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文化遗产

2021-01-14秦雄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艄公襄阳文化遗产

秦雄

文题速递

故宫、长城、秦俑,花鼓、皮影、秧歌,擀面、熏肉、粽子,老太爷的甲胄,奶奶的龙船调,沧桑的古城墙,香火旺盛的寺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沐浴着时代的风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被刻上了民族的烙印,它们推开历史的大门,微笑着走向未来。

请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津

1.确立主题,谨慎选材。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可谓多如牛毛。这就要求同学们精心择取,仔细考量——你能否通过手中的笔把这块石头打磨成玉石,是否有把握、有能力熟稔地写好它?譬如,如果你并未去过故宫,对故宫的历史文化也不熟悉,就不建议选此主题。如果你家里真的有类似“老太爷的甲胄”这样的老物什,你熟悉它,并能够细说它的沧桑历史和对于家族的意义,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写作素材。

2.选定体裁,注意层次。“我与文化遗产”这一话题可以写散文,讲述“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或渊源,同时将自己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融于其中。也可以写说明文,具体详实地介绍某一文化遗产,从历史、形态、发展历程、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说明。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注意写作层次,理清写作思路,使行文逻辑清晰明了。

3.语言生动,表达鲜活。“文化遗产”是生动鲜活的,所以同学们的表达也应是生动鲜活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酸甜苦辣,与之相关的人物背后的悲欢离合,它身上所寄寓的地域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以及它如何得到保护和发扬,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等,都需要用感情饱满的语言来表达。

对此类作文语言的要求,一是平实准确,把“文化遗产”介绍清楚;二是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写出该文化遗产的特色和自己对它的情感。这样可以使作文内容更清晰,更具感染力,也可以让读者对这一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

习作展示一

襄阳大头菜

◎董定涵

爸爸的朋友送来了两罐襄阳大头菜,妈妈用青椒爆炒,丝条状的酱紫色大头菜和翠绿的青椒完美相融,盛于白色碟中,味道咸香浓郁,一下子把排骨的油腻、苋菜的苦涩、煎豆腐的清淡全部消解掉了,让我食欲大振。也许这就是爸爸所说的大头菜可以四两拨千斤吧。

爸爸的朋友姓翟,是“老翟家大头菜”的第三代传人。“老翟家大头菜”不仅在襄阳很有名气,而且还畅销全国,并出口到了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为了解“老翟家大头菜”的制作工艺,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工厂。

工厂位于一片竹林中,几座青砖黑瓦的老厂房围在一起,每个厂房里都站满了绛红色的千斤缸,酱香味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进入其中,好似进入了古老而又神秘的“乐园”。

翟叔叔不到四十,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我跟在他身后,认真地听他讲解。只见他熟稔地从一个酱缸里拿出一团有些发黑的芥菜说:“别小看这东西,要制成品质上佳的大头菜,要经过‘三腌五卤六晒’,还需‘日晒夜露’三百多天。食材好,味才正,所以必须选用本地农家培育出的优良品种——狮子头芥菜。”翟叔叔还告诉我,农历十月底的狮子头芥菜品质最好,水分适中,肉质紧实,特别适合腌制。每年这个时候,襄阳各地大头菜厂的厂主们都会想方设法地购买狮子头芥菜,因为这是襄阳大头菜味道正宗的秘诀。

腌制大头菜离不开传统的腌制器具。翟叔叔指着一排一人多高的巨缸说,这些都是他不远千里从江苏宜兴购买的陶瓷釉子大缸。大缸上面有遮雨透气的竹斗篷,还有翻晒大头菜用的竹签子,都是他亲自砍来土竹,再找本地老篾匠编制而成的。大头菜腌制的整个工序均由手工完成,不像现在一些厂家用机器生产。

翟叔叔最后强调,要做上品襄阳大头菜,传统腌制工艺丢不得。襄阳大头菜的腌制技艺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他始终坚持“三腌五卤六晒”传统工艺,生产腌制周期长达一年多。人工翻晒成本高,但这样晒制出的大头菜不含任何添加剂,脆嫩爽口、自然健康,因此在众多襄阳大头菜品牌中,“老翟家大头菜”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襄阳大头菜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很重要,但也得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有工匠精神”,翟叔叔摸着我的头说。是啊,美味的背后是传承,更是一种工匠精神。

(湖北枣阳市熊集镇中学)

点评

作文围绕翟叔叔的讲解来叙述襄阳大头菜制作、传承、创新的文化故事,从而把襄阳大头菜浓郁的人文特色展现了出来。本文由“我”作为“向导”,向读者介绍襄阳大头菜的历史文化与传承过程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引领读者去“参观”、感受。这种“参观游历”式写法可以充分描述实地实物,使作文内容更加真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本文语言生动,叙述、描写、抒怀等表达方式交替使用,使作文的语言真挚生动,给人启发。

习作展示二

枣阳旱船

◎颖 子

“神舟十二号”飞天,让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乡——枣阳,又一次呈现在了全国人民面前。枣阳是著名的人文胜地,枣阳旱船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佳节,它便会活跃在大街小巷,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枣阳旱船在当地多被称作“玩旱船”或“玩船儿”,一个“玩”字,既道出这种活动是在旱地进行的特点,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一艺术活动的喜爱之情。这种模拟水中行舟的民间艺术大约明代从湖北或其他地方流入,随后与本地原有的民间小调融和,很快便有了枣阳本地的特色。枣阳旱船传达着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愿望,每逢佳节,旱船演员们便会自发组织旱船隊走街串巷进行表演。

枣阳旱船是由竹篾编扎成的龙头形状的船,船身装饰有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这样的设计,既使船轻巧美观,容易被群众喜爱,又坚固耐用,竹篾编扎成节,不易散架。

旱船队分表演队与锣鼓队两班人马。锣鼓队的主要任务是在“船”的行驶途中时敲打锣鼓。锣鼓响,表明一节戏完成;若是正值春节,主人家还会掏出准备好的鞭炮进行燃放,锣鼓鞭炮齐鸣,甚是热闹喜庆。表演队九人一组: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方带路;船内站立一人,着彩装,走小碎步,被称为“船娘”;两边各有三人执桨或执红绫,与艄公和唱;船尾安排一个手拿破扇的花脸小丑,他主要在每一小折剧结束、重新“起船”时,做一些夸张的动作或大声吆喝,甚至还跑到观众席与观众互动,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中,“艄公”作为队伍的核心,担负着领航和演唱的任务。通常艄公演唱的曲调都有固定的腔式,几个巷道走下来,观众都能跟着哼一哼了,但他演唱的内容却是千变万化的,这可最见艄公的本领了,他得“到了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现在因为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枣阳旱船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船变得更美、更时尚了,歌唱与演奏中也增添了时尚元素,枣阳旱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湖北枣阳市熊集镇中学)

点评

作文首段交代枣阳旱船的文化背景,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枣阳旱船的特点、历史沿革以及“船”这个载体的形态,又抓住枣阳旱船“轻巧美观”“坚固耐用”这两个方面来写,使读者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小作者以九人规模的旱船表演为例,介绍了它的人员配置以及每个人的任务,略写船娘、桨手、小丑,详写核心人物“艄公”,主次安排分明。结尾指出枣阳旱船的生机活力,把这一文化遗产很好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猜你喜欢

艄公襄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寻短见的少妇
Tough Nut to Crack
渡口的歌声
最后的老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