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2021-01-14吴凤黄益军
吴凤 黄益军
摘要:目的:探究在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督脉隔姜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探讨组与参照组各40例,治疗参照组患者时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探讨组患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取督脉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经过治疗后,探讨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时,采取督脉隔姜灸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督脉;隔姜灸;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症状,即在近期前后或是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以及其他不适感等,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加以治疗以缓解其疼痛感与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痛经的方法较多,西医与中医均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便有中药方剂内服、循证、耳穴贴压以及针灸等多种治疗方式,且中医治疗具有疗效较为确切而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1]。为尽量提高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效果,我院就督脉隔姜灸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进行了简要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共选取80例,均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均为女性。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将80例患者分为探讨组40例、参照组40例。在探讨组患者中,年龄最大34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为(26.1±4.6)岁,病程最长37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病程(18.7±4.4)个月;在参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3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为(26.5±4.6)岁,病程最长39个月,最短8个月,平均病程(18.9±4.3)个月。比较探讨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使用吲哚美辛(安阳市华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5mg*1000片;国药准字H41020831)治疗患者,用药方法为患者月经来临前1d开始服用药物,每次1片,每日3次,直至月经结束。
对探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督脉隔姜灸治疗,选择患者背部督脉区域为隔姜灸部位,先垫上盐包后再放置姜片,姜片厚度约2~3mm,直径约2cm大小,之后将高约2.5cm、直径约2cm的艾炷放置在上面并将其点燃。使用的艾炷数量在4~8壮之间,具体数量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进行调整,当患者自觉灼热且无法耐受时则可适当移动姜片位置。患者在月经来临前5d开始接受治疗,每日1次,直至月经结束。
对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感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3.0软件检验,用t检验并以( )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后,探讨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1±0.3)分,参照组患者为(3.3±0.5)分,组间数据对比计算结果为t=13.016,P=0.000<0.05。
3 结论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属于“经行腹痛”范畴,且多数患者为寒凝血瘀证,此证多为患者阳气不足而内生虚寒,或是在经期受到寒邪侵袭所致。因而临床治疗需以温经、散寒以及止痛为主[2]。
督脉隔姜灸疗法选择督脉这一重要脉络为用灸部位,该脉络主一身之阳气,起于小腹而过会阴,并沿背部循行。因而督脉隔姜灸能够产生持续的温热效应,从而起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生姜性温而食盐入肾,因此再配合艾灸之辛温,可共行温经散寒、止痛活血之效[3]。同時,隔姜灸能够使患者放松身心,心情舒畅,容易被患者接受,因而临床应用接受度较高。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说明督脉隔姜灸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对于缓解患者痛经情况有着较好的效果,临床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值得在对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路平,杨瑜. 隔药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研究概况[J]. 新中医,2020,52(6):121-123.
[2] 杜美容,刘秀敏,于恬,等. 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 四川中医,2020,38(5):170-174.
[3] 钱怡娟,胡梅芳,吴慧. 中药督脉熏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2):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