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儿童小说里的风景
2021-01-15闵兰棋
闵兰棋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曹文轩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小说,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性书写。其中,风景描写非常独到,他善于运用静态、动态的风景描摹烘托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曹先生在他的《小说门》里专题论述过“风景之美”:“对于小说这种体裁而言, 思想与美同等重要。人们喜欢阅读小说, 需要甚而无法脱离小说;就是小说能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并且产生快感。多种多样的途径都可以生成美, 但最容易最重要有良好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1]137
风景美是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 他的作品随处可见大幅的风景描写。美丽的苏北乡村景色是其作品的重要背景,在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曹文轩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风景描写,乡土迷恋
景物描写体现了曹文轩对乡土的深刻眷恋。《草房子》里的茅草屋华美富丽,海滩迷人。长在海滩上的茅草非常旺盛,每根茅草经受了海风的吹拂很有韧性,阳光无遮无挡地暴晒着它们。海风吹过时,闪闪发亮如铜丝般的茅草常常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海边的人们用这种草盖房子,一幢幢经久不朽。[2]5乡野的天空纯净澄澈,茅草搭就的房屋透着古朴透着韧性。阴天雨天茅屋温暖朴实;太阳凌空照射时,茅草房顶金光熠熠,光泽大闪又显出一派华丽富贵来。[2]6普普通通的茅草经过曹先生的描摹,升华出华美的风姿,乡野宁静的风光令人沉醉。迷人的海滩、纯净古朴的茅草屋使多少身处钢筋水泥的儿童甚至成人心向往之。让我们走进大麦地,看看曹文轩构筑的世外桃源:“大麦地的空气中,飘散着麦子被收割后的清香。那种香味,是所有草木都不具备的。”“那是一个雪后的夜晚。树上、屋上、田野上,晚饭前刚落了一场大雪。月亮很薄,但却很大。”[3]葵花,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为了能给养父母减轻负担,她将那些在她看来没有一点难度的试卷考得一塌糊涂。这是一个淳朴、孝顺、至善至美的孩子。大雪的夜晚没有隆冬的萧杀,反而有一种静穆的美。青铜一家用粗茶淡饭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养活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们的善良和大麦地静谧灵秀的风景共同铸成曹文轩先生对乡土深深的迷恋。
稻香渡是坐落在大河边上的一个村子,细米、红藕等少男少女和村里的人们将迎来一批从苏州城里来的知青。稻香渡的河流开阔、普通瓦房草屋宁静又美丽。草屋和瓦屋看似无规律地在阳光下散落着,似乎又有规律地排列着。村落宁静又出神地遥望天空,紧凑又松弛。《细米》里描写春天的雨水、太阳与大河的文字生动细腻。比如:此时田地里不是十分需要水灌溉,太阳的威力还不厉害,不太会过度蒸发水汽,河水因而十分宽阔又丰满。一丝丝微风吹过河面,细密的鳞纹轻轻漾过,仿佛有千千万万条小鱼银晃晃地游到了水面上。轮船开出河口,豁然间开阔,无边的芦苇迎面扑来,根根金黄,富丽堂皇似摇晃的金条。芦花如霜似雪、轻柔绒白,在天空下随风和梦一起飘游。[4]芦杆的金色、苇花的纯白迎接并安抚了细米因雕刻品没有被列入展览而产生的沮丧和痛苦。故乡的淳朴民风藉由无边的芦苇臻于至善至美。曹文轩通过优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和诗意的田园生活,让身处激烈竞争的现代化生活中我们无限神往那个恬淡的水乡田园。马飞宇曾评价曹文轩在他的小说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借小说回到了无邪的童年。通过诗意言语叙述了儿童的成长故事,也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田园生活的那份无比的热爱与执念。[5]
二、水的意象,故事发展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水的意象,既有动态的河水、雨水、也有诸多静态的水,借由水的意象,铺展开故事的发展。水的世界滋养了作者,也滋养了无数个动人的故事。
《草房子》是一个巧妙运用水及与水有关的各种景物意象的典型。《草房子》第三章,白雀和蒋一轮的恋情借助水的意象推动情节发展。船一出大河口,水面豁然开阔。月亮从东边的树林缓缓升上来,夜色下,一条银色的水路晃晃荡荡。这条银色的路直接远方,突然地就断了。顺着银色的路向前,桑桑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那个芦苇荡。[2]82桑桑年岁虽小,却坚持摇着船,暗中帮助蒋一轮与白雀,在年少的桑桑看来,他在参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月亮映照开阔的水面形成银色的路,最后却断了。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莫不如此,美如月下大河,但在白雀的父亲白三地阻挠之下,美好的恋情凄楚又无结果,似银光闪闪的水路最后断了。
银色月光下,白雀静静地坐着,头颅微仰,入神地望着天空。桑桑远远地看到的还有蒋一轮斜倚着楝树,姿态优美,芦花顶端月光闪闪。月亮照着银泽闪耀的芦花,蒋一轮与白雀没有言语,只是浸入无边无际的温柔月色里,被一个梦幻的世界围了起来。[2]83芦苇是水生植物,与水相伴,月光芦花铸成美妙温柔又不真切的夜的水世界,寓意深刻,蒋一轮和白雀的真情如月光照着芦苇荡,银光闪烁,又如这梦幻般的世界,终将消散。白雀和蒋一轮对彼此的感情,低调、安静地存在着,如同那条河上漂浮着的芦苇。白雀的父亲白三嫌弃蒋一轮清贫而介绍谷苇与女儿见面。谷苇如同河面飘来的不和谐的风,打破了祥和的局面。白雀及其父亲接触谷苇后对其深深失望,白雀决定找回蒋一轮。蒋一轮的妻子来到学校宿舍帮助丈夫打扫床铺,发现了蒋一轮与白雀的往来信件,气出了病。蒋一轮细心照顾病床上的妻子,断了念想。而白雀,也远走他乡。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美则美也,但似梦如幻无法长长久久。
月光雪白,寂静地播撒在水面,寒波粼粼、雾气袅袅,让人倍感夜的寂寞、夜的神秘、夜的孤独。[2]146杜小康家开着杂货铺,家境是油麻地最好的,杜小康学习优异,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桑桑是当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为人热情善良,很受大人小孩的喜爱。桑桑一开始就感到了杜小康的优越,他没法容忍同龄人的优秀带来的挑战。玩捉迷藏时,他故意冷落杜小康。都是孩子,杜小康自然很想加入他们的捉迷藏游戏,桑桑对此心里很清楚,但桑桑故意不带杜小康参加。桑桑大声地说笑、带着其他儿童沉浸在这种游戏的乐趣中,想看到杜小康被甩在一边。水面波寒,突出了被冷落的少年杜小康的寂寞。杜雍和兴致很高,把空酒瓶扔到水中,看着酒瓶闪闪晃晃地在船后的浪花里慢慢消失。后来渐渐就有了醉意,天水一色、天水迷蒙,船仿佛航行在虚幻里。一切如梦不定,直到与对面的船只相撞。[2]167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本打算用一船便宜又好的货赚更多的钱,由于在夜里喝了酒不小心与对面开来的船只相撞,一船货物全部掉落水中,家境由盛而衰。水天一色、船仿佛行在梦里已提前暗示了他的发财梦如落入水中的空酒瓶在浪花里一闪一闪地消失了。
曹文轩说:“每当我开始写作,我的幻觉就立即被激活:或波光粼粼,或流水淙淙,一片水光。我必须在这样的情景中写作,一旦这样的情景不再,我就成了一条岸上的鱼。水养育着我的灵魂,也养育着我的文字。”[6]19他的作品里处处是水乡自然风光和生活在水乡的普通人。大河、水塘、芦苇荡、由水灌溉的农田是故事的背景。
蒋一轮去县城买书,同时看望在县城中学教书的老同学,老同学正在指导他的学生排练节目《手拿碟儿敲起来》。这次拜访使得蒋一轮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节目。碟子声恍若一汪碧水里落进一片清雨,十分动听。那碟子随着女孩子们的身姿上下翻转,左右飘忽,时而聚拢时而散开,碟子的声音变化莫测,就像受到风势的影响,清雨飘进碧水的声音也忽而急速奔驰忽而缓缓慢落。[2]161-162蒋一轮受此启发也萌生了在油麻地小学练习自己的节目,练好这一个节目就足以让人望尘莫及。他并未完全照搬,进行加工改造后在全校初演,校长桑乔就认定可以拿到镇上演出。蒋一轮是一个语文老师,敏感多思、才华卓尔,对美的感知能力极强。节目本与雨水和河水无关,但那碟子声偏偏如清雨落入碧水,如此美妙,自然会引起蒋一轮强烈的美的共鸣。受此启发,萌生了在油麻地小学编排自己的节目。
细马是从邱二爷大哥家领养来的。初来乍到的细马因言语不通受到同学的排斥,他不愿意去读书。后来,放羊不慎,在细马离开羊群时,羊吃了人家半条田埂的豆苗。再加上其它的一些矛盾,邱二妈与邱二爷准备把细马送回家,其实心里舍不得细马离开。一心想要离开的细马感受到邱二爷对他的疼爱与依恋,也体会到邱二妈在表面的刀子嘴下实际默默地付出和关爱。雨下得那么大,没有停的意思,正好契合了大人心底的挽留与孩子表面倔强下的不舍。就在细马准备离开的前两天,天气忽地变了,狂风暴雨下了一天一夜,后来又连绵不绝地下了七八天。涝灾像幽灵漂浮在平原,雨水滴滴答答不绝于耳,有时又大雨倾盆。人们与太阳似乎是绝了缘,白茫茫的河水漫过堤岸,一天一天地越涨越高已经淹没了稻田。[2]186雨水仿佛也理解邱二妈和邱二爷的心思,索性下个没完,根本没有一点停息的意思。
文中说到,这雨水大时像天河穿底,天空低垂、雨幕厚实,仿佛最后邱二爷家所在的村子里的太阳已经永远地被雨遮挡随风飘逝。席天慕地的雨水飘飘洒洒将天地沉入无穷绵延的黑暗中,树木、村庄、草屋、田野都不见踪影,大家的眼睛里就只剩下了厚重的锅底般的雨幕。这场大雨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邱二妈十分看重的家产也在连绵一个多月的雨水中不复存在。巨瀑般的大雨让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人们相顾无言,默默地筑坝、围堤,在坝中又打坝,堤中又围堤。[2]187一场大雨连下了雨水推动情节。在邱二妈心里一直有这么个念头:细马的父亲送细马来就是冲着她们家的家产,一场大雨过后,她宝贵的家产全,被雨水泡没了。细马离开后,邱二爷和邱二妈感到一种无底的空虚和孤寂。细马在车开出去一个小时以后下了车,又拦了一辆回头的车,又回到了县城,回到了这个被水泡跨的家。
杨洲在《谈曹文轩小说的风景描写》中有非常贴切的评价:曹文轩先生对水多有偏爱, 许多与水没有关联的事物在他的眼里都能发现与水的某种内在联系。曹文轩的文字清新自然,有着水的灵秀水的轻盈。所以阅读他的儿童小说,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麦田似“ 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课的教室安静如“月下池塘 ”,阳光轻柔得像轻盈的、薄薄的能飘动起来的雨幕。[7]
《细米》里有这样的一段情节,梅纹坐在大堤上,她画着水边的风车,同时指导细米。她让细米学会慢下来凝视,停下来盯着。仔细地盯着看,看得久了,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新鲜的东西会自然呈现。要点是目光不能快和浮,要学会凝视。接下来梅纹让细米对眼前的树叶仔细看。对着阳光看,树叶成了透明的。树叶的脉络就像稻香渡密布的河网,大河、小河、河汊共同组成了水系,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缩微的河网水系。你用心去听,听到了流水声吗?树叶里有流水声。这才是真正在看树叶。[4]梅纹以水作喻,把树叶的脉络比作世界上最小的的水系开启了细米的审美。静态的树叶经梅纹善思细语的解说下顿时有了水的流动、水的富饶、水的灵气。曹文轩先生认为水对自己的价值意义非凡,他的脑海里的故事多半与水有关系。水渗透了曹先生的、参与了曹先生的脾气,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是曹先生美学情调的构成。
三、诗意风景、心灵感悟
解成军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自然才是一本真正的书,大书。它才是我们的圣经。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向我们静穆地诉说。这些道理关乎我们的存在与生命。深刻的美的自然观是可以通过好的风景描写建立,也经得起审核。[8]《柿子树》有一段文字描述:“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它们青得十分发黑,加上其他果实所没有的光泽,让人有了玉的感觉。晚上从枝下走过时,不远处正巧有一盏路灯将光斜射下来,它们便隐隐约约地在枝叶里闪烁。愈是不清晰,你就愈想看到它们。此时,你就会觉得,它们像一只一只夜宿在枝头的青鸟。”[6]476柿子树乃是平常之树,经曹先生如诗笔椽,柿子有了玉的光泽,变成了夜宿枝头轻灵欲飞的青鸟。小小青柿子的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与作者的内心感受相一致 。
李丽萍、杜红蓉两位研究者谈到:“《根鸟》就是在诗意的风景描写中抒写着心灵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小说开篇就在一座遥远而又荒古的老林之中 ,一只白色的鹰牵引着根鸟, 故事就在这一片神秘之地开始。”[9]秋天金色的草原无边无际,颜色变幻多姿。云彩飘散着,厚薄不一,草原也随之起伏,金色跳跃。有时是深金色、有时是淡金色、有时是金红色,有时是黑金色。云彩不完全遮挡时,金色的草原会夹杂各种迷幻的条状块状的一抹一抹其他色块。[10]根鸟的前途和未来是倚靠他心中的一个梦想,秋天的草原绚烂又迷人,色彩丰富捉摸不定;后者正揭示了他的下一步旅程,轻信一个神秘男子“长脚”而坠入鬼谷。年少的根鸟初见“长脚”感到了一种亲切。他没有读懂“长脚”长而黑的浓眉之下那双深陷的半咪的眼睛里面的冷酷如草原:或是淡金色,或是深金色,又或是金红色的,有时甚至还是黑色的。不谙世事的根鸟读不懂人心险恶,他轻信长脚,只因长脚表面的亲切。《根鸟》里的少年带着心中的梦穿行荒漠、矿山、水乡和草原, 故事就在别样的奇异的或绚烂的风景中展开。为了寻找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根鸟离家出走,它是根鸟的信念和理想的象征。“根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只鹰了:它像清寒的春风中的最后一团晶莹的雪。”[6]557白鹰和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是少年追梦的动力,根鸟在莺店沉醉于金枝的神秘,沉溺于撩人心胸的戏院、酒场和赌场,几乎忘却或者放弃了那个令他不断西行的梦。根鸟发现白鹰的羽毛闪闪发光、身上洒满阳光,眼睛在阳光下闪烁着光彩,如同草丛中的玻璃珠闪耀着钻石的亮光。[6]557当根鸟战胜种种磨难、抵制了诱惑, 重新坚定了目标,终于找到大峡谷。根鸟骑着马,身边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百合花,走着走着百合花越来越繁盛,根鸟意识中似乎是见过这花。越往里走百合花也越灿烂,几乎见不到其他的花了,百合花漫山遍野直抵悬崖并一路蜿蜒到谷底。峡谷山岭悬崖挤满了百合花,百合花的香气氤氲浓厚。[6]554大峡谷充满诗意的美震撼了追梦少年的心,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象征手法是曹文轩作品浪漫主义的构成要素。根鸟是一个勇敢寻梦的少年,大峡谷是他对理想和美锲而不舍的追求, 平凡的生命在美的洗礼中变得不平凡 。
曹文轩的儿童作品对风景的描写常常有一些意蕴丰富的意象,就像《山羊不吃天堂草 》中的天堂草。天堂草、蓝天白云和山羊具有象征色彩,与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明子的命运相对应。月亮慢慢升高,草滩轻轻晃动着银色,浮动着朦朦胧胧的绿色,比白天更动人。凉风吹起时,草滩犹如一滩碧水、微波漾漾,在月光下优美地舞动起伏。夜晚的草比白天还绿,银光绿光温柔地辉映。[6]393-394“这群羊死去的姿态,没有一只让人觉得难看的。它们没有使人想起死尸的形象。羊儿温柔安静地侧卧着,或前腿屈着倒伏在地,好似才进入一场甜美的梦,没有饥饿和痛苦。夕阳玫瑰色的余晖,一抹一抹地涂满它们的身体。”[6]403情、景、意得到较好的结合, 也有一定的象征色彩。作者用奇幻的笔墨描写了天堂草的优雅高贵,同时,魔幻地描述了白山羊不肯去吃“天堂草”后全体饿死,亦真亦幻,明子和父亲爱莫能助。景物有美丽的白山羊、妖娆多姿的草滩、天堂草的香味、阳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和水的气息。细腻传神地刻画出自然景色优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为生活所迫,明子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闯荡谋生。跟随“师傅”学习手艺并逐渐独立,明子在城市艰辛谋生但似乎无法融入所生活的城市。洁身自好的品性与书中山羊面对清新鲜洁的天堂草饿死的悲壮相对应。
《红瓦黑瓦》的田园世界里,人与自然风景和谐共处,孩子们对自然景物深深迷恋,小说充满静谧宁静的诗意。林冰同小伙伴们散落在田埂河塘割草,野外的草香弥漫在孩子们身上,大家唱着歌互相呼唤;田野和孩子们互依互存,多么美好!人和大自然无法分离,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小说通篇文风清新活泼、文字优美自然。该书第二章第一节描述了一段春天的光景,枝头的杨树叶子油亮,在春风里苏醒了。雨天草木团团烟云似的笼罩着池塘,迷迷离离让人跌入一片虚幻中。淡蓝的天空、鲜嫩的绿色小荷、池塘清水粼粼摇摇晃晃把少年的心引入幻境。此地正是油麻地中学所在之处,十多年时间里,瘦小的王儒安校长亲手将一片荒地变成了一所风景优美迷人的学校;这里也是少年林冰、刘汉林和谢百三生活、上学、玩耍的地方。孩子们对前校长王儒安、现在的校园杂工非常敬重、心存感激。作者在描述树木和鸟雀时,用温柔动人的笔触刻画出瘦小衰弱的老人修剪树木花草时的用心用情。王儒安几乎无时不在照看花木,他在校园四处游荡,像一个幽灵。树木和池塘,所有—切,似乎是他孱弱身体的一部分,是他关爱之手的无限延伸。他的轻声呼唤就让那些树木慢慢披上层层绿纱,秋天到了,只要他默许,片片绿叶瞬时金黄。淘气的林冰亲眼看到—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老人家在林子里种花,几只麻雀居然飞到他脚边来觅食,其中一只甚至战战兢兢地落到他的肩头。[11]
曹文轩主张文学要有美,应该传递美,他是一个彻底的古典文学美的追逐者。解成君对此有总结,他说曹文轩先生笔下的风掀起的不是水纹,不是麦浪,而是一部无始无终的玄妙之书。[8]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性美相互织交、深刻的象征意蕴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相互交融。阳光、色彩绚丽的大河、芦苇荡、雨水、银色月光、稻田诗意相生地构成了美丽温柔的乡村,大范围的风景下鲜活的各色乡民善良、真诚、淳朴。他的儿童文学观是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成长奠定人性的基础,强调人性中善和美的部分。他的儿童小说自然地过滤了人性中的粗陋 、浅薄、丑恶和暴力。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读者都会从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得到美的启发与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