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血清IL-1β、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的影响
2021-01-15吴仁庆
吴仁庆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麻醉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腹部手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手术创伤较大,技术难度较高,需长时间操作,因而易诱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会影响心排血量和诱发血压波动,另外受手术创伤等刺激,易引发疼痛,促使术中麻醉难度增加[1]。在临床中采用积极的麻醉措施,不仅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可降低患者的痛感,降低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预后水平。据相关研究提示[2],针刺复合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针刺可调节和保护生理功能,克服针刺在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未完全镇痛、内脏牵拉反应及肌肉紧张等局限性,预防单纯麻醉诱发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探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特异性蛋白100β(Specific protein 100β,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3~69岁,平均(54.12±6.83)岁;ASA Ⅱ级患者23例,ASA Ⅲ级患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2~69岁,平均(54.37±6.95)岁; ASAⅡ级患者24例,ASAⅢ级患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纳入标准:①腹部手术适应证且需进行手术治疗者;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Ⅱ-Ⅲ级;④凝血功能正常者;⑤精神正常者;⑥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麻醉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躺于手术床上后,监测其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眼压及心电图等,并监测BIS值,静脉注射0.1 mg/kg维库溴胺(国药准字H20084539)、4 μg/kg枸橼酸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13508)、1~2 mg/kg异丙酚(批准文号:H20030115)及0.05 mg/kg咪达唑仑(批准文号:20153019),将气管导管插入,行机械通气,维持术中潮气量为8~10 ml/kg,以10~12次/min为呼吸频率,35~40 mmHg为PETCO2。麻醉诱导成功后,建立静脉通路,并行桡动脉穿刺,同时对血压进行监测。麻醉维持:静脉注射4~8 mg/(kg·h)丙泊酚(批准文号:H20130535)及0.2~0.5 g/(kg·min)瑞芬太尼(批准文号:H20143315),术中需维持脑电双频指数为40~60,术中需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其血压、心率需维持在±20 %基础值内,若患者血压、心率超过20%基础值,需追加0.05~0.1 mg的芬太尼,维库溴胺需每30 min追加2 mg。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对患者双侧内关、百会、印堂进行消毒后,选择华佗牌针灸针采用快速进针法平刺或直刺,得气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5-2型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为100 Hz,将电针仪上的夹子夹在针柄上,强度以患者适应为度,峰电流设置为5 mA。针刺30 min后,行全身麻醉(参考对照组),术中需继续行电针,电刺激的强度随气管插管增强,顶部为7~7.5,通电刺激直至术毕。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苏醒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3 d患者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1、2、3 d的认知功能,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IL-1β、S100β蛋白及NSE水平。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3],评分为0(无痛)~10分(剧烈疼痛),得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明显。②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在术后1、2、3 d对所有患者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2RC)[4]对其进行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价,得分越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③IL-1β、S100β蛋白及NSE检测方法: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术后12 h和术后24 h对所有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样采集3~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存在-50 ℃冰箱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NSE、S100β蛋白、IL-1β的浓度。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 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1、2、3 d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障碍比较 研究组术后1、2、3 d的认知功能障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NSE、S100β蛋白、IL-1β水平比较 麻醉前5 min,两组NSE、S100蛋白及IL-1β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时,两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升高,研究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两组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障碍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SE、S100β蛋白、IL-1β水平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腹部手术已成微创化趋势,其主要特点为伤口小,恢复快等。但腹部手术对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要求。麻醉方式不当,药物选择不佳,不仅不能达到麻醉效果,而且易诱发创伤性疼痛等,且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患者康复[5-6]。腹部手术的创伤性疼痛产生应激反应,对机体内淋巴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弱术后患者对病原体免疫力,导致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影响疗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腹部手术的重要麻醉方式之一,但气管插管会致使肺部各级支气管直接与外部相连,会诱发感染[7]。电针是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通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的一 种方法,其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操作简单、安全及经济等特点[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苏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张园等[9]的研究一致,提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不会延长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且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杨强等[10]通过研究证实,针刺复合基础麻醉可有效降低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患者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1、2、3 d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患者疼痛程度。这可能是由于电针选择的穴位中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且是八脉交会穴位,沟通阴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之功效;百会是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为诸阳之会,具有调督脉、升阳益气、提神醒脑、镇静安神之功效;印堂属于经外奇穴之一,具有醒脑之功效;其中印堂与百会合用可能对脑神经产生作用,可达镇静安神通络之功效,同时可重新分配机体血氧,保护脑组织。已有相关研究证实,针刺百会、内关,能缓解外周炎性,可有效改善脑代谢,促使脑血流量增加,可有效恢复脑神经细胞机能。三穴合用具有醒脑安神、镇静止痛之功效。因此,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
认知功能障碍是术后并发症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特点为发病率高,其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会延长康复时间,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11-12]。因此,本研究对腹部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1、2、3 d的认知功能障碍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会降低腹部手术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金刚[13]通过研究提示,针药联合复合麻醉及电刺激可降低腹部手术患者认知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NSE和S100β蛋白是脑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性指标[14]。其中NSE可有效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该指标水平升高提示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损伤;S100β蛋白水平会随着大脑受损程度升高,其过量升高会导致大脑对缺血缺氧的易感性,导致神经元凋亡。IL-1β是炎性因子,而炎性因子可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改变神经介质的传递诱发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 h,两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升高,研究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两组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会降低腹部手术患者的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且可降低炎症反应,进而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综上,电针联合全身麻醉不会影响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持续时间,缩短其苏醒时间,降低疼痛程度及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可降低NSE、血清S100蛋白及IL-1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