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走罐疗法在血瘀证银屑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5邱馨锐刘艳婷赵连皓

陕西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银屑病血瘀皮损

东 淳,孙 丹,邱馨锐,刘艳婷,赵连皓

(1.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710003;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炎症性常见皮肤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血瘀”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1],临床中以血瘀证的银屑病患者占据比例较高,并且具有病情顽固、治疗棘手、临床效果满意度较差等特点,同时对患者精神状况造成较大影响[2]。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血瘀证银屑病中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历经我科老一辈医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发现游走罐治疗血瘀证银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课题研究组通过观察游走罐治疗前后血瘀证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VAS评分的变化及对甘油三酯水平调节作用,以皮肤病领域广泛应用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3-4]及中医证候评分为评价标准,探讨游走罐对血瘀证银屑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60例银屑病患者全部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病院门诊部,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1],其发病部位以躯干四肢等丰厚部位皮损为主;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白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5],辨证分型为血瘀证的银屑病患者。60例入选的银屑病患者按照治疗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67±12.63)岁,平均病程(74.67±49.99)个月;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 (39.37±13.25)岁,平均病程(79.07±46.77)个月。两组银屑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全部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所有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情况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排除标准:治疗前1个月内使用其他治疗银屑病的内用药及外用药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疾病、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12岁以内的儿童;不按规定受试者或自主联合使用对本次研究有影响的药物或治疗的受试者;因严重的不良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终止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游走罐根据患者皮损部位及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平衡管吸附于患者皮损处,以石蜡油为游走介质,将罐体吸附于皮肤表面,用手推动罐体在皮损处来回滑动,使皮肤产生潮红及瘀血现象,每日1次(注:若患者面积较大不耐受疼痛,则按照面积占比减少游走面积,第2日再以未游走区域为主)。

1.2.2 对照组:卡泊三醇软膏(批号:HC20150020)外用,每日1次,适量外用;以上患者均临床观察4周。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抽取肘静脉血5 ml,置真空管,离心取血清测定甘油三酯(TG)。测定仪器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采用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检验过程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正常值参考范围:TG≤1.7 mmol/L。

1.4 疗效评判 所有的评分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判与调查,临床疗效采用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TCM),瘙痒程度采用视觉评分法(VAS),皮肤生活质量评分采用问卷评分法(DIQL),TG水平采用酶法。

1.4.1 PASI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判定疗效:[(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积分值减少95%;临床好转: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积分值减少<30%。疗效积分选用PASI评分标准:皮损的面积(A)按照标准分为头面颈区(h)、躯干区(t)、上肢区(u)、下肢区(l);皮损的严重程度划分为浸润(T)、鳞屑(S)及红斑(R),采用PASI评分=0.1×(Rh+Th+Sh)Ah+0.2×(Ru+Tu+Su)+0.3×(Rt+Tt+St)+0.4×(Rl+Tl+Sl),分值为0~72分。

1.4.2 VAS评分采用视觉评分卡,评估患者24 h内最严重的自觉瘙痒症状,得出VAS评分(分值1~10分,0分无瘙痒,10分剧烈瘙痒)。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一次PASI评分及TG水平测定。

1.4.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日常活动、人际关系、症状和感觉、休闲、工作和学习等相关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共10个条目[6],按影响程度分为极严重(3分)、严重(2分)、轻微(1分)及无影响(0分),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分值0~30分。

1.4.4 中医证候评分:共6个条目,按有(1分)或无(0分)对患者皮损状况、血瘀证相关临床证候进行评分,分值0~6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疗效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χ2=9.971,P<0.05),结果提示游走罐法治疗血瘀证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外用卡泊三醇软膏的患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与对照组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5.242,P<0.05),结果提示游走罐法可以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mmol/L)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TCM、VAS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评估(DLQI)、中医证候评分(TCM)及采用视觉评分卡进行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估(DLQI),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对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28,P<0.05)。中医证候评分(TCM),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471,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8,P>0.05),提示游走罐治疗血瘀证银屑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对患者中医“血瘀证”症候相关临床表现具有改善作用,但是对患者皮损处瘙痒症状无明显改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TCM、VAS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皮损状况 采用便携式皮肤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状况,可以看到患者在接受游走罐治疗2周后皮损处鳞屑较治疗前变薄;治疗4周患者皮损局部可见淡褐色色素沉着,鳞屑减少;治疗8周红斑消退,几乎无鳞屑,皮损处可见淡褐色色素沉着。

2.5 脱落剔除情况 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失访脱落本研究,1例中途使用影响本研究的药物剔除本研究。

3 讨 论

银屑病具有复发性、终生性、顽固性等特点,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7]。近年研究发现银屑病属于代谢性疾病,与血脂水平有相关性[8]。美国一项针对银屑病患者代谢因素风险的研究报道认为[9],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相对增高,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存在一定关联,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概率几乎是非银屑病患者的两倍。银屑病在中医中属于“白疕”范畴,从“血”论治是治疗银屑病比较经典的理论体系之一,现代医家主要认为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主要经历“血热、血瘀、血燥”过程[10],而“血瘀”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点。

本研究发现游走罐治疗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包含:皮损颜色,皮损浸润程度,肌肤甲错、黑眼圈、面色黧黑或唇色暗红,健忘,脉涩或细缓。患者在经过游走罐治疗后,对包含日常活动、人际关系、症状感觉、休闲、工作和学习等相关皮肤生活质量重新评价,结果提示游走罐可能通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临床疗效。由于本次研究并未对单项生活质量进行关联性分析,拟从进一步方案中对生活质量单项指标与银屑病发病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银屑病与包含甘油三酯异常在内的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11],TG可能通过改变小分子蛋白分解或调节其他脂质因子水平达到氧化或炎症损伤机制,激发机体炎症防御系统出现生物改变,从而使银屑病发病风险增大[12]。本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通过治疗后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提示游走罐可能通过下调TG水平达到临床疗效,也有可能由于银屑病与TG水平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但本次研究时间较短,同时进行了临床中改善患者治疗后生活治疗的改善,因此有关游走罐对于银屑病TG的改善机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瘙痒是一种可以引起搔抓行为的复杂感觉,是银屑病患者常见的伴发症状,其发病机制并未明确[13]。本组研究患者在治疗前瘙痒严重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游走罐治疗对银屑病患者皮损瘙痒程度虽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治疗前银屑病患者瘙痒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有关。

游走罐技术属于拔罐疗法的一种技术延伸,其最早由砭法演变出的一种外治手段,在古代用兽角为拔罐器具,又称“角法”。课题组游走罐主要是用玻璃罐利用负压作用吸附在有油性介质做媒介的病变部位,用以外治肌表,内疏经脉,调理五脏,从而起到活血通络、祛瘀排毒、清热凉血等功效。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游走罐有降脂减肥的作用[14],其有可能是通过下调TG的作用机制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现代医学发现,罐法可增加基底细胞有丝分裂的能力,使机体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类激素样作用等机制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15],临床中游走罐疗法在操作时需警惕烫伤、刮伤、出血等风险。传统的游走罐技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副反应低、治疗频次间期长,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患者皮肤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银屑病血瘀皮损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寻常型银屑病治验1则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妊娠与银屑病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