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红色家风的特有内涵、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1-01-14黎妮高盛楠
黎妮 高盛楠
〔摘要〕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主要体现在爱国爱党、勤勉好学、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搞特殊等方面,呈现出统一性、表率性、严格性、廉洁性等特征。在新时代积极弘扬延安时期红色家风,需要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加强制度保障,形成家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注重氛围营造,打造修身齐家红色场域。
〔关键词〕延安时期;红色家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6-0105-11
〔作者〕黎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主任科员,陕西延安716000
高盛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1731
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①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延安时期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家风,正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齐家”做起,开创、传承、弘扬红色家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高洁风范、深情大爱。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不是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的小事,而是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①家风是作风的臂膀,价值深厚,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家风醇正与敦厚,我们的党风和政风才能够严实与清廉。如果家风建设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党风与政风也势必遭受污染。为此,继承和弘扬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家风,对于加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红色家风的特有内涵
就红色家风的演进而论,它是以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代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就红色家风的内涵构成而言,它是一种独特的家庭文明,涵盖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等主要内容,展现着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廉洁自律、亲情友情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群体意识以及政治品格。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卓越的革命者和政治家,也是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养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党爱国、革命为先的信念观
延安时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勇往直前的革命战士,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处处体现出勇于牺牲小我,自觉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优秀品质。
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念,诬称中国共产党人是一群“共产共妻”“抛弃家庭”“不要父母妻子”的悖逆人伦之徒。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把传统的忠孝仁义信勇等好的方面发扬到空前的地步。因为革命事业,毛泽东的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等六人相继牺牲,可谓满门英烈。朱德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②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则将他们的生活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邓颖超在回忆她和周恩来的感情交往时说道:“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第83页。
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這使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①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这些党的领袖们对温暖的家庭生活无比向往,但为了民族、为了革命,他们毅然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他们不仅自己为国为民尽职尽责,而且把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生活都融入了整个革命斗争之中。
(二)勤勉好学、心系人民的奋斗观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历经战火的淬炼成熟起来的,他们深知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为了保卫革命果实,他们牢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坚持不断学习、不懈奋斗,大力弘扬勤勉之风。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要求家庭成员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1941年1月,毛泽东致信已经在苏联留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嘱咐兄弟二人“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②。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后不久,毛泽东即让他跟着劳动模范吴满有学种地,到“农业大学、劳动大学”学习。对另一个还在苏联的儿子毛岸青,则要求他“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③。1939年,刘少奇反复叮嘱即将远赴苏联留学的女儿刘爱琴:“你到苏联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到更多的本领,同时要把身体搞好,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④勤勉学习、努力奋斗,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共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他们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正是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中,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勤勉、奋斗之风得以发扬光大。
(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观
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自己要求甚严。他们不仅始终要求自己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战斗作风,同时还把这些优良作风转化为家风,严格要求家人子女养成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好习惯。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以身作则,在延安的生活十分清贫简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澤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第32页。
④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①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秉承了父母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身着八路军战士的衣服,脚蹬草鞋,平时睡觉就盖一条补得几乎失去原本样子的毛毯,也从不舍得丢弃。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更是身先土卒,不仅个人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与本色,而且还非常严格地要求子女们建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以及群众观点”②。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当时的延安物资十分匮乏,这固然是革命先辈们保持朴素生活的外在原因,但也要看到,作为党的领袖群体,他们拥有很大的支配人、财、物的权力,却从未借机改善个人生活,反而是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大生产运动后,通过不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革命先辈们始终保持着勤俭为荣的习惯,始终牢记“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这一箴言。
(四)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事业观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逐渐改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渐渐出现在国统区的报纸上,这给与之失去联系多年的家人们带来了希望。那时的革命先辈们在面对家乡亲人提出的要求时,展现出共产党人坚持公平正义、坚决不谋私利的崇高风尚。
1937年11月,与毛泽东关系亲密的表兄文运昌写信给毛泽东诉说家中困难,并提出希望到延安谋职,毛泽东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表兄这一请求:“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③朱德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也说道:“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④被毛泽东评价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⑤的徐特立,在长子离世后开导夫人说,要以国家民族的事业为重,以天下的儿女为儿女。种种事例不胜枚举,生动反映出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①[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2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66—67页。
②郭英楠:《红色记忆与传承:林伯渠的革命家风》,《党史博采》2019年第1期。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第83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7页。
(五)严管家人、不搞特殊的亲情观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袖们,在延安时期不仅自己始终如一,清正廉洁,不搞特殊,还严格教育、引导并要求家人同普通群众一样,不能搞特殊。1946年1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了延安,爷俩儿在一起总共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求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在后面的生活中,毛岸英“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搞什么特殊化,穿的是一件旧军大衣,住的和普通干部群众一样,吃也是在机关的大食堂”①。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也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普通共产党员,常常告诫和提醒自己的儿女们不许有特权思想。徐特立则将“不要搞特殊,要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②奉为个人的人生基本准则和教导子女的家训。
党的领袖们就是从衣食住行这些细节上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让不搞特殊化的思想扎根于下一代的内心深处,让他们自觉从一言一行做起,做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毛岸英1949年写给舅父杨开智的一封信中,可以清晰地感悟到一名共产党人的亲情观:“反动派常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人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③
二、延安时期红色家风的主要特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深入学习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齐家实践,弘扬红色家风,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培育优良作风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个人奋斗和爱国爱家的统一性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之道。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坚持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放在第一位,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将个人的小家融于国家、民族发
①丁晓平:《毛泽东的亲情世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②《徐特立家风: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网,https://www.ccdi.gov.cn/lswh/shijian/201706/t20170614_121635.html。
③北京市纪委市监察机关、北京市委宣传部:《初心·使命·家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1页。
展的大家之中,把个人成长、家风建设和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崇高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赋予了家风红色基因,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信仰,带着为革命奉献终身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培育革命接班人为己任。朱德曾教育后代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的接班人”,并指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关系青年人能否接好班的大问题”。①朱德经常强调孩子们应该多去农村锻炼,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胸怀、坚强的革命意志,才能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徐特立也曾如此教导青年一代:“青年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②广大革命青年正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悉心培育下不断成长,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才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经常回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在引导子女树立人生理想时的齐家实践,更能感受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更加感受到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国家、融入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二)坚持以身作则和身正为范的表率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论语·子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延安时期党的领袖们在教育子女时,非常注重言传身教,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毛泽东早年时曾走遍湖南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来在井冈山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八次较大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寻乌调查》等著作。他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真切体悟民生疾苦,养成了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1946年2月,毛泽东告诫回到延安不久的毛岸英:“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情况,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③随后,他把毛岸英送到陕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熟悉农村情况。周恩来在写给邓颖超的信中则希望养女孙维世“能从你我的修养中学到一些好处,而去掉我们那些从旧社会带来甚或滋长过的坏处”④。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了映照后人成长的一面镜子,他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朱德自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22页。
②徐特立、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年,第623页。
③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60页。
④《周恩来致邓颖超(一九四八年三月七日)》,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6369/87105/87210/5965419.html。
们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①的重担,通过践行知行合一,践行言传身教,为后辈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坚持爱而不娇和自立自强的严格性
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对待子女问题上,尽量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但却不是溺爱,而是爱而不娇,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接受更艰辛的磨练、更严酷的锻炼,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自立自强、拼搏奋进的品质。
毛泽东要求党员干部不能放松对子女的要求,不搞特殊化。他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②毛泽东十分宠爱小女儿李讷,给予她直接教诲也最多。1947年,当中央机关大部分都已撤离延安,天上敌机开始轰炸,不远处也传来了隆隆炮声时,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带着小女儿坚持到最后才撤离延安。徐特立在徐乾工作学习有所懈怠时,措辞严厉地写信批评道:“你的自信力强是对的,过强至于不接受批评,前途是暗淡的。……年轻人限制自己的进步,可惜。”③朱德刚把女儿朱敏送去苏联,就因苏德战争的爆发而与女儿失去了联系,虽满怀担心却拒绝了他人提出请求斯大林帮忙寻找女儿的建议,朱敏最后在集中营里度过了四年的悲惨生活。
延安时期党的领袖们对待子女时既关心关爱又严格约束,坚决不把子女养成革命娇子,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即使是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他们也继续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坚决不搞特殊化。毛泽东不愿意子女们凭借他的名声去谋取利益,经常告诫道:“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①尤其是在给子女留什么这个问题上,他们始终坚持原则,立场坚定,用谆谆教诲和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子女。
(四)坚持严于律己和拒腐防变的廉洁性
严于律己、克己慎行是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延安时期党的領袖们都拥有卓越的纪律定力,在工作、生活中始终做到慎独慎微,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始终保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保持着两袖清风、清廉如水的革命本色,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但同时也与他们坚持权为事业所用、权为人民所用的权力观分不开。毛泽东对待亲友故旧实行“念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
①《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0页。
②王若素:《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第326页。
④孙祥涛、孙先伟、刘翔宇:《毛泽东家风》,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225页。
以公济私的三原则”①,周恩来在家庭会议上定下“十条家规”②等做法,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领导人抵御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而把好了关口、守好了后院。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③,要“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④。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家风,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大力汲取延安时期党的领袖们齐家实践的宝贵经验,力争扣好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家庭成员的“扣子”,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奋斗精神,保持修身齐家的示范性、严格性、廉洁性,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合格党员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树立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的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时期红色家风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非常重视。他强调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⑤因而,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不言而喻,无数革命先辈们开创、汇聚、凝结而成的红色家风,对于每个小家庭来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继、弘扬与光大;而對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则是孕育、涵养和生成优良作风的重要源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要传承与弘扬延安时期党的领袖们的红色家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同价值追求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东汉·马融《忠经》)。一要引导党员干部铸就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加强对党忠诚教育,……要把学习宣传先进典
①王若素:《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②“十条家规”即: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参见《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421/c117092—26877893.html。
③《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8/c83855-20942878.html。
④《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65页。
型作为深化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模范机关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①革命先辈们在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其内核是爱党爱国、坚定信仰、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家国情怀。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重申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人把准方向目标,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二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家风作为家风精神的杰出典范,其中彰显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尤其是他们在给子女留什么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当今大众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三要牢固树立科学与正确的权力观。习近平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②延安时期的优秀共产党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严格恪守这一准则,克己奉公,公私分明,不搞特权,严格自律,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为示范。四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革命先辈们的红色齐家实践,着力引导全社会凝聚社会公德,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水平,通过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在家庭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性特征,塑造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加强制度保障,形成家风建设长效机制
民无法不立,国无法不治。培育良好家风,不仅需要依靠党员干部道德上的自觉,也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一要认真学习党规党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强调,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廉洁律己到廉洁齐家,从道德劝诫到行为底线,都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也将家风建设提升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新高度。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党中央出台的关于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二要自觉遵守党规党纪。各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4页。
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26页。
④《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6/1102/c1001-28829774.html。
级党员干部要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遵循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通过深化改革,從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解题,构建作风建设长效化保障机制。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共同营造明朗清正的党风、政风。三要拓宽教育途径。既要通过正面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也要通过反面警示,进行经常性的家风教育。近年来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永远在路上》等警示教育片,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家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四要加大监督问责力度。要把家风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常态化监督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领导干部申报个人有关事项等方式,适时掌握领导干部的家庭情况,为有效预防家庭腐败打下基础;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自媒体的作用,形成有效监督合力;要建立问责机制,坚决把家风问责的外在压力层层传导,全面转化为领导干部从严治家的内在动力。
(三)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①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人。作为领导干部,一要自觉加强修养。对为政者而言,个人修养水平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安邦治国的基础所在。领导干部只有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遵纪守法、艰苦朴素、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才能做家之表率、社会之表率。二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领导干部遇到的挑战多,面对的诱惑更多,要坚持廉以修身、廉以持家,管好亲属和子女,不搞特殊、不谋私利,教育、引导和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坚决防止和杜绝“枕边风”成为腐败的导火索,坚决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获利、牟利,防止被身边人拉下水。三要发挥示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在对个人品行道德的坚守中,在对家人亲属的约束中,以一以贯之的严格标准,以过硬的作风规范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彰显出强大的人格魅力。
(四)注重氛围营造,打造修身齐家红色场域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致力于探索一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奔向延安,也影响着其中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但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仍然具有极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44页。
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要继续深入挖掘红色家风资源。红色家风资源十分丰富,但因传播手段陈旧等原因,对年轻一代吸引力较低。为了不让这个“传家宝”搁置于书架,泯没于历史长河中,需要加大红色家风资源梳理力度,整理出其共性和个性特征,让红色家风更加具象,通过创新性转化,赋予这笔资源新的传播形态与新的传播手段,让其更贴近寻常百姓的实际生活。二要积极宣传延安时期党的领袖们的优良家风。加大对党的领袖们红色齐家实践的宣传力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中,于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家风文化送入普通百姓家,以家为单位,传承这笔财富;还要通过宣传宣讲、树立榜样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予以传播,让家风建设深入人心。三是创新发展红色家风文化。“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的红色家风建设就是在继承中实现了对传统家风的超越,构建起了继承与超越相统一的新型家风。”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家庭生态,在继承与创新中完成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超越和升华。
以作风过硬诠释人民立场,以人格力量赢得党心民心,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本色。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②针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深功夫、花大气力来认真彻底地解决。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齐家实践正是如今解决这些作风问题的一把钥匙,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在实践中形成新时代党的优良作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筑起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梁灏)
①魏继昆、崔保锋:《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人民论坛》2017年第5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