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1-15张淑娟
□文/ 张淑娟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安徽·合肥)
[提要]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以下简称安徽自贸区),目前已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内外自贸区经过数年发展,已在行政体制、信息管理、负面清单、财税减免等重点领域积累了典型经验。 为进一步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有必要积极对标先发地,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研究部署,推动先行先试和重点突破,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自贸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是在“自由区”(又称“飞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指在一国或地区的境内设立的对关税实行隔离的海关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主要有出口加工型、贸工结合型、保税仓储型和转口集散型四种类型。其倡导经济自由,实行零关税和其他税收优惠,促进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等自由化、便利化。从世界各地发展经验看,自贸区具有五方面突出优势:一是投资自由,对外资企业具有较高的开放度;二是金融自由,区内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投融资汇兑便利,交易、结算设施先进;三是贸易自由,区内航运自由,监管环境宽松,服务设施完善,报关、通关以及检验检疫便捷;四是政策优惠,多数自贸区实施零关税或其他力度较大的税费减免政策;五是管理便捷,政府干预少,管理机构以服务为主。
我国自贸区的内涵与国外有所不同,目前基本都处于自贸试验区的阶段,每个自贸试验区都包含若干片区或园区,都可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发展定位和方向也各有不同。新发展阶段,国内自贸区也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容。目前,国内共有21 个自贸区,已形成多个战略支点,在稳外资、稳外贸中担当更加重要角色。下一步,自贸区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加快向中西部拓展,通过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改革探索,推动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同时,在制度层面进行更深层次拓展,比如通过扩区等方式强化自贸区功能,不断从深度上进行扩容。二是更加注重差异化探索。我国自贸区在不断扩容的同时,发展路径加快凸显差异化。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先行先试,区位选择、战略定位等各有不同。如,北京自贸区以数字贸易服务为侧重点,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湖南自贸区重点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安徽自贸区超前布局世界前沿的科创研发活动,更全面地融入长三角和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三是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自贸区着力打造新时代制度开放的规则引领区、压力测试区和国际对标区,已逐步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协同性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国内外自贸区发展经验
美国是全球设立自贸区最多的国家,共有一千多个。新加坡、爱尔兰等国家高度重视自贸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上海、香港等沿海地区是国内自贸区发展的先发地,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
(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和体制。 发达国家自贸区大多实行灵活高效的二级制扁平化行政管理。美国自贸区管理机构并非纯粹的行政管理部门,而是由受让人、经营者和使用者各方参与的专业化机构,与园区内的企业高度关联。海关部门只派驻很少的人员以审计和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新加坡自贸区早在1996 年就实行政企分离,自贸区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政府的主要职能为制定自贸区政策和实行必要的监管。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专设法定的协调机构,由议员、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组成董事会,以充分民主的方式对各方利益进行有效协调。深圳自贸区前海片区设立了国内首个法定的管理机构——前海管理局,是介于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性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履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承担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等职能。
(二)数据融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美国海关采用自动化商业环境系统(ACE)对进出对外贸易区的货物进行监管和审查,将80 多个政府部门集中到ACE,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和一站式数据收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爱尔兰香农自贸区的在线管理系统能够为入驻企业办理保税仓储和运输等相关手续,企业只需提交一次资料,政府部门之间可实现企业信息共享。新加坡打造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贸易网,打通海关、港口、税务、安全等30 多个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通过该系统10 秒钟即可完成进出口申报,10 分钟即可获得审批结果。上海建立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自贸区信息系统,构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中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公安等22 个政府部门的业务,集成海关、边检、海事、检验检疫等4 个部门数据系统,大大压缩企业数据申报环节和货物申报环节的时限。
(三)便利的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管理。 全世界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国家大约有80 个。美国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和含有投资章节的自由贸易协定(FTA)都采取“非列入即开放”的负面清单模式,美国参与主导下的TPP 作为国际投资规则最新成果,具备当前最高水平和最高标准。新加坡除新闻业、公共事业、广播业外,对入驻自贸区的外资企业没有出资比例、出口比例等方面的限制。除对国防工业、爆竹等行业有限制外,对其他外商企业没有太多限制,给予来自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的投资者国民待遇。上海自贸区不断推进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先后发布多个版本的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数目从2013 年版的190 条减至2020 年版的30 条;对负面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和行业,实施内外资一致的市场准入,将外商投资项目的设立程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审批时限也压缩到1 个工作日。
(四)自由高效的要素市场化流通机制。 新加坡自贸区实行“白色用地”管理,允许在一定规划许可范围内,建设与主要用途相关的混合用途,并按新的用地类型管理,以充分灵活利用土地。韩国自贸区采用“修建-移交-营运”的特许权类型项目(BTO)管理模式,政府拥有绝对的土地使用权和设施所有权,企业可以向政府申请自贸区地上设施的特许经营权。上海自贸区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建立外国人在新片区内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给予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永久或长期居留手续“绿色通道”。浙江自贸区推出双边贷款、银团贷款、债券融资、上市集资,以及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财务顾问、兼并收购等在内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一体化投融资服务。
(五)惠企利民的财税政策减免。 财税减免是国际自贸区的普遍做法。美国对进口货物征收的关税和消费税延期征收,进口货物可在自贸区内转移或自贸区之间转移无需缴纳关税。生产性设备的关税缴纳可以延迟到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并投入生产。实行倒置关税,允许制造商在零部件和成品之间选择较低的税率。我国香港全面实行零关税及贸易不设限制,除少量受管制的特殊商品如酒类、烟草、碳氢油类及甲醇外,都是零关税。韩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对釜山港区的机场、道路、港湾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均提供全部或部分投资援助。对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给予税收减免和税前扣除,对从事研发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爱尔兰香农自贸区在税收优惠方面除一般的税收减免政策外,还为区内企业提供多种财税补贴,如对区内的工厂、建筑及制造设备提供折旧补贴,对就业、研发、培训的相应补贴。迪拜自贸区规定50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没有个人所得税,进口完全免税。
三、安徽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将自贸试验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融会贯通,促进安徽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精准有效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支持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入驻,对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增强对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的财政资金保障,并逐步有序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中退出。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初步成果,逐步探索零关税,最大力度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探索个人所得税政策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效应,针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政府财政个税补贴。
(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预约,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严格落实“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完善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建设全省统一的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平台,建立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重大项目在安徽落地的制度支持平台。
(三)完善市场化、信息化运营管理。 尽快制定安徽自贸区条例,以立法形式保障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改革探索。加快政企分离和权力下放,探索设立专业化管理机构,推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作用,构建市场化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海关、工商、税务、工信、公安等部门的电子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和相关电子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优化升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涵盖政务服务全域、数据实时共享的信息交换体系,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互认。推动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互信互认互用,推动一批事项实现“零填报、秒申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四)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分工合作。 安徽自贸区的获批实现了长三角自贸区全覆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衔接,有机结合。应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行业、企业、项目对接,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加强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省级层面探索设立长三角园区共建基金,为共建项目提供资本保障。围绕“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制度创新,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科技大市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团队、技术经纪人等资源互通共享。探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拓展银行业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区域金融生态圈。开展片区结对共建,推动经验交流分享,组织人才互动交流。
(五)提高资源要素保障水平。 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培训扶持力度,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强化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实行产业用地弹性管理,根据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采取先租后让、差异化年期出让等供地措施,探索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对标国际,开展跨境金融业务,提高重点产业直接融资规模,推进科技金融创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资金管理中心,鼓励和允许外资企业在自贸区内独资或者合资开设金融机构。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许可交易,探索开展风险补贴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开展“专利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