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桐城文学小镇高质量建设研究
2021-01-15韩婷婷
□文/ 韩婷婷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安徽·安庆)
[提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精神和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桐城市紧紧围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和该市“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 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消费胜地”目标,以“ 三街一巷”项目为基点,高质量推进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建设,逐步构建江淮文化圈特色产业体系;推进院校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终打造“ 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最独特的、以文化产业和高端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体系”。
一、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及“ 三街一巷”片区项目简介
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旅合作,“支持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亦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庆市所辖县级市,桐城市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皖西南交通枢纽、合肥经济圈内城市之一。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史称“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故里,也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2011 年,李克强在视察安庆时做出重要指示——安庆文化尤其是桐城派文化对现当代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2014 年王岐山同志莅临六尺巷,深入了解了桐城父子宰相及其他桐城名宦的事迹,并指出六尺巷的故事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六尺巷礼让为先,笃素堂廉俭传家。李锦斌同志多次在讲话和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发挥桐城派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促进政治文化建设”。
2019 年3 月,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通知》(皖特镇办[2019]1 号),中国桐城文学小镇成功入选创建名单。该小镇规划区域东至桐城京九高铁线,西至同康路往西汪洋水库旅游风景区,南至油榨巷,北至彩虹桥路,总占地面积2.78 平方公里。该小镇的核心片区是占地约0.9 平方公里的“三街一巷”项目,即南大街(含胜利街)、北大街、东大街及六尺巷,涉及桐城派文化、仕宦文化、名人故居(左光斗、刘大櫆、方以智故居)、徽商商贾文化等诸多领域。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团还以建议案的形式,申报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列为省级特色小镇重点打造。
二、中国桐城文学小镇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文学小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桐城市主城区尤其是“三街一巷”是桐城历史文化展示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民居聚集地。例如,桐城北大街沿街就建有古县衙、左忠毅公祠、姚莹故居、方以智故居、商务印书馆等遗址,它们大多为明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受历史变迁、战乱毁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们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不足。以“三街一巷”片区为例,片区现存文保单位5 处、传统风貌建筑7 处、古井6处。但吴氏旧宅、勺园、宰相府遗存现均作为普通居住功能使用,居住户均非张姓后裔。且因个别住户不予配合,漫天要价,拆迁难度较大;北大街原为县衙所在地,许多官宦世家世代聚居于此。如今面貌大体如昔,但新旧建筑夹杂,片区的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修缮与展示,“只可远观不可近看”;桐城古城是中国城池史上唯一的圆形城池,也是明代砖砌城墙的范本,城墙高大坚固享有“铁打的桐城”之誉。如今却有的说,没的看,后人只能从图纸和城市广场地砖上去追忆昔日繁华。
(二)文学小镇文化品牌“ 空壳化”。 对文化品牌而言,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及产业作为支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容易陷入“有资源、无品牌”、“有品牌、无企业、无产品、无服务”等“空壳化”困境。目前,桐城市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转化能力较弱;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不突出;包含文化资源元素的可消费、可体验的产品较少;社会资本更热衷于投入短期效益较好的高档旅游宾馆酒店及地产等服务性项目,缺少产业链完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入驻;现有的文化产品品牌种类、数量都与桐城文化资源体系不匹配,且因缺少品牌版权意识,品牌鱼龙混杂。如注册为“六尺巷”的商品就有600 多家、“桐城小花”茶叶更是“遍地开花”。
(三)文学小镇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从《桐城市全域旅游规划》《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创建要点》编制方案来看,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小镇建设中“一镇多牌”人为拼凑痕迹重、在城市形象、核心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的营销上缺乏一盘棋格局、专项规划未编制等问题。甚至为应对相关部门关于特色小镇规划空间、功能内涵、投资建设等指标的考核,罔顾本地资源禀赋与现有条件,对小镇规划过大、过全、过空;其次,对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四大板块的功能如何有效集聚,缺乏系统性考量;最后,文学小镇规划对于智能旅游体系认识、开发不足,旅游服务还停留在点线面,没有形成立体服务网。
(四)市场主导原则在运作中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理念依然牢固。虽然目前桐城市人民政府在六尺巷恢复与修缮工作中采用PPP 模式,但在现有经济条件和招商环境下,为确保创建进度依然要采用“政府招商”的传统做法,导致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市场运营主体缺失,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另外,在创建实践中,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
三、高质量推进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建设路径选择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一书指出:“所有成功的文化旅游吸引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讲述一个故事;使资产生动化、富有创意和激发力;使体验具有可参考性;使体验对消费者具有相关性;突出质量和真实性。”我们可以在此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融入全域旅游理念,以打造好“三街一巷”片区项目为起点,逐步实现国家级文学特色小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AAAAA 级旅游景区等诸多战略目标,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政府做好“ 政策+服务”,积极融入长三角规划全局
1、多方合作实现都市圈文化资源共享。桐城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着力把桐城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文旅体验优选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和合肥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下一步将通过都市圈同城化,逐步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目前,该市切实落实《桐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持续推进“三街一巷”历史片区恢复与修缮、龙眠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积极组织孔城老街景区、嬉子湖生态景区参与省长三角旅游推介活动。该市还优选有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文创企业与投资公司等组成联合体,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院等战略合作机构共同完成文学小镇的规划、投资建设。
2、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推广PPP 融资模式。桐城文学小镇建设周期为3~5 年,投资规模约50 亿元。资金筹措方面,以政府出资作为引导,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按照项目公司资本金25%、银行配套75%的比例测算,股权融资约12.25 亿元,债权融资约37.75 亿元,做好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3、设“ 三街一巷管理委员会”。由该市市级领导担任管委会领导,下设综合业务处、文物保护工作处、旅游文化工作处等职能处室,实行雇员制。鼓励小镇引进文化创意、营销策划、品牌建设、小镇布展等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增强文学小镇文化底蕴
1、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保护规划,精准核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登记,全面实施挂牌保护。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地方文化学者的作用;支持鼓励安徽师范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桐城高等师范学校等科研机构开展中国桐城文学小镇文化研究,定期举办桐城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加强对桐城民俗风情、桐城歌谣的整理,用于开发体验式旅游。
2、在开发现有文化资源上:以“尊重历史、保留特色、形成新价值”的理念,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及旧有人居环境的同时形成新的功能和价值以及人文景观。以外表“整旧如旧”、内部“翻新创新”为设计原则,对东大街和北大街拟保留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而在建筑物内部翻新创新以适应新的商业经营功能。
(三)定位核心“ 文学”品牌,讲好桐城文化故事
1、 打造桐城派文化品牌。 可以从“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天下文章出桐城”等经典论断入手,着力打造桐城派文化,内含对桐城士大夫文化、科举文化、传统教育、官宦世家生活方式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2、打造“ 六尺巷”多内涵文化品牌。根据桐城父子宰相在政治建设、家风传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开展独具特色的和谐礼让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传统优秀家风家教等品牌建设,还要建设政德文化教育基地,助力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
3、讲好桐城故事。 扣住“天下文都”这四个字,用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诗意的情感表达,传播桐城文化核心价值,形成核心品牌支撑。借鉴五粮液、小罐茶等商业品牌故事讲述模式,通过现代视频呈现相关故事。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将桐城文化的精髓源娓娓道来。如讲述“康雍乾三代帝王与张氏父子宰相的故事”,展示明君贤相共创盛世;讲述“龙眠山父子宰相与桐城小花的故事”,将相关家风家教、廉洁从政与廉、美、和、敬的传统茶文化、龙眠山、嬉子湖生态旅游联系起来;讲述桐城张、姚、马、左、方等世家大族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和张氏家族女性相夫教子、为国育才的故事;还可以通过网络征集相关的品牌宣传语。如“七省通衢通九州,桐城文章甲天下”、“无徽不成商,无桐不成文”、“谦和礼让六尺巷,清廉勤慎两宰相”、“文治天下张廷玉,百科全书方以智”、“文都巷中寻书香,龙眠山下访相府”、“父子宰相故里,两院院士之乡”、“龙眠君子,天下院士”、“嬉子湖畔寻江南、孔城古镇忆繁华”等。
(四)科学规划文学小镇,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毋庸讳言,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到今天,逐渐暴露出资源同质化、产品低端化、体验繁琐化、片面追求产业格局大而全等问题。因此,桐城文学小镇在规划与创建中就一定要明确主题策划工作,避免重蹈千镇一面、环境低劣、低端无序等覆辙。既要对照特色小镇建设标准,更要立足本地实际。桐城市积极编制《桐城市文化发展规划(2016-2030)》《桐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和示范点创建;通过产业、社区、旅游、文化等跨界组合,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满足好生产、好生活、好旅游、好生态的发展需求,建设具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桐城文化”的特色小镇。
1、以“ 人”、“ 文”、“ 城”为核心,创建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型和时尚创意型特色文学小镇。 以一脉(“三街一巷”保护性开发)、两翼(主题园、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展开中国桐城文学小镇的规划与建设。重点打造“三街一巷”核心片区、安徽桐城文学节、中国桐城文学博览园、文化名人集聚区、桐城院士主题园、桐城书香产业街区等重大项目,做到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国家级文学小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2、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智慧小镇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创办安徽桐城文化节,定期举办桐城派文学高峰论坛等,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为主导,联合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作家协会等共同打造桐城书香产业街区、文学艺术家创作基地,从而带动图书出版及文创衍生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三街一巷”核心文化区及古城遗址为核心,结合辐射带动名人故居、桐城院士主题园、特色书街、民俗文化街、嬉子湖生态旅游,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智慧文学小镇:开发文学小镇文化科技体验项目、小镇夜游项目、桐城印象演艺项目和小镇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满足消费者科技猎奇体验需求,打造全时段消费市场。
3、全域旅游+ 全域营销。 突破原有的短期观光式景点旅游思维定位,倡导文化产品的体验营销。可以在桐城东大街建设民俗文化街,定期举办桐城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借助消费者对民俗和非遗的喜爱,大力发展体验式旅游产业;迅速掌握全媒体营销模式、技术、手段;瞄准大众对传媒的关注点、兴趣点、信任点,积极利用广告、公关、事件营销、大型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精准化、智能化、差异化宣传营销。“新瓶装陈酒”,将桐城文化资源蕴藏的传播符号和消费符号投放于官方APP、影视节目、影响力较大的社交平台、中小学教科书等多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