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2021-01-15方伟
方 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
从现阶段看,高职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在不同专业施教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基础实验课程认知片面,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思想仍然存在;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层次不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因材施教难以有效统一等。随着高密度信息时代到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拥有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运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技能素养。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建立以操作技能应用为核心、以信息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教学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有效地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2]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受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未接受过系统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但受到国内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无论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现象,很多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计算机基础学习不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内容较为庞杂,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大学新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特别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盲目认同计算机基础能力素养的培养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很难提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同感。
1.2 实践教学相关资源利用率不高,实际应用性和操作性不强
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实施教学,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受众学生多,需要学校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设备投入较多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如何充分整合计算机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是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的关键。此外,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任务集中在Windows、Office模块内容的训练上,数字媒体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新兴技术介绍相对较少,探索型、研究型实验开展的深度和层次不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技能型人才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的需求,实践指导教师也难以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框架。
1.3 实践课程教学考核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目标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解、指导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良好的互动式教学氛围,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实践教学思想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没有独立的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只是简单的将实践教学考核附加理论教学考核,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只是按部就班的记忆模仿操作,实验练习完成后,得不到有效的学习效果检验和灵活的知识运用。
2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解决措施
2.1 根据教学对象专业不同,采取分层分类教学
面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平状况,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今后的计算机使用方向,教学时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法。所谓分层分类指的是建立在基于学生实践技能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熟练水平以及专业需要进行层次等级班级划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层次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对教学对象能力水平的准确定位和了解是分层分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发设计特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评系统,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计算机认知掌握情况进行统计调查,根据学校对教学班学生数的要求划出不同等级层次。总体上来说,可将教学对象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层次:第一层为具备良好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拓展和创新能力;第二层次为能够掌握和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内容,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第三层此次为对计算机系统没有任何操作经验,有待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在具体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进行讲授外,要依照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遴选优秀应用案例进行演示和指导,并在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完成项目案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领悟课堂所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而且通过项目案例的完成和效果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4]
2.2 以实验项目驱动为主导,倡导“做中学”实践学习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内容应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展开。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层次推进,条块互动,根据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课程教学的递进规律,建立“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双轨交叉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与操作技能可以得到互相融合与有效印证,从而将理论与实践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5]依托高校智慧校园网络以及学习机房资源的开放,开展计算机操作基础案例展示、学科竞赛等特色模块学习与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学习风气和氛围。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方向的关联度,通过实践教学老师与不同专业教师的合作,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实践案例,以创设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研究性学习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作风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提高。
2.3 构建基于过程监督的动态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是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独立的、完善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针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自身教学目标和特点,应用教学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及技能操作情况进行评价;目标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与技能情况的评价。现有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多以结业考试+证书目标性考核评价为主,弱化了学生实践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就是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和应用情况,对教学方法和进度进行适时调整和改进,进一步督促学生针对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过程考核有效缓解和分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应试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6]具体实施中可加大实践成绩在学生计算机成绩的比重,采用实验报告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励教师不断进步,提高教学效果。强调通过具体项目案例的设计和实现,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概念、知识和技术,全面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和创造力,采用多因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课堂笔记,个人项目,大作业等)、全过程紧张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提交作品及答辩方式,评定最终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建立以能力为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角度立体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综合考评体系。
总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将总体目标定位在学生操作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教学特点,通过教学对象的分层分类、项目驱动教学,以及有效过程考核的实施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互相作用,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以解决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