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反相机用标准变焦镜头

2021-01-15翻译刘骁编辑钟平成美编安宏宇

摄影之友(影像视觉) 2020年5期
关键词:锐度变焦镜头色散

翻译:刘骁 编辑:钟平成 美编:安宏宇

如果你认为无反相机的套装镜头不够好,那么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么?

tair Campbell

标准变焦镜头是摄影人群最喜欢的镜头品类之一,无论初学者还是职业摄影师,这类镜头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单反相机而言,这类镜头的选择已经非常丰富,从几百元的套装镜头再到f/2.8恒定光圈的顶级产品都可以从市面上找到。相比之下,无反系统的此类镜头没有单反世界那么丰富,不过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无反用户也有了多种选择。

在本次的横评中,我们将对比富士、奥林巴斯、松下这些APS-C或者M4/3系统的套装镜头以及同品牌高阶的标准变焦镜头。此外,我们也会选择索尼全画幅无反系统作为全画幅阵营的代表进行相同的比较。

在评测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套装镜头为了提升便携性采用了可收缩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整个相机系统更方便收纳运输,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好的特性。相反,更高阶的标准变焦镜头会变得更大更重,而最大光圈以及光学性能也都因此变得更优秀,不仅能够在更弱的光线下工作,更可以拍出细节更为丰富的照片,还可以实现浅景深效果,这类特性对于发烧友以及专业摄影师而言比便携性更重要。

竞品一览

富士 XC15-45mm f/3.5-5.6 OIS PZ

参考价格:约570元

人见人爱

这款镜头有黑色和银色两种版本,体积虽然不大,但并不像横评中的M4/3系统套装镜头那样轻盈。值得一提的是,可收缩结构大幅减少了收纳体积,装在富士机身上十分搭配。

和横评中奥林巴斯EZ镜头类似,这支富士镜头也具备电动变焦机构,当你打开或者关闭相机时,镜头可以自动展开和收缩。电动变焦的速度是可变的,它会根据你转动变焦环的力度而变化。这种特性在拍摄视频时十分讨巧,不过对于需要精确调整焦距的场景还是不够细腻。

性能表现

广角端的最近对焦距离很近,能够利用这点拍出一些有趣的照片。全电子的对焦环手感不错,驱动镜片的步进电机快速且安静。整体成像质量可圈可点。

锐度

在广角到中间焦距这个区间中,这支镜头的中央成像质量都很不错,不过其他焦段的下降也较严重。

色散

广角端 2.11 长焦端 1.39

广角端的色散轻微可见,相比之下长焦端表现更好。

畸变

广角端 -0.75 长焦端 -0.41

经过机内处理后,无论广角端还是长焦端都很难看到明显的畸变问题。

总结

如此小巧的APS-C标准变焦镜头的确难得。这支镜头成像不错,电动变焦利于拍摄视频,但对于照片拍摄来说还是不够直接。

富士 XF 16-55mm f/2.8 R LM WR

参考价格:约6200元

精致高效的高端镜头

镜头档次提升意味着价格提升,这支镜头的价格达到了前面15-45mm的10倍,对于任何升级用户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这支镜头没有光学防抖系统,不过它具备全天候特性,以及速度更快的“线性马达”对焦系统,此外还配备了控制环。相比一般的APS-C套装镜头(18-55mm),这支16-55mm的广角端等效焦距为24mm,不过在15-45mm面前这就不是优点了。

性能表现

光学结构中包括了3片非球面镜片以及3片ED镜片,镜片镀有双HTEBC和Nano-GI镀膜,配置非常豪华。无论画质表现还是抗炫光能力都是顶级的。长焦端f/2.8光圈要比15-45mm镜头的长焦端光圈大了2挡之多,更容易实现浅景深效果。

锐度

总体表现相当不错,只不过中间焦段全开光圈的画质还有提高空间。

色散

广角端 2.37 长焦端 1.09

相比前面介绍的富士15-45mm,这支镜头的色散问题更轻微一些。

畸变

广角端 -0.66 长焦端 0.31

照片中很难察觉到畸变带来的问题,暗角问题也十分轻微。

总结

虽然这支镜头的重量、体积和价格都不那么亲民,但它的做工和成像质量都很高级,完全称得上带红色标志的富士XF高端镜头。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饼干镜头

参考价格:约900元

有点厚的小饼干头

这支小镜头和富士15-45mm镜头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提供了黑色和银色两个版本,同样具备可收缩机构和电动变焦。不同的是,这支镜头要比富士镜头更轻更小。同样,变焦环的转动角度与变焦速度相关,在精细调整焦距时依然会遇到困难。镜头的材料虽然看起来基础,但做工完全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镜头的卡口依然使用金属材质而非这个级别常见的塑料材质。

性能表现

虽然定位基础,但光学结构组成却十分豪华,使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一片Super HR(高折射系数)镜片,以及奥林巴斯A Zero镀膜。镜头的光学素质一般,但对于如此小巧轻便的变焦镜头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锐度

在广角端到中间焦段这个区间中,镜头的边缘成像质量下滑得较为严重。

色散

广角端 1.41 长焦端 0.52

广角端的色散控制很到位,长焦端的表现还要更好。

畸变

广角端 -1.67 长焦端 -0.21

经过了机内校正后,广角端“残留”了轻便的畸变问题,长焦端几乎是无畸变的。

总结

这是一支小巧得甚至有点可爱的镜头,配合M4/3机身旅游时使用特别适合初学者。在收缩状态下,很难找到比这支镜头还小的标准变焦镜头了。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参考价格:约6800元

更广的视角,更大的光圈

相比前者,这支镜头的价格同样翻了数倍,此外重量也是前者的4倍之多。就像名称中写的,这是一支Pro(专业)级别的镜头,拥有更广的视角(等效24mm)以及更大的恒定f/2.8光圈。这支镜头长焦端的光圈要比14-42mm饼干镜头大2挡。

作为一支专业镜头,拥有极好的做工和全天候特性并不令人意外,此外这支镜头还拥有实体标记的对焦距离标尺以及一个可自定义功能的Lens-Function键。

性能表现

光学结构包含2片非球面镜片,一片双面非球面镜片,1片ED非球面镜片,2片ED以及2片HR镜片,镀膜同样是A Zero镀膜。在实际拍摄测试中这支镜头可以拍摄出非常锐利且反差充足的照片,不过实验室数据并不是很好看。

锐度

分辨率标板没法表现这支镜头的实际拍摄效果,事实上这支镜头对中远距离的景物有着好于实验室数据的成像水准。

色散

广角端 0.3 长焦端 0.53

色散控制非常到位,在机内校正后很难看到色边。

畸变

广角端 0.04 长焦端 0.2

机内校正几乎可以全部消除畸变问题,无论长焦端还是广角端都接近完美。

总结

实验室数据体现不出这支镜头的优势,实际拍摄效果远远超过数据的意义。虽然价格更高,但M4/3的专业用户一定会喜欢这支镜头的。

松下Lumix G Vario 12-32mm f/3.5-5.6 Asph Mega OIS

参考价格:约700元

轻到极致

和前面介绍的一些镜头相同,这支镜头也提供了黑色和银色两个版本。同样具备可收缩结构,不过这支镜头最大的亮点是轻,确切说只有70g。尽管如此,它依然配备了光学防抖机构,并可以抵消约3挡手震。与前面的镜头不同的是,这支镜头的变焦结构是机械方式的,因此开机后需要用户转动变焦环一定角度后才能解锁镜头,收回时也要再转回去。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的设计不太方便,不过在精准构图时它的优势反而更大。

性能表现

这支镜头没有对焦环,因此无法实现手动对焦功能,好在镜头的对焦系统够快够安静且十分可靠。成像质量尚可,考虑到镜头是如此的轻便小巧完全可以接受。比较遗憾的是长焦端要比横评中其他镜头更广一些。

锐度

虽然小巧,但成像质量并没有很多妥协,只有长焦端锐度下滑略严重。

色散

广角端 0.4 长焦端 0.73

经过机内校正后,色散问题几乎是无法察觉的。

畸变

广角端 -2.01 长焦端 -0.12

在广角端你可以发现轻微的桶状畸变,长焦端十分完美。

总结

小巧的镜身依然配备了光学防抖。这支镜头慷慨地提供了等效24mm的焦距,对于希望随身携带相机的用户而言绝对是很棒的选择。

松下Lumix G Leica DG 12-60mm f/2.8-4 Asph Power OIS

参考价格:约4000元

用非恒定光圈换取更大的焦段覆盖

和同门产品对比,这支镜头的价格也是前面饼干镜头的数倍,重量和体积上的增加也是十分显著的。尽管如此,这支镜头用起来依然非常舒适,它搭载了前面的镜头不具备的特性,如手动对焦环、AF/MF切换开关以及光学防抖的开关。虽然对焦环是电子式的,不过手感却相当不错,搭配机身上的各种辅助功能能够轻松实现精准的手动对焦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相比前者大和重了不少,不过68×86mm的体积以及320g的重量对于手持都是非常友好的,长时间使用也不会疲劳。

性能表现

光学结构中搭载了4片非球面镜片以及2片ED镜片,画质方面很有保证。此外能够抵消约3挡手震的光学防抖系统效果也很明显。

锐度

尽管焦段覆盖更广,光圈也更大,这支镜头的成像水准全面超过松下12-32mm镜头。

色散

广角端 1.12 长焦端 0.43

更广的焦段让色散控制变得困难,广角端会出现轻微的色散现象。

畸变

广角端 -1.79 长焦端 0.04

广角端可见到比较轻微的桶状畸变,长焦端的表现非常出色。

总结

等效焦距120mm的长焦端和光学防抖系统充分拓展了使用场景。尽管失去了恒定光圈设计,但其依然可以实现背景虚化效果。

索尼FE 28-70mm f/3.5-5.6 OSS

参考价格:约1000元

一切尚可

这支镜头是索尼A7系列无反的套装镜头,对于一支全画幅标准变焦镜头而言,已经做得非常轻便了,它的尺寸为73×83mm,重量也只有295g。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还搭载了可抵消3挡手震的光学防抖系统。镜头的整体做工很优秀,而且还具备一定的防尘防湿能力,不过金属的卡口部分并没有配备密封圈这类的设计。

性能表现

镜组中搭载一片非球面镜片和一片ED镜片,能够有效地提升成像质量,而7片的光圈结构也能更有效地保证圆形的焦外光斑。只不过从实验室数据来看,这支镜头的锐度表现不佳,在很多情况下不足以“喂饱”像素数并不低的索尼A7系列无反相机。

锐度

各个焦段的中心画质尚可,但是画面其他部分的画质就没有什么保证了,让人比较遗憾。

色散

广角端 0.48 长焦端 2.71

广角端控制得不错,长焦端反而要严重得多。

畸变

广角端 -2.35 长焦端 3.46

广角端和长焦端分别会出现可察觉的桶状畸变和枕状畸变。

总结

价格和体积都十分友好,对于购买入门级全画幅机型的用户来说非常合适,只不过不佳的光学素质让人比较失望,让人只能选择更高端的产品。

索尼FE 24-70mm f/2.8 G Master

参考价格:约12500元

更大更重更贵

从参数来看这支G Master镜头是索尼标准变焦镜头产品中的翘楚,市面价格几乎能买一筐28-70mm镜头了。虽然这是一支全画幅镜头,但它并没有比富士f/2.8镜头大太多,用起来还是很舒适的。万元镜头的做工上很难挑出毛病,全天候特性也是基本配置。镜身上能看到各种开关,包括AF/MF切换开关和对焦锁定按键。这支镜头没有光学防抖系统,不过索尼最近的机身都自带机身防抖功能,所以并不会构成问题。

性能表现

锐度以及反差表现都令人惊叹,多亏了镜组中包含的一片超级非球面镜片(extreme aspherical)、2片常规的非球面镜片、1片Super ED和1片ED镜片。纳米镀膜也让这支镜头抑制鬼影和炫光的能力很强。

锐度

全开光圈情况下这支镜头依然能够提供极其优秀的成像品质。

色散

广角端 1.6 长焦端 0.29

广角端的色散略严重,不过中间段和长焦端就没有问题了。

畸变

广角端 -1.83 长焦端 2.31

这支镜头的广角端只有较轻微的桶状畸变。

总结

虽然这支镜头价格不菲,但它的表现足以体现它的价值。毫无疑问,对于索尼无反相机的专业用户来说,这支镜头几乎是避不开的优质产品。

索尼G Master表现最佳

索尼FE 24-70mm f/2.8 G Master交出了超高分数的答卷。

毫无疑问,索尼在这些年推出的全画幅无反相机系列一直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出色的机身性能吸引了很多用户的喜爱。不过通常与这些机身搭配销售的28-70mm套装镜头并不能让用户充分发挥机身的成像性能,令人比较遗憾。相比之下,索尼推出的顶级标准变焦镜头FE 24-70mm f/2.8 G Master就不同了,锐度、反差和焦外成像水准都好得令人惊叹,做工和尺寸控制上也是顶级的,当然价格不菲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相比第三方厂家生产的同规格镜头,比如适马24-70mm f/2.8几乎贵了接近一倍)。

在本次横评中,富士和奥林巴斯的套装镜头都采用可收缩结构和电动变焦设计,保证镜头的小巧。这两个品牌的高端产品富士XF 16-55mm f/2.8和奥林巴斯12-40mm f/2.8都能提供极佳的手感、操作性以及成像品质。相比之下,松下的12-60mm f/2.8-4使用了不同设计思路,虽然牺牲了恒定光圈特性但得到了更大焦段覆盖,搭配光学系统让镜头的使用场景更为广泛。

本次横评更注重同品牌不同级别产品的对比。从中你可以发现,套装镜头的性价比十分优秀,而且在便携性上表现突出,只不过这类产品通常都有着一个或者多个“硬伤”导致整体产品力不强。而升级后的高端产品通常都具备非常强的整体水准,只不过价位也是前者的数倍甚至是十数倍,所以在升级前应该做足功课,看看自己对这类镜头的需要程度。

猜你喜欢

锐度变焦镜头色散
线性Boussinesq方程的色散量子化现象
佳能RF 70-200mmf/4 IS USM
主题宣传的力度、锐度、深度
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控多波束接收技术研究
NEO—2X光电吊舱
玄武散文:四弦一声如裂帛——评《死者所知》与《父子多年》
浅谈波分系统的光纤色散及补偿
适马公布11mm~22mm镜头专利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练习
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