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认知功能水平的相关性
2021-01-15常晓月
常晓月,袁 彬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河南 新乡 453000)
脑白质疏松是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变,也是老年人群好发疾病。临床研究已证实,高血压是导致脑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随着脑白质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针对脑白质病变的早期预测和干预对延缓认知功能下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2]。鉴于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疾病所致相关器官病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无脑白质病变或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认知功能指标进行收集和比较,观察血压变化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延津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间,在延津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3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37±2.14)岁,男性59例,女性44例。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3]中的诊断标准;(2)年龄60~75岁;(3)病程>12个月,并接受规律治疗者;(4)于本院接受颅脑MRI检测及同期血压监测。排除标准:(1)合并有帕金森病、痴呆、癫痫等精神神经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者;(2)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者;(3)继发性高血压;(4)合并有恶性肿瘤、脏腑功能不全或衰竭者。
1.2 观察指标(1)脑白质疏松评估:由放射科两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对颅脑MRI下脑室旁病变及深部白质病变程度进行标准评估,0分为无脑白质疏松;1~2分为轻度脑白质疏松;3~4分为中度脑白质疏松;5~6分为重度脑白质疏松。(2)血压昼夜节律检查:采用全自动无创血压监测仪器收集昼夜血压变化,设定早6点至晚10点为白昼,每30 min测量一次;晚10点至早6点为夜间,每60 min测量一次,持续测量时间>24 h,测量期间可正常从事日常活动。将测量数据导入电脑读取24 h SBPV、24 h DBPV、夜间平均压(nighttime mean blood pressure,NMBP)、日间平均压(daytime mean blood pressure,DMBP),以NMBP较DMBP下降>10%或NMBP不降反升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3)认知功能评估:由同一专科医师采用MoCA进行评估,量表包括注意和集中、执行能力。记忆、语言、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8个维度共11项检查项目,总分0~30分,<26分即为认知功能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n,%)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比较103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84例,伴有昼夜节律异常者50例,认知功能异常者34例。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24 h SBPV、24 h DBPV水平、昼夜节律异常人数及认知功能异常人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脑白质疏松分级程度的增加,24 h SBPV、24 h DBPV水平、昼夜节律异常人数及认知功能异常人数也增加。见表1。
表1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脑白质疏松程度、血压变异性、MoCA评分的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分级与24 h SBPV、24 h DBPV、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MoCA评分与脑白质疏松分级、24 h SBPV、24 h DBPV呈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脑白质疏松程度、血压变异性及MoCA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脑白质疏松在影像学上被认为是无症状脑梗塞,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脑白质疏松是动脉粥样化和小血管玻璃样变的产物,而这些形态学改变与认知障碍的存在有关[4],有研究显示有近34%的痴呆患者伴有明显的小血管病变[5]。脑白质是连接皮质和皮质下功能区的重要纤维,而以记忆、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认知功能与脑室周围的内侧边缘环路、基底外侧边缘环路、防御环路密切相关,因此脑白质病变可能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6-7]。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无脑白质疏松的患者中,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仅占10.53%,但在84例存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有32例,占比38.10%,相关性研究还显示,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剧,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也显著增加,这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血压变异性改变的主要表现,以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或过度下降为临床特点,在高血压患者中尤为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血管压力过高或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引发器官缺血性损害[8]。脑室周围白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深穿支血管,其血管解剖位置和特点使该区域成为远端供血区。因此当出现由血压变异性改变导致的血流灌注不足或血管负荷过高时,则可能使该区域出现缺血缺氧,进而逐渐发展成为脑白质疏松[9-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103例高血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可达48.54%,提示昼夜节律异常在高血压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伴有脑白质疏松的患者有45例,占比53.57%,并且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剧,昼夜节律异常患者也有所增加,这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特点相似。
上述结果证实,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疏松分别与昼夜节律异常和认知功能异常存在相关性,其发生机制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所导致的脑白质区域性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认知功能异常相关皮质下器质性损害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本次研究中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24 h SBPV、24 h DBPV与MoC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4 h SBPV、24 h DBPV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即当24 h SBPV、24 h DBPV水平越高,MoCA评分则越低,表明血压昼夜变异性越大,认知功能水平则越低。因此笔者认为血压昼夜变异率可能是预测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通过定期监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可预测早期脑白质损害,并指导临床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疾病的进展,也可为提高高血压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