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沿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现实路径

2021-01-15曾振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高质量战略

□文/ 曾振新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景洪)

[提要] 云南沿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问题,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轨道;其次边疆高等教育还要及时融入国家战略;再次是云南沿边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并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 西双版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众多困境,但也充满机遇。 地方政府和高校应狠抓机遇,让边疆高等教育发展搭上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高铁,沿着“一带一路”建成一所本科院校,建好一所品牌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入新发展时代,高等教育成了众多年轻学子基本的学历需求,最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已经成了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敲门砖。尽管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但欠发达、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边疆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其高等教育落后于云南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这是不争的事实。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比云南其他地州、相比祖国内地省份明显偏低。

2009~2019 年的十年间,西双版纳高等教育规模增长速度年均仅为3.8%,明显落后于云南省高等教育增长速度(11.4%);也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4.1%)。2020 年未,西双版纳每万人有高校在校生52 人;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每万人有129 人;国家高校在校生每万人有216 人,西双版纳高校在校生人数远低于云南和国家平均水平。2019 年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6.05%;西双版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2.7%,远低于国家、云南平均水平,在云南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迪庆州、怒江州。

经济上,2009~2019 年西双版纳地方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2%,远远超过同期西双版纳教育发展增长速度年均3.8%。西双版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即不但没有优先(超前)发展,也没有同步发展。

二、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础性战略。因此,各级政府把高等教育能否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常作为事业建设的出发点。2020 年西双版纳高校科研人员应用科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利用构造的教育投入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建立了教育对经济做出贡献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了2010 年至2019年间西双版纳、云南省、中国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西双版纳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3%和0.40%;云南省教育和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3%和1.19%;全国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6%和2.76%。

崔玉平(2001)采用EF Denison 和AM addison 算法计量出1982~1990 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9%;郑成(2017)测算了1999~2015 年期间四川、云南、贵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是2.51%、3.33%、2.11%;胡德鑫(2017)测算了国家1996~2014 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82%。而同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的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4.64%、10.52%、8.64%、4.20%、2.48%。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很低,西双版纳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微不足道;另一方面西双版纳高等教育发展与云南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相对落后。新发展阶段,边疆高等教育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切实做到在思想上与党中央同心,在目标上与国家战略同向,在行动上与祖国内地同步?这是边疆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数据还表明,西双版纳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做贡献的空间很大、潜力也很大,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必将为边疆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就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战略发展要求,西双版纳高等教育势必成为地方经济继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后的第四产业,对注重高质量发展、注重共同富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统筹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西双版纳高等教育可能成为最具活力和最有前景的产业。

三、边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内涵

继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教育均衡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预示着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和流动。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推动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和转向升级。对于边疆高校而言,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和推进科技服务,确保边疆高等教育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目标?这是深远的现实问题。

(一)服务国家“立德树人”人才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具有爱国情怀。

边疆高校培养人,更需要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依托中华文化根基,遵循教育规律,在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加快建成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高水平大学。边疆高等教育的总目标与全国高校同向,即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边疆高校还需要服务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还为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保障。边疆高等教育还应在全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在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边疆稳定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边疆高校服务国家“立德树人”战略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边疆高校应该站在理论的高地,引领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让边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边疆高等教育需要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为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做出表率。

(二)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 十九大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立党是为公、执政是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边疆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必须深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教育强国”战略的内涵和要求,满足边疆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到2035 年,全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边疆高等教育不能拖全国的后退,不但需要与全国同向同步,共同推进全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边疆高校在国门大地,更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服务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服务普及化的高中教育、服务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创建一流的高等教育,让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遍地开花。

目前,我国已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未来15 年,到2035 年,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和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最为明显的现象是,中国高等教育将由进口悄然转向出口。在新的发展阶段,边疆高等教育不但需要满足内需,还需要满足迅速增长的出口。中国需要向世界敞开大门,世界也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边疆高校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边疆产业发展不成规模,主要原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新发展阶段,要求高质量发展,边疆产业发展不但需要调整结构,更需要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与创新。边疆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边疆高等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就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交互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内地相比,边疆的产业还相对处于价值链低端,多数也就仅能做到粗加工,关键核心技术还几乎空白,没有区域特色产业产品的标准,创造新产业、引领特色产业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还不成熟。新形势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区域社会发展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动力提升,培育和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全面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城市等设施的建设。边疆区域经济发展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还要树立“无工不富”理念,在边疆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模式根本性转变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学技术储备也需要提前布局和行动,边疆高校应该成为区域主要技术中心和创新高地。事实上,区域高等教育在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在引领社会发展和推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服务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和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教育和科技合作,倡议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全球化、交通和资源互补、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教育的外交能力和研究功能。边疆高等教育要致力于“一带一路”高校共同体或联盟的建设,搭建高等教育合作新平台,主动与沿线国家一起制定教育合作新框架,创新区域教育治理模式,走合作共赢之路。

边疆高校在搭建各类平台,促进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沟通”、文化交流、人员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区位优势。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越来越吸引沿边国家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向往,边疆高校显然是他们的首先之地。因此,边疆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内涵建设中可以广泛地与沿边国家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广泛而深入融合和交往。边疆高等教育在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理应积极自觉地为世界新秩序的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教育智慧和中国教育方案。

(五)服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高校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就是要在制定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地方法规方面做贡献,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培养人,鼎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助力政府统筹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边疆高等教育自身也需要拓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渠道,增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区域高校应该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做出表率:一是在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方面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二是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对边疆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三是稳妥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管理、对外开放、特色发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人才作为专业重点发展。

(六)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教育改善贫困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提升劳动者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改变劳动者生活状况的目的。边疆高校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提升质量,才能实现全国教育均衡发展、才能达到全国经济同步发展、才能做到边疆各族与内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边疆高校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路径是教育扶贫和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具体体现在:第一,能够提升边疆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第二,能够提高思想境界,在精神层面突破旧观念的束缚,为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内生动力;第三,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使边疆社会与全国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打破区域和城乡壁磊,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差距,均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补偿边疆高等教育的落差,提高边疆教育质量,确保边疆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对边疆高等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应该是:增加对边疆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尽快使得区域高校数量上增扩改建,专业发展上前瞻规划,经费上加大投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上提升,特色上明显。方法和措施是:加大对薄弱地区教育的优先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从历史经验和长远发展来看,还要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以此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内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强国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其他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显然,教育领域的公平应优先得到建设和发展。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边疆教育发展需要得到国家的均衡,需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需要融入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中。首先,教育公平要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教育公平在人民追求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和社会阶层流动两个方面都能够促进社会稳定,达到初心要求。其次,教育公平要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但能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收入,还能促使社会阶层的不断更替可持续发展。短期看,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具有反向作用;长期看,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最后,教育公平可有效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能够促进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疆繁荣稳定。

(七)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实质上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手段的各项事业的系统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以实现强国建设目标。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表现就是“五大发展”,包括高质量的就业、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政治和高质量的政府,可谓内涵丰富。除内涵要求外,“高质量发展”还包括要求通过由高速度发展转变成高质量发展,达到社会整体的“更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以质量第一的现代化强国。边疆高校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不仅包括教育内容(从党员教育到国民教育)、教育类型(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教育手段(从教育引导到教育改革)、教育目标(从教育公平到教育强国)等需要为教育领域提供方案、智慧和行动。还需要在自身的领域内站得稳、行得正、变得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十四五”期间,边疆高校也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路径,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开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局面。

边疆实现教育公平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着力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增强高等教育体系活力。推动高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战略思维,增强市场意识,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重建,促进学科重构和特色重塑,实现从外延式、同质化发展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转变。二是协同推进国家重点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边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推进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或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能够切实发挥边疆高校的区域引领、正向激励和大国示范的作用。将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贯穿在边疆高校转型发展和“一带一路”走出去发展之中,全面提高国人素质、创新人才、对外发展能力,保证边疆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牢固、主干坚强、职能清晰。

四、西双版纳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现实路径

(一)规划推动均衡。西双版纳教育发展结构明显存在不合理,2020 年以来,地方政府已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扩建扩招,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生源做出了准备。但是,尽管西双版纳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布局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但几乎还没有进入实施的核心阶段,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问题还没有解决。目前,西双版纳地方政府还仍然将高等职业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重心,西双版纳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在校全日制生1,180 人)也仅仅依托滇西应用大学傣医学院,真正的本科院校或普通高等教育还是空白。因此,完善西双版纳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把西双版纳普通高等教育及本科院校的建设列入重点规划建设是当务之急。

建议西双版纳州委在做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的同时,积极快速与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对接,快速与国家边疆社会繁荣稳定发展战略对接,快速与高等教育国家均衡、云南均衡战略对接,快速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对接。云南省人民政府也应把西双版纳本科院校建设列入云南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满足西双版纳人民对高等教育、对本科高校、对优质高校的迫切需求,地方政府还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争取国家、省人民政府对边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经费和人才等支持,全面布局、建设和发展西双版纳高等教育。

西双版纳通过新建一所综合性本科国门大学而增加投资,大量的投资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拉动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扩大也将为人民群众购买高等教育提供选择,也极大促进群众消费和人员流动;随着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一所综合性高水平本科国门大学定会吸引周边国家来求学深造,从而开创西双版纳高等教育的强劲出口。高等教育产业涵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经济增长领域,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西双版纳本科高校的建设不但能够彻底地解决目前及未来西双版纳教育存在的困境,如教育结构(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不合理问题,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地方教育、经济、文化、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西双版纳发展本科教育不但能够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提高进出口从而使经济华丽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提高区域人民的素质,极大地满足边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路径

路径一:在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西双版纳应用技术大学(或其他名称),学院内部的中职中心分离,成立西双版纳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或西双版纳技师学院;滇西应用大学傣医学院脱离滇西大并入西双版纳应用技术大学,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作为国门大学的核心校区。这种情况下,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滇西大傣医学院形式上几乎不需要做出更大的变化,搬迁建设成本最低,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基本稳定。在完成现有西双版纳大学城建设项目后,西双版纳地方政府几年内都基本不需要再进行大项目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工作焦点就是申报成立西双版纳应用技术大学(升本),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工作:一是配合政府升本;二是深入开展内涵建设,重点是制度建设、专业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路径二:重新建一所全新的本科院校,借鉴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参考滇西应用大学建校办法申办一所本科院校,不论这所学校的名字叫西双版纳应用技术大学或西双版纳科技大学或称湄公河科技大学都不重要,是应用本科还是普通本科高校也不重要,只要是本科院校,只要能够有利于边疆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边疆社会繁荣稳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应该行动、并付诸实践。

这所西双版纳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坐落在景洪市区,这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应当达到12,0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占地也应该超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1,230 亩),与家的距离更近,因为它将是城市的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新大学应该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东南亚,依托祖国内地,招生稳定的目标应该是5+3+2,即50%是内地(西双版纳州以外)的学生,30%是当地学生,有20%是国际学生(留学生)。试想,如果中国的一所12,000 人的高校,留学生就有2,400 人,你必然会感到这所大学与众不同的特色。

路径三:专业学科的调整是国门大学(不妨称西双版纳科技大学)建设的重点,其二级学院应该包涵滇西大傣医学院,其本身已是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科院系,只是她目前归属于位于大理的滇西应用大学。西双版纳科技大学还应该包括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范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因为他们原来就应该升为本科,同级地方同类学科早已入了本科队伍,而西双版纳这些高等教育的种子因为走错了路才掉队。政府需要正本清源,让偏离方向的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回到正轨。

西双版纳科技大学的专业群建设应该依托滇西大傣医学院、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现有的专业。傣医学院、师范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应该是未来国门大学的三驾马车,她们能够包涵和体现西双版纳特色。傣医学院专业群应该包括部分中医专业和涵盖傣医学所有专业;师范学院也应该包括师范类的所有基础类专业,因为原来它就在全方位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国际交流学院应该包涵东南亚主要国家语言和文化专业,突出小语种,突出澜湄文化。未来的西双版纳科技大学在依托现有的师范类专业、语言类专业和中傣医药专业的基础上,合并或融入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联系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云南分所打造农林技术专业,同时再引进太阳能、热能等科学技术类专业,如此,这所国门大学将功成名就,必然傲然屹立于湄公河上游,全面服务国家战略。

这所本科院校应该是一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国义伟大旗帜的国际性综合大学,它背靠祖国面向东南亚全面开放。这所国门大学还应该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它是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代表中国现代化的窗口,是一面高高飘扬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旗帜。

(三)经验借鉴。 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有许多路径,为西双版纳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验一: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世界名校在发展中往往把推动社会发展作为大学发展的时代责任,通过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尤其是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自身成长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补,形成专业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走上了卓越发展的道路。曼彻斯特大学从建校开始就致力于为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和一流的研究成果,是把大学发展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经验二:集中力量形成学科突破。学科是大学的核心,是高校发展的带头人。一流大学建设首先要建设一流学科,众多一流学科才能汇聚出一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从物理、化学、天文学三个学科起步,聘请该领域最优秀的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最终加州理工学院快速成为顶尖研究型大学。

经验三:高起点并整体高端建设。香港科技大学于1987 年筹建,在20 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经验在于高起点、高定位和高质量。香港科技大学首先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秀校长;其次招聘一流师资,开展一流研究;再次在全球招收世界最好的学生;最后采用“教授治校”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等。

经验四:攻关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课题攻关为契机,引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路径。世界名牌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学科和专业,通过解决重大科学难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搭建科研平台和建设研发基地、发展基础科技产业、获得科研经费、培养顶尖科技人才。

经验五: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 信息共享和知识全球化时代,开展大学间的国际合作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时代需要高标准和高要求,高标准实际就是高技术。达成共识、合作开发是平台和基础。纽约大学将国际合作发挥到了极致,建立起了全球教育体系,利用全球性教育和学术网络来创造竞争优势,成为一所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经济六:不拘形式培育杰出教师。大学需要培养名嘴,还需要造就名人,大学还需要成就名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不可能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端、技术顶尖、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聚集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大师是一所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关键。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杰出教师引领迈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经验七:政府支持保障经费。 南方科技大学的快速崛起与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分不开,南方科技大学自身尤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结构合理为目标,关爱高学历教师,关注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生师比控制在5∶1 左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经验包括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国际化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发展高水平学科,完善专业结构。

经验八:扎根本土特色办学。 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特色,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双一流”大学需要依据办学规律、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社会需求来思考大学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大学的成长才有根基。中国大学不是要建成美国的哈佛和英国的牛津,而是要成就中国自己的好大学。地方高校崛起的普遍规律是建立地方高校规划的顶层设计,引导地方政府支持发展本土高校,培育优势学科、完善专业结构;开展国际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创新管理制度,做实大学文化。

五、结语

教育能够改变寒门子弟命运,教育使社会阶层更替,教育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创新科技,教育促经济发展。可以说,教育就是经济,而高等教育就是生态经济,高等教育是绿色经济,高等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新发展阶段,“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沿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国门大学层次和水平,创建区域国际“双一流”高等院校,不但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也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高质量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战略
战略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