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导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内容

李 敏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景氛围的重要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导入意识,且课堂导入环节不能精心设计,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成效。探讨课堂导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进而提高课堂导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效性。

一、课堂导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在一堂课开始时,思维容易停留在上节科目学习内容或课间娱乐活动上,注意力往往不能够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而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从课间游戏中拉回到课堂上。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或内容有足够兴趣时,自然会主动投入学习,进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1]

(二)衔接新旧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建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把前后知识系统化。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已学过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不但有助于巩固学过的知识,还有助于以旧带新,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大大减轻学生因为上节知识点没有掌握而对本节课学习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活跃课堂氛围

政治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教师以一个幽默的方式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另外,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增强政治教师的亲和力,帮助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导入环节

虽然课堂导入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教师却没有重视起来。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节省上课时间,没有导入环节,直接进入新课讲授。例如:上课开始,教师直接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62页,今天学习《我国基本制度》,并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此时学生有的还在思考上节课的问题,有的还沉浸在课间娱乐活动中,有的听到老师的话才拿出课本。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前就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思维短时间内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学效率也会大大降低。[2]

(二)导入内容脱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导入内容脱离实际。首先,脱离教学内容,导入目的不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要求和教材特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课堂导入设计也不例外。在实际课堂发现部分教师的导入虽然起到了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但导入内容偏离教材和教学目标,以至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其次,课堂导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部分教师课堂导入素材的选取陈旧或超前,不具备典型性、时代性,既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一定的脱离。

(三)导入方法缺乏吸引力

有些教师进行了课堂导入,但导入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堂还是缺乏活力,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课堂导入方法老旧、单一,缺乏吸引力。复习导入是教师最常采用的导入方式,虽然具有温故知新的作用,但复习导入的方式偏知识性,以教师口述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毫无新意。而相对其它课堂导入形式,通过 PPT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的课堂导入形式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这种课堂导入的新颖性在逐渐降低。另外,单一、固定的导入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对政治课的期待,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来,不但不能发挥导入功能与效果,更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缺乏课后导入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已授课程的再认识、再思考,是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3]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课后反思就是一节课的结尾。俗话说,做事情要有头有尾,所以教师在课后必须好好反思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完成情况,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有什么比较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备课和上课,上完课就可以结束教学工作了,完全忘记了还有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另外,不是每节课的导入都是完美的,如果教师不及时反思,查漏补缺,就无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教师导入意识

不同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德育为重点,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从内心对课堂产生热爱。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使课堂导入更好地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服务。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需要,严格把控课堂导入的时长、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只导不入”的困境,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课堂导入的技能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导入方式,有助于增强课堂导入的新颖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选择导入内容

首先,课堂导入的内容必须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选择。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应该达到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目的,所以,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内容时不能偏离教学主题。其次,课堂导入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素材来源于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也强调要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4]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导入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导入内容生活化。再次,课堂导入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内容时,要密切关注相关社会时政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初二《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进行时政新闻播报,学生谈及目前召开的全国两会,教师顺势问道:大家知道两会是哪两会吗?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我们之前学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接着一起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师利用时政新闻导入和复习导入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又复习巩固了上节课宪法知识的学习。

(三)灵活运用导入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导入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初中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课堂导入不仅仅要在导入内容上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还要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方法,以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性。而不同的导入方法有不同作用:提问和悬念导入具有思考性;图画、视频导入具有直观性和吸引力;音乐、故事、小品导入具有趣味性,名人名言导入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导入方法,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方法。讲授《青春萌动》一课时,教师利用视频导入,播放禁止男女同学密切交往的校规视频,在视频结束后,请同学自由发表观点,是否赞同该校规所要求的禁止男女同学正常交往,自然引出男女同学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为什么要与异性正常交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状态,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引用校规视频导入,易于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再以旁观者角度探讨男女同学之间该不该交往,以及如何正常交往,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领。

(四)反思总结课堂导入经验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善于反思,总结课堂导入经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先,教师要反思课堂导入的完成度,探讨课堂导入是否具有有效性。[5]第一,反思课堂导入设计,课堂导入是否与教学目标紧密连接,是否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实质性的帮助;第二,反思课堂导入过程,分析课堂导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提出改进措施;第三,反思课堂导入效果,本节课导入是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教学是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建议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后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对自己的课堂导入提出宝贵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总结学生对课堂导入的建议,增强学生在课堂导入的参与度。再次,教师要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课堂导入经验,互相借鉴学习。新课程主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针对于学生,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加强与其他政治教师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体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主要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