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
——以徐州汉文化遗存为例

2021-01-15孟德会周艳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狮子山汉墓画像石

孟德会,周艳明

(1.江苏师范大学 共建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6;n2.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部,北京 1000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6-238这既昭示了文化自信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靠口耳相传、文以载道,也要靠历史文化遗存“无言的诉说”,历史文化遗存因其能够提供历史的场域、视觉的震撼、切身的感悟,更能引起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简而言之,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是两汉时期重要的诸侯国楚国和彭城国所在地,是当时主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之一,汉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其中以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最具特色,三者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梳理和阐释徐州汉代“三绝”蕴含的教育价值,对于探求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具有“窥斑探豹”的重要意义。

一、人间天书: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高峰。自人类诞生以来,对石头的刻、画就成为人类最初的艺术表达,汉画像石是中国古典美术艺术的源头活水,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画像石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从成型工艺来看,属于雕刻;依其整体形态而言,与绘画相似,故一般称为画像石。画像石出现并主要流行于汉代,用于建造石椁和墓室,或见于崖墓洞室内外雕刻,或存在于石祠堂、石阙等。汉代画像石上的图像为雕刻而成,但在雕刻前先用朱、墨、黄、白、绿等线条勾勒出图像的轮廓,故制作画像石的工匠也相应分为“石师”和“画师”两类。[2]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线刻类又可细分为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三小类,浮雕类又可细分为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三小类。[3]

徐州汉画像石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徐州是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徐州汉画像石常见于墓阙、祠堂及墓葬等,以墓葬中最为多见。徐州画像石墓出现时间较早,而且形制多样、结构复杂,包括竖穴石坑洞室墓、竖穴石坑墓、石椁墓、石室墓、砖石结构墓等,比较重要的画像石墓有徐州韩山一号西汉墓、沛县栖山一号西汉墓、徐州茅村熹平四年(175年)墓、邳州尤村元嘉元年(151年)缪宇墓、贾汪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等。在内容上,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博,画像题材有牛耕、纺织、车马出行、建筑、乐舞、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整体而言,徐州汉画像石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创造性,雕刻技法丰富多样,构图模式变化多端,表现形式形神兼备,装饰图案富有灵性。[4]徐州汉画像石雕刻雄浑有力,画风质朴,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徐州汉画像石中有许多乐舞图像,常见以手袖为主的长袖舞和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建鼓舞,舞蹈画面旁边往往刻有演奏管弦乐和打击乐的艺人组成乐队伴奏的场面,常见乐器有瑟、排箫、笙、横笛、竽等。这些乐舞图像结合徐州汉墓出土的乐舞俑及乐器,可以作为复原古代乐舞的重要材料,也是当今乐舞创作的重要源泉。汉画艺术也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可以作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承汉画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借鉴汉画艺术的元素,运用于美术创作实践。

汉画像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圣贤、忠臣、孝子等历史故事是画像石主要内容之一,表现这些历史故事的目的,就是以道德规范来教育时人。其中一些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徐州发现有较多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是汉画的主要题材之一,描绘的是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向年长于自己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请教的历史事件。“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礼记·曾子问》《孔子家语·观周》《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在汉画中,孔子问礼于老子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展现了孔子虚心求教、学无常师、尊师学圣的好学精神与道德风范,具有垂范后人的教育价值。徐州铜山汉王乡东汉祠堂画像石题记:“元和三年三月七日,三十示大人子、侯世子豪,行三年如礼,治塚石室,直钱万五千。”[5]“三年如礼”是指居丧的时间,“治塚石室,直钱万五千”是记建造祠堂的费用,通过三年居丧最长的丧期和花费大量金钱建造祠堂来表达、展示孝道。铜山大庙东汉画像石祠堂题记:“起石室立坟直钱万二千,《孝经》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家庙以鬼神飨之。”[6]这段题记取自《孝经·丧亲章》中的内容:“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7]这也是花费大量金钱营建墓葬、祠堂来安葬、祭祀亡故的先人。虽然古代花费大量金钱营建墓葬、祠堂来表达孝道的方式,由于时代的变化已不符合当下新时代的要求,但其中蕴含的孝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包括孝道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徐州汉画像石体现出高超的雕刻与绘画技艺,彰显了汉代的工匠精神;徐州汉画像石文化内涵丰富,为当代美术、艺术、音乐、舞蹈教育及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徐州汉画像石的精神意蕴,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具有重要价值。

二、地下博物馆:汉墓

古人“事死如事生”,深信死后将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始另一种生活,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往往倾尽全力构筑墓穴,并将生前所用物品用于陪葬,以期死后继续享用,这无意中却使墓穴成为古代社会的“地下博物馆”,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遗存。“地下博物馆”较为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等情况,是我们了解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认识来源。

徐州汉墓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徐州发现了大量汉墓,其中以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具区域文化特色。西汉刘姓楚国有两系9世12王,这些刘姓诸侯王死后均葬于徐州,目前,徐州发现的诸侯王(后)墓有8组(座),包括楚王山汉墓、狮子山与羊鬼山汉墓、驮篮山汉墓、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东洞山汉墓、南洞山汉墓、卧牛山汉墓,[8]除楚王山M1为竖穴式崖洞墓外,其余均为横穴式崖洞墓。这些诸侯王墓以山为陵,凿石为藏,规模宏大。崖洞墓模仿地面宫殿建筑修建,一般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等组成,结构功能复杂,一般有科学的排水系统,由于时代不同,在平面布局及具体形制方面又呈现出多样性。在山中开凿修建如此规模的崖洞墓,不仅营建工程浩大,施工时间长,建筑难度高,而且需要精心的设计与组织严密地施工,反映了汉代徐州地区先进的墓葬建筑技术及装饰工艺。徐州橫穴式岩洞墓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自成序列,是汉代具有地方特色的诸侯王葬制,并对周边地区的诸侯王墓产生了影响。东汉徐州主要为楚国、彭城国封地,历楚王1代、彭城王5代。目前,仅发现1组东汉诸侯王(后)墓,即土山汉墓,墓葬用砖石合砌而成,为东汉中晚期某代彭城王(后)墓。

徐州汉墓陪葬品展现出了精湛的器物制作工艺水平。徐州两汉墓葬出土了铜器、铁器、金器、玉器、漆器、陶器等丰富的文物,其中尤以诸侯王墓出土的文物最为精美、最具价值,反映了汉代徐州所达到的物质文明高度。徐州汉墓出土玉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器形多样,包括礼玉、葬玉、玉饰、日常用玉(器皿和用器)及玉艺术品等各个门类。特别是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大量珍贵玉器,代表了我国汉代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中,以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最具特色与代表性,[9]反映了西汉楚国具有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玉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殓服,在汉代文献中又称“玉匣”“玉柙”等。玉衣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玉衣根据穿缀玉衣片的丝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代表了不同的使用等级。徐州是出土玉衣较多的地区之一,保存较为完整或已复原的玉衣就有4套,即狮子山西汉墓金缕玉衣、火山西汉墓银缕玉衣、土山一号东汉墓银缕玉衣、拉犁山一号东汉墓铜缕玉衣各1套。狮子山金缕玉衣全长1.74、肩宽0.46米,共用各种形制的玉片4200多片,黄金1600余克。这些玉片小巧,玲珑剔透,通体抛光。狮子山楚王墓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共清理出矩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规则形的玉片近1800片。漆棺内部可能由较大的矩形玉片和较小的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玉片及玉璧镶嵌满,外部可能镶嵌有装饰玉璧等。[10]狮子山楚王墓镶玉漆棺是目前发现时间最早、规格最大、用材最多的镶玉漆棺。狮子山楚王墓玉衣与玉棺残片的科技分析表明,玉衣与玉棺质地为透闪石质软玉,玉料来源为新疆和田。[11]这表明在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之前,新疆和田玉已沿着“玉石之路”传入徐州。

徐州汉墓陪葬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印证。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金扣腰带、鸟喙状金饰、熊头金饰、羊头纹金饰片等金器,均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的风格。其中腰带有两副,腰带两端为带扣,每副带扣由纯金铸成的一对长方形带板及金(银)扣舌组成。带板大小及纹饰基本相同,正面浅浮雕纹饰,主体为一只熊与一只猛兽撕咬马的画面,周边为钩喙鸟首纹。金带扣铸制精良,造型华美,系结方式先进。从工艺技法和装饰特点来看,狮子山汉墓金带扣应为中原内地仿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金器的作品,但已开始尝试创新。[12]狮子山汉墓出土的这些金器反映了汉朝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一件兽形铜砚盒,通体鎏金,器身镶嵌红色的珊瑚和蓝色的宝石(绿松石、青金石),其中,青金石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阿富汗输入的。[13]

徐州汉墓体现了徐州汉代墓葬建筑高超的营建技术,墓葬出土文物反映了徐州汉代金属冶铸水平及器物制作工艺,表明当时徐州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徐州汉墓文化内涵丰富,是了解两汉时期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三、王墓守护者:汉兵马俑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古都西安的金字名片和骄傲。而在徐州,也有一处独具风格、令徐州人骄傲的汉兵马俑群。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徐州狮子山西麓发现了彩绘兵马俑坑。[14]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建立的遗址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成为展示徐州汉兵马俑风貌、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徐州汉兵马俑是大汉雄风的生动再现。徐州汉兵马俑坑位于狮子山楚王墓西侧,是西汉早期狮子山楚王墓的陪葬坑。俑坑计有6座,其中一、二、三号坑为东西向,南北向平行排列;四号坑在一、二、三号坑东端,南北向,与一、二、三号坑方向垂直;五、六号坑位于一号坑西北125米处,东西向一线排列。[15]其中一至四号坑为步兵俑和车兵俑坑,五、六号坑可能为骑兵俑坑。俑坑排列整齐有序,俑的面向基本朝西,各类俑的排列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构较为严谨,展现了汉并天下后的雄风与自信。已清理的一、二、四号坑出土兵马俑2200余件,均为陶质,有彩绘,但多数已脱落。陶俑种类繁多,造型、服饰多样,按军种可归为车兵俑、步兵俑、骑兵俑等,是研究汉代诸侯国军队构成、军阵、兵种、军服及古代军事史的重要资料。

徐州汉兵马俑是文化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徐州汉兵马俑为分模制作后组装而成,兵俑头、身、足分别模制后插合,陶马的耳、头、身、四肢系分模制作后组装。兵马俑在成坯入窑烧成后,还要进行彩绘。狮子山兵马俑生产工序严密,制作工艺先进,制作精良,不仅是陶制产品,更是雕塑作品,反映了西汉楚国雕塑匠师高超的艺术水平。兵马俑雕刻线条简练明快,生动传神,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秦始皇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不同,狮子山汉兵马俑重其神而忽其形,对创作对象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着重于写意,形神兼备。狮子山兵马俑是陶器制作、雕塑创作、彩绘工艺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汉代徐州高超的陶器烧制工艺、雕塑创作水平及陶器彩绘工艺,也是当下制陶工艺借鉴和雕塑创作的重要素材。

四、时代之思: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236-238两汉时期历时400余年,汉文明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光辉灿烂的篇章。我们的主体民族称为汉族,使用的文字称为汉字,所说的语言称为汉语,均与大汉王朝的强大国力与发达文化密切相关。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教育价值,应是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让人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遗存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徐州汉文化遗存是我国汉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6]4-12汉代孝文化、尊师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进行社会主义德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徐州汉文化遗存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

地域文化遗存是地方文化自信和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汉文化是徐州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两汉物质文化遗存,是徐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某些领域居于当时全国领先行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16]4-12“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16]4-12深入挖掘徐州汉文化遗存背后蕴含的优秀文化品质并加以宣传教育,可以提升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树立城市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文化交流是人类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徐州汉文化遗存展现的外来文化因素,反映了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后徐州的对外文化交流。徐州汉文化遗存在保留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同时,对外来优秀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许多外来文化元素逐渐融入汉文化中,推动了两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7]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还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18]两汉徐州取得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历史文化遗存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全面挖掘徐州汉文化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开创新时代文化遗产教育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狮子山汉墓画像石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狮子山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