硬件为支撑促进区域化党建服务体系的发展;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改造服务形式,以信息化手段升级管理模式,以软件为基础促进区域化党建服务体系网络化、智能化。
4.建立区域共商、和谐有序的协调运转体系。为有效推进区域内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更是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推进区域会商制度,成立重大事项集体会商小组对于区域内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借助区域共建理事会、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平台,把区域内拥有不同资源、属于不同工作系统的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建立区域共商的运转体系既顺应了党建一体化的趋势,又克服了党建资源离散化的现象。
以民主协商的办法,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在区域内自行化解。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增进发展共识。同时议事组织为区域内党员群众反映公共问题,并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党员群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推进政策法规的执行,促进区域共商、和谐有序的协调运行体系发展。
(三)以监督为保障,完善区域化党建监督机制
1.规范法律法规,以实现区域化党建监督的制度化。实现区域化党建监督的制度化,关键在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形成一套按法律法规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从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制度。以监督制约权力为工作核心。在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权力部门、关键岗位、核心环节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只有准确把握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范围和精度,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只有对核心岗位进行重点监测,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合理的监督体系,才能确保权力沿着规范化的轨道运行;要完善党纪执行机制。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为支撑,以纪律严明为保障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针对目前区域化党建存在部分党员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现象,及时有效地制定出台准确、具体、可行的党纪执行机制十分必要,实现监督渠道制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如何切实健全监督机制,使监督不流于形式,把监督工作稳步推进,实现监督渠道制度化是一项很好的解决办法之一。以明确且可行的制度化手段,扩大监督渠道,并以法律形式给予切实保障,可以有效解决在监督权力时实际存在的越是上级的权力、越是关键性的岗位就越是缺少监督、越是难以监督的困境。
2.促使自我革命,以实现区域化党建监督的常态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7]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地回答了破解并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构建起完整有效的监督体系。
如何实现党内监督的有效性,“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8]只有把用制度约束权力,才能使权力全大限度的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让权力被合理的约束,才能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也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就要健全监督体系,使监督体系与党的领导体系协调一致,与地区治理相适应,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须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运用手中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革命精神,将从严治党推进到最基层,从而及时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在实质上破解“执政周期率”这一历史难题。
3.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实现区域化党建监督的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巨大的变革,也给新时代政党监督工作带来全新的技术手段。针对信息化时代党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9]而在党建工作中,“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10]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监督的重视,更体现了加强网络监督是新时代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为新时代区域化党建提供了全新资源和平台,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掌握好“互联网+党建”的技术,使之成为破解基层党建监督难题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工作中,第一,要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收集功能,开展网上民意调查,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使工作事项围绕民意开展。第二,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把基层党组织的近期工作任务进行公示,对具体任务进行细致的划分和责任分配,开展网上民主听证会,听取群众对工作实施的意见,这样可保障公开事项真正落实到实处,防止权力滥用,真正实现群众监督的时效性,给基层监督带来实质性的成效。第三,建立信用信息评估系统,覆盖到基层党组织工作群体中,科学评估被监督者的信用程度,通过群众打分办法对基层党务工作者进行评优评级,让党务工作工作者在人民群众监督下开展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11]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既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创新从严治党方式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又有利于提高执政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