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本科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021-01-15李丽华黄双丽郎玉玲刘淑梅张淑敏于春艳许微微杜晶晶宫叶琴侯健文
李丽华,黄双丽,郎玉玲,刘淑梅,张淑敏,于春艳,许微微,杜晶晶,宫叶琴,梁 宇,侯健文
(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质量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1],我国现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理论课学时数量多且内容重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成体系等问题。针对上述等问题,国家于2015年出台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2-4]教育计划标准,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鼓励开设整合性和创新性课程。我院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护理课程理念,构建基于特色专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专业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期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整群抽样法选取牡丹江医学院2014年级护生215名为对照组,其中男16名,女199名,年龄18~21(18.49±1.07)岁;2015年级护生189名为实验组,其中男9名,女180名,年龄18~20(18.31±1.06)岁,两组护生均为本科二批录取。其性别、年龄、生源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1)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三部分。通识教育课程9门;专业教育课程32门,其中专业基础课20门、专业课12门;拓展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拓展课2门、专业教育拓展课15门、素质教育拓展课(选修课,最少选修4学分),主干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2)教学方式:主要以大班理论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视频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和PBL教学等。理论课程1386学时,实践课程526学时。
1.2.2 实验组 在团队成员深入学习、理解《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5]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6]等国家政策、访谈社会需求、学生感受等基础上,以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重人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宗旨,提高学生护理岗位核心胜任力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在突出教学内容主题性、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及人本理念方面进行了重构。(1)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 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及质量控制出发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成员包括专业学科带头人、主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各门课程负责人及研究生。(2)构建特色化模块教学体系 团队成员在研讨、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最终形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医学基础课程模块、护理专业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4个模块。主要改变如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新增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含创业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将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调整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护理学;护理学专业课程模块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课程调整为健康评估,将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等课程整合为成人护理学,新增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及护理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训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调整为护理伦理学和护理心理学,新增人际沟通与礼仪、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新构建的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理论课程1138学时,见习课程652学时。(3)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特点,开展新的教学方式,如健康评估、成人护理学和精神科护理学等课程,开展阶段性小组演示教学及案例式教学;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开展PBL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学基地开展情境教学;护理技术、基础护理学和护理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示教、反示教,实现边理论边实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护理研究和老年护理学课程,制作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利用录播系统,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通过局域网、云录播,发送到学生个人PC终端,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
1.2.3 模块化教学体系运用控制 (1)课题组人员进对相关人员行了关于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方法的分层、分批次培训。(2)采用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对课程整合、新增、调整,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3)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教学准备,如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及教学过程、教学反馈进行质量控制。
1.3 结果评价方法(1)两组学生的必修课考核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包括随堂考、阶段考、作业、小组讨论评价、见习评价、情景模拟考核等。终结性考核按照学校统一命题要求进行机考或闭卷考试;选修课采取随堂测验、小论文、小组汇报、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2)实验组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在参考鲍祎敏[7]和王芳[8]的问卷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六学期末应用班级微信群向试验组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以百分率计算满意度。满意度问卷分为教学模式改革、模块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兴趣、课堂内容条理化等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为非常认可、比较认可、认可、不认可四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20.0统计软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课业成绩将六个学期护生的所有成绩按照权重折合成课业成绩,于第六学期末比较两组护生课业成绩,实验组学生课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课业成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课业成绩比较
2.2 实验组学生对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学生对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95.8%。满意度分别为:提高学习效率满意度99.4%,模块化课程设置满意度98.9%,突出专业特色满意度96.1%,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96.1%,教学模式改革满意度95.1%,提升学习兴趣满意度93.9%,课堂内容满意度91.8%,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对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的满意度 [n(%)]
3 讨论
3.1 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密切了课程之间联系,有效提升护生的课业成绩表1显示,实验组护生的课业成绩(86.1±1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80.9±14.1)分(P<0.05),说明开展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后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课业成绩,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适合于护生的课业学习,这与程红缨[9]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延续医学模式,以学科体系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知识的完整性,缺乏学科间的联系。而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教学模式,遵循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整体系统论原则,通过整合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使课程知识点高度融合,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凸显了护理专业特色,尤其是增设的人文课程模块,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取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因而提升了学生的课业成绩。
3.2 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满意度表2显示,学生对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这与钱春荣[10]的研究结果相似。原有的教学模块课程门类繁杂、重复内容多,各学科缺乏交融、知识独立,课时多,致使学生学习时间紧迫、压力大而产生疲倦,影响学习兴趣。而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护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录播系统护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从而更好的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使护生更早接触临床护理工作,促进了护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加强了护生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护理价值,提高综合能力。课程改革过程中,丰富了教学方式,更新了教学方法,在提高护生课业成绩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课程教学满意度。
4 小结
我院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针对护理专业特色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尝试,研究过程中恰逢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改革和研究增加了极大的动力。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期间开通了在线学习平台,创建了两门慕课,有3名学生在全国第二届护理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及集体三等奖,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50项。但目前特色模块化体系应用时间较短,其应用性还需继续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教学体系改革进程,为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