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党史的基本立场

2021-01-14刘艳王涛

邓小平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党史

刘艳 王涛

〔摘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为《历史决议》)是全党共同研究党史的政治成果,它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历史决议》具有不容动摇的政治权威性,学习党史必须以它为根本遵循,自觉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科学的立场。《历史决议》还为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要深刻把握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用联系的观点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学习党史。

〔关键词〕历史决议;党史;人民立场;党史学习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6-0083-13

〔作者〕刘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浙江杭州310000

王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浙江杭州31000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①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文简称《历史决议》),不仅起到了统一全党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6页。

政治作用,而且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于学习党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历史决议》是全党共同研究党史的政治成果

中共中央对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教训慎之又慎,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同时,为了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建设,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邓小平强调,对于“文化大革命”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①。然而,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需要党表现出大智、大仁、大勇。邓小平认识到,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因为“党内党外和国内国外都很关心,不但全党同志,而且各方面的朋友都在注意我们怎么说”②。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讨论通过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同年11月,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立。起草小组主要由胡乔木负责,“起草的有二十几位同志,下了苦功夫”③。一些老一辈革命家也与闻其事,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参与人员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历史决议》实际上是全党共同研究党史的政治成果。其中,邓小平是制定《历史决议》的灵魂人物,陈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提出的意见有力地支持了邓小平的主张,他们为确保起草工作顺利进行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确定起草《历史决议》的基本原则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在第一次与起草组成员谈话时就明确提出起草《历史决议》的三条原则:“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要写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要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④陈云完全赞成邓小平提出的三条原则,他在同起草组负责人谈话时强调:“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的时候,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5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10页。

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一锤子敲定,一点一点讲清楚。”陈云还解释说:“‘敲定’是上海话,敲是推敲的意思,定是确定的意思,就是说,反复推敲,反复斟酌,使它能够站得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①《历史决议》中的政治论断基本上就是围绕邓小平确定的三条原则细化和落实的。

(二)确定起草《历史决议》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逝世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在党内盛行。因此,在从“文化大革命”转向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关涉到党和国家的全局,“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②。由于对毛泽东的评价非常重要,邓小平和陈云都强调必须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这不仅是对毛泽东个人,尤其关系到我们党的整个历史,对毛泽东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的评价。因此,《历史决议》的语言和结论都要掌握分寸、慎重考虑、恰如其分,“一定要写得很准确,论断要合乎实际”③,对于错误意见“要硬着头皮顶住”④。在邓小平和陈云的指导下,《历史决议》既博采众议,又力排错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确定《历史决议》的基本轮廓

根本目的确立后,采取什么样的写作框架和写史方法进行充分论证,也考验着领导者的政治智慧。对于《历史决议》的写法,邓小平提出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多用论断性的语言,写得集中一些,“粗一点、概括一點,不要搞得太细”,“重要的问题要加以论证”。⑤当然,“粗一点”并不是和稀泥的意思,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长时段的考察认清总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此,邓小平提出:“整个设计,可不可以考虑,先有个前言,回顾一下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话不要太多。然后,建国以来十七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泽东思想一段,最后有个结语。”⑥他还对每一段历史时期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也就是说,邓小平最初设想的《历史决议》框架分成五部分,即:一、前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回顾);二、建国以来十七年;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四、毛泽东思想;五、结束语。但是,《历史决议》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执行,“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写得太沉闷”,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没有说清楚。⑦之所

①《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页。

③《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7页。

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决议》没有突破“建国以来”这一特定时段的限制,致使很多问题讲得不深不透。《历史决议》草稿在经过“四千人大讨论”①后,邓小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管怎么写,还是要把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把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当前及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写清楚”,“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②然而,如何写好对毛泽东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写史方法。“四千人大讨论”后,经过多次修改的《历史决议》开始向老同志征求意见。其中,陈云提出的意见最为重要。他认为,《历史决议》要达到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目的,使大家通过阅读决议很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写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澤东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此建议增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1981年3月,陈云同邓力群谈话时指出:“有了党的整个历史,解放前解放后的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末,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说毛泽东同志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说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了胜利,就更能说服人了。”③陈云的意见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致同意,邓小平更是深表赞同。④这个意见实际上使《历史决议》涵盖的历史时段从“建国以来”延长到“建党以来”,体现了历史的总体性,增强了《历史决议》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毛泽东的形象、地位树立起来了。

(四)确定《历史决议》的价值取向

党中央起草《历史决议》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全党团结,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成就、正视问题、分清是非、澄清混乱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讲正确的东西”⑤,从总体上呈现党的光辉历史。对于党在历史上的错误和党内斗争,邓小平和陈云的意见是客观看待,分清不同情况,掌握好分寸,“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⑥,“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错误就写错误;是大错误就写大错误,是小错误就写小错误”⑦。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的提法。这些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方法都被《历史决议》吸收,为全党所接受。对

①“四千人大讨论”是指《历史决议》起草小组写出初稿后,从1980年10月13日起,《历史决议》初稿交付给全国4000多名高级干部,主要是领导干部、理论界和军队代表等,进行了历时约1个月的大讨论。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③《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28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30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8页。

⑦《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于毛泽东的历史贡献,邓小平和陈云从不同角度讲了许多分量很重、内涵极其丰富的话,他们毫不吝惜地使用“创造性的见解”“无可比拟的功绩”“了不起的功绩”等话语来彰显毛泽东的崇高威望。老一辈革命家拥护毛泽东是真心诚意的,彭真、黄克诚等在党内重要会议上旗帜鲜明地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毛泽东的错误,邓小平和陈云都强调要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不能写过头,“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党中央作为一个集体,也要把责任承担起来,地方有些人有相当大的责任。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认识不清楚,“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①。

《历史决议》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对党的历史认识比较全面、成熟的基础上作出的,秉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历史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二、《历史决议》为树立正确的党史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党史进行研究宣传、学习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自身包含的客观内容对人是有意义的,但历史的意义是人总结和概括的,站在不同立场,历史具有的意义是不同的。②《历史决议》具有不容动摇的政治权威性,它所体现的对待历史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习党史必须以《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

(一)党的立场:要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角度看问题

党史是服务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清醒剂、营养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弘扬伟大成就、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坚定“四个自佶”具有重要意义。一部历史著作如果只记载动与乱,不记载安与定,结果“使人只知道史的‘外围’,而不懂历史的‘核心’”,那就使历史丧失了最基本的价值与功能。③党的历史“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④,邓小平在指导《历史决议》起草时,十分注意对党的历史的总体评价。《历史决议》在叙述党的历史时,不做空泛的冗长议论,而是大量使用论断性语言肯定成绩,充满了历史自信。在“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一节中,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用大量数据和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里,“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在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1—302页。

②张启华:《党史期刊要为党史工作的发展多作贡献》,《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3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6页。

“開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里,“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物质技术基础的建设、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的培养和积累。①学习党史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成绩是主要的”“光明是主要的”。我们要从辉煌成就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要通过对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让人们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辉煌成就的背后也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历史决议》并没有回避、淡化党的失误和错误,关键在于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史为鉴,真正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②《历史决议》最后一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是党和人民的亲密团结必定能够纠正这种错误,任何人都不能用党曾犯过错误作为削弱、摆脱甚至破坏党的领导的理由。削弱、撰脱和破坏党的领导,只会犯更大的错误,并且招致严重的灾难。”③

站在党的立场学习党史,就是要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角度看问题,通过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的反复比较,把史实搞清楚,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从而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在党的历史发展中也只是支流,而在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则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二)人民的立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无论什么性质的政党,政治立场都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有力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正如《历史决议》所指出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④党之所以能够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就是因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008—1009页。

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为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克服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严重困难,就是因为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信任和依靠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党之所以能够毅然决然结束“文化大革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因为这一转变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的尾巴主义策略时指出:“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进行伟大斗争的政党。我们要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坚定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因此,学习党史不能“眼睛只看着自己,就像照镜子,只看到自己,而是左顾右盼”②,因为党的历史既是党的领导者、干部和党员不懈斗争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不懈斗争的历史,党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

坚定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还要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终将以人民的选择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③从党的历史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政治觉悟、组织程度等因素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积极参与革命斗争,能否真心实意拥护党的领导,进而直接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1953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农业合作社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有现实需求,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决议》指出:“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④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我们离开那个时代愈远,就愈清楚地感到他们的伟大”⑤。

①《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

②《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⑤《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0頁。

站在人民的立场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宏大叙事中窥见历史的本质,把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活动当作历史前进最为根本的动力和最为深厚的背景,如果把人民从历史叙述中剔除或排挤出去,那么历史的庄严和良知就会被泯灭。同时,人民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党的领导,没有这个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没有这个党在人民中间所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成效的工作和由此而享有的崇高威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必然由于种种内外原因而四分五裂,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就只能被断送”①。

(三)科学的立场: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

尽管中共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但不容否认的是,其历史学属性是非常明显的。历史学是一门完全依赖史料的科学,还原史实和解读史实是研究历史的两个基本要求,“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才能弄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能写出有战斗力的历史论著”②。起草《历史决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起草组成员龚育之回忆,大概在1979年国庆以后,起草组就集中起来了,从看档案材料着手,从中央档案馆调了很多档案,大都是过去没有看过的。分头看材料,然后才讨论和起草提纲,到1980年3月③才写出一个提纲。④《历史决议》很好地处理了客观性史料和主观性叙述的关系,通过对繁复杂芜的史实、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撷取与鉴证,终于建构起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历史叙述和政治结论。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论述都是在详细地占有史料、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和研究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当然,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砌,也不是一系列叙事的大串联,而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记忆和解释。解释历史,实际上就是解释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和考量。

因此,以史实为依据解释历史要充分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对历史活动中的人和事做适度解释,多一分同情和理解。因为历史的生成原因、人物的活动关系、事件呈现出来的结果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尊重和认同前人的艰辛探索,进而获得历史的启迪和智慧。以《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学习党史,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严肃立场,自觉地把党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反对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坚持科学的、历史的、恰如其分的态度,反对任意夸大歪曲、挖苦嘲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②《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75页。

③实际是2月20日,笔者注。

④参见谢春涛:《关于建国以来历史决议的起草——龚育之访谈录》,《百年潮》2001年第6期;《龚育之访谈录》编辑组:《龚育之访谈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讽或抹黑攻击。

准确地掌握历史事实,秉持科学的立场解释历史,最终目的是要以史资政、以史育人,这就要求研究者和学习者不但要具备正确的史识,更要“辨心术以议史德”(章学诚《文史通义》),不如此则无法客观公正地月旦春秋、臧否人物。有人虽然长期从事党史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别过去,把一种强烈的情绪注入自己的著作中,丧失了追求真理的忠实心,这种没有史德的著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决议》做到了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坚持史德,例如,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关于周恩来的错误言论,《历史决议》给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在评价“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时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①很显然,这一客观公允的评价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站在科学的立场学习党史,就是要做到史识与史德的高度统一,对党的历史要充满“温情与敬意”,尽可能把自身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历史的透彻理解,真正把握历史的真谛。同时,还要善于辨析党史著述的真伪优劣、善恶美丑,借助史学家的主观体验和感情共鸣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历史,在弄清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历史事实背后所具有的意义,透过历史材料而把握其活的时代精神。

三、《历史决议》为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历史决议》的权威性应当尊重和维护,但是它对党史的研究和阐释并不是凝固化、教条化的“最后一言”,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时代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认识的根本动力,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需要引起的,历史是按现时的需要来思考和理解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历史认识总是在发展中,人们总是要不断从新时代的高度去对历史进行再认识,正是这种再认识使过去的历史获得了当代性。《历史决议》没有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分析完,党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要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我们既要坚持《历史决议》的政治论断和分析历史的科学方法,又要注意考察党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历史决议》若干论断的深化与发展。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一)深刻把握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①。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进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随着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自然要不断进步。2010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②这虽然是针对专业的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讲的,但同样适用于学习党史的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党史,“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③。习近平在多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中发表的重要讲话,④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五四运动到新时代的百余年历史,论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标志性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凸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重要决策的历史意义,阐明了理论继承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彰显了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革命精神、党性修养和人格风范。这些讲话无论是在话语风格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继承和发扬了《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即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中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运动规律,在总体性和长时段视域中准确描绘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第5页。

②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5頁。

④相关重要纪念活动包括: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陈云诞辰110周年;201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朱德诞辰13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刘华清、万里诞辰100周年;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2018年,海南创办经济特区3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刘少奇、周恩来诞辰12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2020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从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本质。

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就是要放宽历史视野,从历史长时段着眼,把握百年来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唯有如此,才能从党史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中汲取历史智慧,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用联系的观点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今天的政治与生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要增加党的历史活动的自觉性,更加清楚地把握党的事业发展方向,就必须研究我们所承继的、既定的历史条件,从历史中获得启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中央通过起草《历史决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而为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②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道路,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因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1949年以来的党史被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转折性的差别。如果只看到这些差别并且将其无限放大,就会造成历史的割裂和对立,“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③。

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两个历史时期不能互相否定,“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④《历史决议》就是用联系的观点论述了我们党走过的道路,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已经从两个历史时期前后联系的角度总结了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3页。

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3页。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2—114页。

经验教训。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实际上已经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囿于时代和认识的限制,党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这就是过去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有鉴于此,《历史决议》坚定地指出:“今后,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人侵(那时仍然必须进行为战争所需要和容许的经济建设),决不能再离开这个重点。”①正是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蓬勃生机。

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先前的历史是现实的可靠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原则。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学习党史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现实政治和历史叙述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通过学习历史提升民众对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对于推进现实改革和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把党在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内走过的路向世人解释清楚,于政、于学都意义重大。而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经济社会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种历史巨变引发了学界、政界的广泛讨论,人们都想对中国奇迹背后的奥秘一探究竟。曾有美国政客妄言,是美国“重建了中国”,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理性的人们都能看到,中国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②,关键在于如何解释中国奇迹,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诸如怎样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的作用、中国改革的决策模式、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等问题上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③这些解释大都侧重于历史经验和制度、机制的研究,从不同学科提供了解释中国奇迹的学术视角。但是,与一般的学术观点相比,更重要的是秉持什么样的立场来解释中国奇迹。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③萧冬连:《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多学科对话——以解释“中国奇迹”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5期。

按照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要解释好中国奇迹,关键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①。一切历史最终都是思想史,学习党史的最高境界就是透过历史现象窥见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将历史认识进行理论提炼,凝结为思想成果。《历史决议》注重用笼罩全局的思想和理念、用理论的力量关照和审视党的历史,它透彻、精辟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隼路维艰、曲折探索、拨乱反正、勇闯新路的故事。《历史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政治基础,其中坚持社会主义“是建国32年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认真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巨大的责任”。②这一高屋建瓴的总结充满了思想的力量,既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

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就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高度,在历史与理论的贯通中清醒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④。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集中力量辦成一系列大事、好事、难事,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就是因为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没有出现颠覆性错误。

总之,《历史决议》是学习党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党史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站在时代高度学习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对于党的历史要有充分的自信,这种自信建立在对党的历史进行客观全面、恰如其分的认识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责任编辑肖雪莲)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邓小平在修改叶剑英国庆30周年讲话稿时强调:“过去的三十年,是坚持、发扬四项基本原则同背离、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52页。

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党史篇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