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之于宋君”的训释问题

2021-01-15郭浩瑜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王力被动宾语

郭浩瑜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节选了《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题为《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关于“闻之于宋君”,a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1]这个解释使得教学老师以为“闻”在这里有词类活用现象,用为使动。

这本语文教材之所以如此解释,可能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韩非子·察传》里的注释有关,其注释为:“闻,使动用法。”[2]明确标示“闻”为使动用法。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在1962 年初次出版,在国内影响巨大。此外,当前一些《吕氏春秋》的注译本,也都有这样的理解。如张双棣等的《吕氏春秋译注》未出注,译文为“国人讨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听到了”[3];陆玖译注的《吕氏春秋》也未出注,其译文为“国人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听到了”[4];刘生良评注《吕氏春秋》亦未出注,其译文和陆译几乎一样,为“国人谈论此事,让宋国国君听到了”[5]。

不过,也有一些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这句话是“于”引进施事,因为“宋君”是“闻”的主体,故而当表示被动。

到底是使动还是被动呢?笔者认为,“闻”在这里不是使动用法,也不是被动用法。理由有三点:

首先,因为在使动用法的“V+O”里,O 本来是V语义上的施事或当事,即动作实际上是由O 发出的。正如王力《古代汉语》所说:“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是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6]例如“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之”是“活”的当事(即项伯),“臣”(即张良)只是导致了“之”活的发生。而“闻之于宋君”这句话里,“之”(指代“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显然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动作的施事或当事;“宋君”才是听闻这件事的施事或当事。所以这句话显然不是使动用法。

其次,表“听”“听到”义的“闻”是一个高及物动词,它的及物性非常强,后面一般要带宾语,宾语一般是动作对象。这样的动词一般不能用于使动。

其三,因为“之”作为“闻”的受事已经出现在“闻”之后,而未作为主语出现在“闻”之前,不符合被动句的结构模式,故而这里的“于”也不能表示被动。所以这也不是被动句。

一、关于“闻”的义项

到底要如何理解“闻之于宋君”这句话的结构和意义,先得对“闻”在上古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一番调查,方能得出结论。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于“闻”的解释如下:

平声闻:

1.听见。《说文》:“闻,知闻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楚歌。”指使听见,即报告、上达。《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2.用为名词,指社会上相传的事情。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络天下放失旧闻。”引申指见闻、见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

3.被听到、被传播,即闻名、著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

4.用鼻子嗅(后起义)。唐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扫后闻更香。”

去声闻:

5.名声,名望。《书·微子之命》:“旧有令闻。”[7]982-983

从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可以看到,“闻”的意义除了“用鼻子嗅”这个后起义之外,早期的意义都是围绕“听到”这个义项来引申发展的,或者引申为“使动+听到”,或引申为“被动+听到”,或引申为“听到的+内容”。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行为“听”,而且含有动作的结果(实现)。它和“听”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说“听而不闻”。“听”和“闻”的关系,与“视”和“见”的关系类似。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动词“闻”的引申路径。

“闻”字从耳,门声,意义与“耳”有关。《说文》解释为“知闻也”。其本义是“行为(听)”+“结果(感知,知晓)”,包含“结果(感知,知晓)”,即听的内容在接受方实现或达成接受的意义,这是它和“听”根本的不同。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听”“闻”的辨析是“听指主动用耳去感受外界的声音,闻则指外界的东西传到自己的耳朵里”[7]983。从这里可以看到,二者之间除了存在有无结果这个意义要素之外,还隐含着[主动]与[被动]这个意义要素,“听”是主动去感知,“闻”是被动接收到。这种差别体现了“闻”的意义和用法发生扩展的主要原因。

在本义的基础上,动词“闻”或者引申为“使动+听到”,即“报告”义;或引申为“被动+听到”,即“闻名”义;或引申为“听到的+内容”,即名词“名声、名望”义。注意这里“使动”或“被动”的意义是包含在两个义位中的,而不是句法结构上的被动,也不是活用意义上的使动。

结合王力先生《古汉语字典》的解释与本文对上古汉语文献所作的调查,参考胡敕瑞对动词语义特征方面的分类[8]和蒋绍愚的“概念要素分析法”[9],本文认为动词“闻”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闻a”表动作,表示“听到”义及“听说”“知道”义。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可表示为:“行为(听)+结果(知晓)”。“闻a”绝大多数出现在述宾结构里,通常必须带宾语,是强及物性动词。本文把这个“闻”标记为“闻a”。“闻a”的用例在先秦最多。

2.“闻b”表动作,表示“报告”义。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可表示为:“行为(言语)+目的(使他人知晓)”。“闻b”既可以用于述宾结构里,其宾语可以是受事(报告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告的与事(报告的对象,指人);也常用于主谓结构,其主语必然是施事(即报告者)。其句法位置兼有“闻a”和“闻c”的特点。“闻b”的用例最少。

3.“闻c”表状态,表示“被人闻”或“闻名”“扬名”“知名”义。其对象已经出现在主语位置,故而这样的“闻”不能带宾语,一般出现在主谓结构里,后面可以出现“于+NP”结构表示“闻”所辐射的空间或领域。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以勇气闻于诸侯”。这种例子也不多,但比“闻b”要多一些。①名词“闻”的意义和用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里,从略。

二、“闻之于宋君”的“闻”的释义

“闻”有这么复杂而又关系紧密的义项,加之“闻之于宋君”这句话里“闻”所关联的名词比较多,就使得这句话的解释比较复杂。这句话我们可以变换为以下几种表达形式,所叙述的情况相同:

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变换:

(1)国人道之。宋君闻之,令人问之于丁氏。(闻a)

(2)国人道之,闻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闻a)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闻b)

首先,变换(1)这里的“闻”是“闻a”,出现在最普通的“S+V+O”陈述句里,S 是动作的施事“宋君”,O是动作的受事“之”(即“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事)。

其次,变换(2)也是“闻a”,其主语承上省略,和“之”同指,是动作的受事,结构表被动。“宋君”作为动作的施事出现在“于”之后。王利器的《风俗通义校注》就将此句改为:“宋丁氏无井,常一人溉汲于外,及自穿井,喜而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传之,闻于宋君。”是宋国的人到处传闻这件事,导致事情被宋君听到了。这里的“闻”的被动是结构带来的,还不能算是“闻”本身所带来的,所以不是“闻c”。假如“于”后所介引的宾语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名词,是一个领域、范围,则“闻”的意义就向表被动转化,变成“闻c”,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名闻四海”“名闻遐迩”等。由此可见,“闻c”是由“闻a”所处的“闻+于+NP”中的NP扩展发展而来的。

第三,变换(3)因为指称事件的“之”出现在“闻”之后,已经否定了句子存在使动和被动结构的可能,那么这里的“闻”只能解释为“闻b”,即“报告、上报”。这里的“宋君”前面可以出现“于”,也可以不出现。这里的“于”和被动结构的“于”不同,这里的“于”表示“闻”(即报告)的信息所达到的位置(某个人),这种“于”先秦以来就经常省略。假如表被动意义,“于”则必须显现出来介引施事,以免产生歧义。

这种意义的“闻”的产生应该也和结构理解的两可性有关,我们找到下面两个例子,都是引用《吕氏春秋》的内容而在表达上有所改动: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于宋君。公问其故,丁氏对曰:“得一人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宋·吴淑《事类赋·地部·井》)

可以看到,上例的理解有两可性,“闻”前面出现了空位,假如加上“此事”则句子表被动无疑,“闻”是“闻a”;假如加上“传之者”,则“闻”是“闻b”。“闻b”也是从“闻a”演变而来的意义。

“闻a”是“闻”的本义,“闻b”和“闻c”都是从“闻a”直接发展出来的意义。发生意义变化的原因,和“闻”本身关涉的内容(包括“闻”的内容、使人闻者、听闻者)比较多有关,也和句法组合有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句子可以分别凸显这三个方面。凸显闻的内容,则可能出现在被动结构或“闻c”所出现的环境里;假如凸显使人闻者,则可以出现在“闻b”出现的环境里;如果凸显听闻者,则可以出现在“闻a”出现的环境里。“闻”的本义是一个消极的接受信息的过程,所以它出现得最多的环境是“闻a”的环境,即“S听闻者+闻a+O受事”。

“闻之于宋君”,听闻者宋君已经出现在“于”之后,显然“闻”不是“闻a”的意思;“闻”的宾语是“之”(指代事件),是动作的受事,显然“闻”也不是使动用法;“之”作为受事出现在“闻”之后,而不是句子开头,句子也不是被动结构。那么,这里的“闻”只能理解为王力《古汉语字典》里所解释的“报告”“上达”了,也就是本文所谓“闻b”的意义和用法。而“闻”的施事(使人听闻者)在这句话里省略了。

之所以会理解为“使动”:一方面因为主语的省略,另一方面当与“闻b”本身带有“目的(使他人知晓)”的义素有关。而“闻之于宋君”被理解为被动结构,也与主语省略以及“于”经常用于介引施事有关。

猜你喜欢

王力被动宾语
保险理赔知多少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王力手迹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宾语从句及练习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