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叙事艺术探析
2021-01-15魏宝华
魏宝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作为戏剧的《哈姆莱特》在叙事上展现出了莎士比亚高超的叙事艺术,而戏剧本身也为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哈姆莱特》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强烈的视觉化叙事、独特的叙事节奏及互动性的表演叙述几方面。探析《哈姆莱特》的叙事艺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合理地阐释这部悲剧中展现的深层含义。
一、强烈的视觉化叙事
戏剧叙事不同于文本叙事的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视觉性。戏剧不同于文本,它是舞台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视觉性是戏剧叙事的重要元素,舞台上的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都是戏剧叙事的一部分,它们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戏剧表演中,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相似的表现形式:精致的妆容、色彩鲜艳的服装、切合场景的道具等,这些符号无一不在向观众传达出某种信息,而这种信息的传达就是视觉叙事的效果。在《哈姆莱特》中,第一幕,新国王的登基典礼上,哈姆莱特穿了一件墨黑色的外套,忧郁的表情、悲伤的眼泪和郁结的心事,与热闹欢庆的加冕典礼格格不入,使得观众能够迅速捕捉到哈姆莱特的心理状况。第四幕,新国王派遣哈姆莱特去英国时,哈姆莱特穿着一身代表王子高贵身份的服装,即使哈姆莱特不说一句台词,观众也能通过服装得知这个人物身份的高贵。舞台呈现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文本叙事所无法达到的情绪体验。舞台的色彩、灯光、服装、道具造成的视觉冲击是直观的、强烈的,观众就在现场,在当下感受到这个叙事的发生,它与观众的情感体验是同步的,互动的,双向的。演员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变化,同样,观众的情绪变化演员也能看到、感受到。这种参与性、互动性、同步性是文本叙事很难达到的,文本叙事是作者多次加工创作之后的成品,当作品创作完成,作者也就如同罗兰·巴特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死亡”了,而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是无法与作者达到直接交流的,更无法做到叙事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同步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变化,随时调整和决定阅读的进度和节奏。因此,戏剧本身所具有的视觉性特征拓展了叙事的丰富性。
“戏剧被称之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艺术体裁,其表演所需的舞台空间使其综合性可以包罗万象。戏剧由于其舞台性的呈现方式,其抒情与叙事得以在实体的物理空间中进行模拟,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平面的、时间性的、凝固的其它介质上。”[1]戏剧叙事打破了传统文本叙事的局限,戏剧叙事具有综合性。小说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叙事,音乐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叙事,绘画是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创造来叙事,而戏剧叙事则综合了文本叙事、音乐叙事、图像叙事、绘画叙事等多种叙事艺术,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叙事的内容和范围。黑格尔说:“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2]戏剧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来叙事,观众可以实时感受和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能够跟演员产生互动和交流,演员的眼神、动作对于观众理解人物至关重要。这种视觉叙事是直接的、有力的、具象的,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视觉叙事带来的心理情感冲击比文本叙事来得更加强烈和深刻,并且每一个观众呈现出的反应和感受也是不同的。舞台的灯光、道具、音乐等一切综合因素调动了观众的所有感官,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戏剧的规定情境中,使观众完全沉浸在整个戏剧所营造的氛围中。这是戏剧的视觉叙事所能够达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叙事方式更强烈、更直观。因此,戏剧在视觉叙事上具备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强烈的动态视觉效果。《哈姆莱特》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剧本台词的单方面作用,更重要的是舞台艺术综合作用的结果。舞台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即具有强烈的视觉性,这也是戏剧叙事之所以有如此魅力的原因之一。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鲜明,他的延宕、犹豫及他对于生存和毁灭的思考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哈姆莱特》通过成功的文本叙事和戏剧舞台表演使得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活跃于观众眼前,真实可感。
二、独特的叙事节奏
节奏在叙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节奏的变化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在戏剧艺术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叙事因素。《荀子·乐论》中第一次出现“节奏”二字的连用“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3],即队伍进退要听从音乐节奏的变化。因此,节奏是一种具有规律性、协调性、审美性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舞台艺术中,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节奏的整体协调性,对于整个表演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哈姆莱特》中,观众对于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延宕”,整个戏剧的叙事节奏也都在表现哈姆莱特性格中犹豫的特征。第一幕第五场,哈姆莱特发现了自己父亲的鬼魂,并通过父亲之口了解到父亲被毒杀的真相后,观众的内心随着哈姆莱特的情绪起伏而紧张。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4]246紧接着,第二幕并非是接着叙述哈姆莱特的复仇,而是插入了波洛涅斯、雷奈尔多、奥菲利亚、国王和王后等人物及其展开的一系列情节,叙述节奏由急入缓,观众的紧张心理也由此而舒缓下来。第二幕通过奥菲利亚和波洛涅斯的对话,观众可以侧面了解到哈姆莱特的精神状况不太好。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奥菲利亚对波洛涅斯说:“父亲,我正在房间里缝纫的时候,哈姆莱特殿下跑了进来,走到我的面前;他的上身的衣服完全没有扣上钮子,头上也不戴帽子,他的袜子上沾着污泥,没有袜带,直垂到脚踝上;他的脸色象他的衬衫一样白,他的膝盖互相碰撞,他的神气是那样凄惨,好象他刚从地狱里逃出来,要向人讲述地狱的恐怖一样。”[4]250观众通过奥菲利亚的描述了解到哈姆莱特衣衫不整、脸色惨白、神情凄惨,俨然像一个疯子。但哈姆莱特本人却迟迟未上场,得知此事的波洛涅斯将哈姆莱特发疯的事情告知了国王和王后,国王疑心哈姆莱特是装疯,因此,让波洛涅斯试探哈姆莱特一番。叙事的节奏从刚开始得知真相后要复仇的急速,到装疯行为的拖延,观众的情感起伏也随着叙事节奏的发展而变化。
第三幕,国王还是疑心哈姆莱特发疯的真假性,于是总是试图打探哈姆莱特的行为,而哈姆莱特也在试图寻找机会打探国王毒死他父亲一事的虚实。叙事节奏被再一次拉缓,但这种叙事节奏带来的效果反而比一开始就直面冲突的快节奏叙事要好很多,因为这种叙事节奏能够调节和把控观众心理情感的流动,同时,对于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意蕴的表达会产生重要影响。戏中戏将叙事又推向了另一个小高潮,哈姆莱特看到了国王愤怒不安的离席,基本确定了叔父毒杀父亲事件的真相后,叙事转向快节奏发展,“现在是一夜之中最阴森的时候,鬼魂都在此刻从坟墓里出来,地狱也要向世人吐放疠气;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为。”[4]294再次激起观众的热情,当观众以为哈姆莱特在确认叔父就是毒杀自己父亲的真凶之后,终于要报仇雪恨的时候,哈姆莱特却说:“且慢!我还要到我母亲那儿去一趟。”[4]295叙事节奏被又一次放松,观众的心理情感也随着叙事节奏的变化而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不同的印象,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延宕、犹豫的特征被暴露无遗。哈姆莱特在途经母亲房间的路上,看到了正在祈祷的叔父,本可以直接斩杀叔父,为父报仇,却再一次因性格延宕错失良机。“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4]297-298一次次的犹豫使国王洞察了哈姆莱特装疯的事实而数次企图杀害哈姆莱特,而最终同归于尽的结局其实就是哈姆莱特性格悲剧的必然结果。这种性格的悲剧性,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跟叙事节奏的把控有着莫大的关系,叙事节奏在整个戏剧表演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双向互动的表演叙述
“戏剧表演是通过扮演戏剧角色,以舞台动作和台词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5]240演员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演绎剧本,与文本叙述不同,文本叙述无法真正做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有效互动。然而,舞台叙述的主体是演员,且演员的舞台叙述与观众的接受是共时的,这就意味着观众和演员之间是可以进行双向互动的。“表演叙述具有时空属性,戏剧表演须在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流程中进行。表演者的舞台叙述过程还与观众接受的过程合一,为此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就可以建立起叙述与接受直接交流的特殊关系。舞台叙述引导着观众的叙述接受过程,观众的反应则能直接影响演员的表演叙述。”[5]241戏剧的创造性和魅力往往就在于此。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戏剧表演的参与者,演员通过观众的反应会对表演叙述的风格进行潜意识调整,这是在文本叙述中无法做到的。因为文本叙述在它完成的那一刻就定格了,不论读者的阅读情绪和体验有何种变化,不论这种变化有多么强烈,都不会影响已经完成的文本本身。但戏剧表演在演员的演出过程中,观众是现场的实时参与者,演员能够感受到观众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对自己的表演作出调整。
《哈姆莱特》从问世以来,就在许多国家陆续演出,但是每一版的《哈姆莱特》在表演形式上都会有些许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哈姆莱特》的演出形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正是戏剧表演的魅力所在,一样的剧目每次的表演都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时刻根据时代、地域、观众等因素不断变化着。2015年8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版《哈姆雷特》在英国最大的多功能演艺厅——巴比肯中心演出,《京华时报》评论道:“这版《哈姆雷特》最显著的构思在于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哈姆雷特和朋友霍拉旭、心爱的姑娘奥菲莉亚几乎都以当代造型和方式出现,其他角色则依旧保留着古典主义的造型和表演风格。”[6]该版的《哈姆莱特》在人物造型上采取了当代造型,这一方面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观众接受能力的影响。因此,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总是在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地改变着表演的方式。同时,在《哈姆莱特》演出的过程中,这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是双向的,演员的造型、台词、表情都会引起观众情绪的变化,同样,观众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这就使戏剧演出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这种演员和观众的双向互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良性互动。一方面,演员能够根据观众的接受和反应不断调整表演,使表演越来越好;另一方面,观众也能够在戏剧表演中获得更多共鸣。
双向互动的表演叙述是戏剧表演的独特魅力,观众在现场共时地体验戏剧表演所带来的感染力,演员也通过观众的反应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表演。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能够实现演员和观众“双赢”的情绪体验。
四、结语
《哈姆莱特》的叙事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剧本上,更重要地体现在戏剧表演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叙事魅力。强烈的视觉化叙述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所有感官,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绪体验。独特的叙事节奏将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哈姆莱特延宕的性格凸显得淋漓尽致,使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表演叙述的双向互动,建立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直接交流的桥梁,完成了戏剧表演与再创作的良性循环。探析《哈姆莱特》舞台叙事艺术的魅力, 既有助于看到戏剧叙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有助于理解戏剧叙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