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与中国扶贫模式
2021-01-14方行明仵程宽苏梦颖
方行明 仵程宽 苏梦颖
〔摘要〕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在其代表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关于扶贫问题的研究从多个方面探寻贫穷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们倡导以市场为主体、忽视政府作用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很难在实践中取得真正成功。这种扶贫模式只能对穷人提供一些物质帮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穷人的脱贫问题,还容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实践产生误导。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事业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实现了两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场与政府定位不明,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才是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陷阱
〔关键词〕《贫穷的本质》;贫穷;扶贫;政府主导;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6-0116-13
〔作者〕方行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74
件程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4
苏梦颖,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6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①。其中两位学者曾深入全球多个国家的贫困地区,通过对18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群展开调查,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问题。我们对他们所做的有益工作表示肯定。但是,班纳吉和迪弗洛的代表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下文简称为《贫穷的本质》或“书”“该书”“书中”)存在着扶贫理论和路径方面的局限,即提倡以市场为主导,忽视政府的作用。本文对该
①《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3位学者因“减轻全球贫困”的研究获奖》,《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14日。
书进行客观分析后认为,书中没有厘清政府与市场二者谁应该作为扶贫事业的主导,应该如何发挥各自作用这一关键问题,导致其所提出的扶贫模式在实践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按照他们提出的模式去实施,扶贫事业无法实现实质性的推进,甚至会被引向误区。因此,对于该书所倡导的扶贫模式进行客观分析,特别是结合中国的扶贫模式去总结其局限与不足,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贫穷的本质》的理论与路径局限
《贫穷的本质》一书存在着理论和路径的局限,即对于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定位较为模糊,对于由谁来主导扶贫事业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且带有偏向。此外,该书在学术方面创新不足,特别是缺乏具有说服力的中国减贫样本,导致其论述不够全面、客观,容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产生误导。
(一)理论和路径方面的局限
對扶贫责任的定位模糊,即扶贫责任究竟是归于市场还是政府,这是《贫穷的本质》一书理论与路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书中只是对一些贫困问题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罗列出一些政府低效和腐败的案例,比较倾向于对自上而下的政府扶贫模式的否定,认为政府行为往往只能导致贪腐的出现,会导致扶贫事业的低效,因而书中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市场机制来推动扶贫事业。
1.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扶贫问题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只能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市场机制条件下的资本是具有逐利性的,它会往利润率高的领域流动,什么赚钱资本就会投向什么。扶贫事业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是一种无钱可赚甚至还要倒贴钱的事业。从这个角度而言,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会从事扶贫事业。例如,美国普通的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由政府买单,对贫困群体开放,不仅全免学费、书本费,而且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以及免费校车接送等。而美国的私立学校多是为了满足富人的需求,其招生对象是以富家子弟,收费特别高,虽也招收少数穷困学生,但也仅限于成绩优异者,其开办是以盈利为目的,表现出资本“嫌贫爱富”的特征。因此,市场机制对促进经济发展有效,但不能直接解决扶贫问题。当然,经济发展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为政府提供更多财力用于扶贫。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税收入。而通过市场机制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就会直接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这会从一定程度上间接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但贫困问题本身并不能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虽然有一些热心于慈善、扶贫事业的企业家为扶贫事业而捐赠大额的资金,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并非市场机制对扶贫的影响。而且,仅凭慈善捐赠和简单的赠予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书中重点推介NGO扶贫模式,但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很难支撑NGO的运行,而国际NGO也很难通过使用募集到的资金承担起这些国家的扶贫重任。NGO的作用在于通过他们的工作和示范让世界了解各种不同国家和地区穷人的生活状况,让更多的人、企业或国际组织对穷人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因此,这种NGO模式推动的扶贫模式只会是一种点上的示范,其影响比较有限,并不能对解决穷国或穷人脱贫问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2.扶贫事业应由政府来主导
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特别对于非赢利或投资巨大且风险高的项目或事业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私营企业鲜有直接投资,只有政府主导投资和资源配置。①而扶贫属于社会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仅无利可图,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市场难以解决资源投入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政府来解决。当然,扶贫问题与市场还是有关系的。事实上市场已经作了分配,主要反映在企业税收中。只要企业照章纳税,它便履行了其作为纳税人应尽的责任义务。政府通过对企业等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加以合理分配,把相应的资金投入到扶贫事业中。当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比较富裕的个人致力于扶贫事业(如号召人们捐款),也可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如招收失业工人的企业可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或个人参与到扶贫事业中,都应该基于其自愿,而不是被迫参与。
既然明确了扶贫是政府职责,应该由政府来主导,那么是不是只要实行政府主导就一定能使扶贫工作富有成效?答案是不一定。由政府来主导扶贫事业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政府的扶贫工作是否有成效,还要取决于政府有关机构的团队能力、智慧、知识素质(包括是否德才兼备),其扶贫战略、计划、方案、办法是否科学合理,政府机构的执行力以及克服困难推进事业的勇气和意志,政府如何对扶贫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充分调配整合等要素。事实上,整个社会对富强、文明、和谐、友善等的认识程度深浅,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等,也是推动扶贫工作富有成效的重要条件。
3.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政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扶贫是政府职责,而书中又列举了大量由政府主导扶贫事业产生低效和腐败的案例,以模糊政府在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相悖的观点我们需要解释清楚。书中对政府行为的否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扶贫低效且容易产生贪腐行为,可能会侵占、挪用扶贫资金。笔者不怀疑书中所列举的事例之真实性,却要阐明这样一个逻辑:即再完善的制度、法律
①Paul A. 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4):387—389.
也杜绝不了腐败的存在。对于腐败根源的探究应避免绝对化,不能简单地认为一项事业由政府主导就会产生低效、腐败,从而导致该项事业的失败。比如,美国的义务教育是由政府主导,覆盖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一共13年,一律不收学杂费,书本也免费提供,学校还会低价提供早餐和午餐,每天接送上下学的校车免费。事实上,也鲜有被曝光的关于美国中小学义务教育方面的贪腐事件。因此,很难以这项事业是由谁承担作为一种标准,去判断这项事业是低效还是高效,是否会因此而滋生腐败,进而得出将会导致美国义务教育失败的结论。腐败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是另一层面的问题,本文不再赘述。
二是政府在大选中的一些短期化行为。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中,候选人在选举期间为了迎合多数选民群体的诉求以赢得选票,经常要作出一些带有短期化性质的承诺。而在其当选后,要么违背其承诺,要么兑现其承诺。违背承诺,则是“背信弃义”,其人品将会饱受诟病,但对国家的长远利益是有好处的;而一旦兑现其承诺,往往会伤害国家利益。书中也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为了赢得农民的支持,度政府在大选期间勾销农民未偿还的贷款。这种做法给农民带来了短期好处,赢得了农民的短暂欢欣和对政府的支持,但负面影响随之而来。一方面,这一做法不但无法实现信贷机制设计的本身目的,即借债还钱,再借债再还钱,培育农民自我生存发展和偿债的能力,反而是这种短期化行为使农民产生依赖心理,期待政府對自己下一次贷款的勾销。另一方面,鉴于农民违约,银行将其列入失信名单,农民无法再从银行贷款以发展生产,农业生产难以正常开展,农民利益因此遭受到重大损失。于是,一些急着用钱的农民只能借高利贷,这就增加了他们的融资成本和还债风险,所以印度农民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迫自杀的情况非常多。这是一种制度诱发的政府短期化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规避政府短期化行为的课题。
(二)成果、局限与问题——对《贫穷的本质》的深度探讨
班纳吉和迪弗洛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列举出了一些深度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在减贫中采取的努力、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经验。他们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有关穷人的疫苗接种、卫生状况、饮用水安全、蚊帐使用、医疗条件、健康情况、教育、新技术运用(化肥的使用)、穷人信贷(小额信贷)等诸多方面,以及NGO在这些方面所提供的帮助。这是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他们还提供了一些我们前所未知的信息,如一些不同于中国贫穷现象的特征,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与中国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据称,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工作对政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显著影响,他们的努力惠及500多万印度儿童。这才是他们的真正贡献。从学术角度而言,他们的成果存在以下不足:
1.学术创新度不高
从班纳吉和迪弗洛的主要研究成果来看,缺乏能够让多数国家的学者信服的创新点。其整个的研究,多是证实一些已经被验证的学术问题或结论。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小学教学方面的研究结论缺乏新意。在小学教育方面,他们的结论是:对照实验发现,提供更多教科书和免费校餐只产生了很小的影响,而针对弱势学生的帮助则显著改善了教育成果;实地实验还对教师激励和责任缺乏进行了调查,发现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方法之一,是与他们签订短期合同,表现良好再延长合同。
前一个结论含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教科书。中小学教育中教科书是必要的,没有教科书的教育是一种原始的教育。从该书的介绍来看,肯尼亚的一些小学使用当地语言进行教学,而学生获得的教科书是英语版的,对于那些英语不好的学生来说,英语版的教科书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其次是免费校餐。免费校餐有益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没有直接影响。再次是弱势学生。针对弱势学生的帮助,如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当然有利于弱势学生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结论虽然正确,但无新意。从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来看,中小学教育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系统学科加以支撑,上述问题都可在其中找到答案。
后一个结论是有关如何通过签订合同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早就进行过探索,相关经验都已成熟并付诸推广。比如,2009年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号召中小学教师参与绩效工资计划,即先与教师签订短期合同,对于通过了绩效考核的教师,采取延长教师的工作合同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①
二是对于生产率与新技术的分析不到位。班纳吉和迪弗洛认为,人们早就意识到穷国和富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差距巨大。而在一个贫穷国家,一些个人或公司使用最新的技术,而另一些则是以过时的生产方式生产类似产品或服务,这样会导致这个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生产率出现很大差异。因此,穷国平均劳动生产率低,主要是因为一些个人和公司的落后。班纳吉和迪弗洛从信贷不足、政策设计不当,或是人们很难作出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等方面来对穷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加以解释。然而,关于一个国家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内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我国早就进行过相关研究,且已有深刻的认识和丰硕的成果,如东西部差距、西部各省之间差距和各省的内部差距。中国在历史上存在着“三大差别”②,对这些问题有着长期的探索。而班纳吉和迪弗洛所认识到的差距原因也在中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既非全部,也不是本质。这些问题在区域经济学领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他们肯定了新技术对扶贫的贡献,结论正确,但却论述得不够深入。比如书中
①李先军:《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5期。
②“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的实验案例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化肥比不使用化肥的农民收益更高。仅就化肥效果来看,化肥的效力及其负面效应已经有了成熟的研究结论,重新实验且得出一个众所皆知的结论,似乎不具有太大的学术价值。有关新技术的使用对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东西方经济学者已经进行过充分论述。一些西方学者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Solow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①而东方学者的研究则更加丰富。马克思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②瓦西里·里昂惕夫、马阳、陈宗胜、汤二子、苏志庆、唐未兵、唐永等也有丰富的研究。③
三是对贫困原因的分析不够系统、规范和深入。迪弗洛在宣布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发布会上通过电话表示,他们三人的工作重点是理解贫穷的深层的、相互关联的根源。但是,他们在探寻贫穷的根源、分析贫穷的原因时,却存在着不够系统和规范,缺乏深度的问题。
书的风格和文体很像专题新闻报道,通俗且具可读性,用若干故事来反映有关贫穷的原因以及穷人的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故事的特点是能够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较为大众化。在学术研究里,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引线来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规范研究,而如果只是讲故事则会缺乏学术价值。按照规范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组织团队进行调查。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则没有采用规范调查以收集必要的样本。没有足够的样本则意味着不能进行规范的学术分析,也不能用模型进行实证。他们虽然用类似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案例,但没有把调查的结果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会降低其成果的学术性。按照迪弗洛的说法,贫穷的原因多种多样,他们是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解决且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检验并归纳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
①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1);Galor,O.,Tsiddo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Mobility,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7;Antoci,A.,Sabatini,F.,&·Sodini,M.,Economic 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Capital:The Inverted U—hypothesis,Metroeconomica,64(3),401—431.
②参见《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119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50页。
③参见瓦西里·里昂惕夫、张志超、伍晓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国际经济评论》1984年第12期;马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年第2期;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汤二子、刘凤朝、张娜:《生产技术进步、企业利润分配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6期;苏志庆、陈银娥:《知识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14年第7期;唐永、范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效应——基于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3期。
的结论。
关于贫穷原因的主流研究,有资源与环境要素论,主要代表有马尔萨斯的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①有精神和文化贫困论,主要代表有Alex Inkeles、Oscar Lewis、Cohen P.,②国内学者如倪红、安徽省社科院课题组、吴理财、谢仁寿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③前文述及的教育缺乏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贫穷的原因和穷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同质性。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穷人的思想意识多表现在以下方面:不重视(子女)教育,缺乏脱贫的愿望,没有高的追求,依赖性强,存在“等靠要”的问题;有不良消费习惯,有钱后就开始肆意挥霍。目前这些层面的研究很难取得明显突破。因此,我们可否换一种研究的思路,比如:这些致贫的因素能否解决?穷人的这种落后意识能否改变?如何改变?
四是现象分析多,本质分析少,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缺乏经济学专业性解读和分析。书中指出:“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④这段话列举的事情,其核心不应用“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来解读,而应该使用经济学的概念,即专业化或专业分工来解读。一旦用上专业性思维,就能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果没有专业化,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来做,那么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甚至很难完成我们自身的工作。
从书中反映的这些信息,我们明白当地贫穷的原因,即专业化水平非常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干,因而非常低效。专业化与社会化是紧密相连的,并与生产力水平相辅相成,专业化水平低就意味着当地生产力水平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人们劳动的产出、创造的财富也就十分有限,因而贫穷问题随之而来。按照书中的说法,让穷人身体好一些,多吃一些,减少这些方面的担忧,就可以多
①参见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Leibenstein,Harvey.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NYJ. Wiley,1957。
②Inkeles A. The Modernization of M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Harvard University,1996;Oscar Lewis. 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 New York:Basic Books,1996;Cohen P.,‘Culture of Poverty’ Makes a Comeback. New York Times,2010.
③参见倪虹:《中国贫困文化初探》,《社会》1999年第5期;安徽省社科院课题组:《文化扶贫: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12期;吴理财:《论贫困文化》(上),《社会》2001年第8期;谢仁寿:《论人本式扶贫模式》,《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④[印]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丝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62页。
专注于劳动,多赚钱。客观来说,这些措施对穷人是有帮助,但解决不了他们脱贫的问题。在落后的生产力、产业和技术条件下,付出的劳动再多,对穷人增收的作用有限。书中虽然提及技术(化肥)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对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
五是采用的实验方法没有得出有较大学术价值的结论。他们采用了实验方法,即“对照组”的模式,这也是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这种实验方法广泛用于农业,即“实验田”,是一种把新的种植技术运用在实验田里进行实验,将未采取这种种植技术的田地作为对照组,以比较两种技术效果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当然可以用在经济学领域。然而,仅从学术研究的创新角度而言,他们的实验多是把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再通过实验证明一次。或者说他们的一些主要结论虽然正确,但并非其首创,而是已经被证实并运用于实践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此外,小额信贷问题是该书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他们通过各种故事来反映信贷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违约及如何应对,但并未得出新的结论和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关于疫苗接种、医疗卫生、蚊帐、饮用水等,他们也多是反映了一些现状。
2.遗憾与局限——问题的实质
书中提及了一些中国的数据、案例,但不多,还讲述了两位中国人是如何从无到有创业成功的故事,可以作为励志故事催人奋发。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差异,这些案例很难向贫穷国家大面积推广,对带动他国穷人脱贫作用比较有限。既然班纳吉和迪弗洛专门到中国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却没有把中国扶贫中最成功的要素、最成功的经验挖掘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推广。没有抓住中国扶贫事业的实质,是他们的遗憾、局限。在这种局限下研究出来的结论、模式难免具有片面性,对世界其他贫穷国家的扶贫事业缺少指导意义,甚至还容易产生误导。笔者同意复旦大学周文教授的观点,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中没有中国减贫样本,存在重大样本缺陷,缺乏说服力,因而学术价值有限。①以他们的扶贫模式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发展中国家很难从根本上脱贫。
二、中国扶贫模式的成功经验及要素分析
中国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扶贫工作开始于改革開放后。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序推进,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布,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②。之所以我们能够解决贫困这一困扰世界多数国家的难题,就
①周文:《“减贫”经济学诺奖不该少了中国样本》,《环球时报》2019年10月16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在于我们妥善处理好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扶贫事业上,政府与市场进行了较好的协调。在扶贫事业上,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主导,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这一路径恰恰与书中倡导的路径相反。
(一)中国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反贫困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正在开展脱贫攻坚的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具体来说,中国政府在扶贫中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1.高度重视贫困问题
在西方政治体制下,政客要获得选民的多数支持才能当选,其竞选纲领和口号需要满足大多数选民的愿望,因此不会把少数穷人、深度贫穷群体关心的问题纳入其竞选活动的话题。相比之下,中国政府把扶贫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决心之大,世所罕见。中国今天的发展远非昔日可比,但中国政府却始终没有忘记贫困群体,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甚至把扶贫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全国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政府对于扶贫的重视是全方位的,不仅重视面上扶贫,也重视点上扶贫;不仅重视经济脱贫,也重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饮水安全等的综合脱贫;不仅有救济式扶贫,也有开发式扶贫;不仅有重视挖掘自身潜力的产业发展扶贫,也有重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扶贫。通过形式多样的扶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使我国终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我国政府尤其重视教育扶贫问题。国内学者已经进行较深的研究。①针对教育扶贫、智力扶贫问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早已经形成共识:“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②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③2016年末,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国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成为“十三五”时期教育脱贫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教育扶贫方面,中国有许多积极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走在
①参见张锦华:《基于SST指数的中国农村教育贫困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32页。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了世界前列。
2.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解决贫困问题的首位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使中国人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这已经被我国长期的丰富实践所证实。回顾历史,贫困的持续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落后,产出能力无法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需要。所以解决贫困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水稻亩产仅300~400斤时的生产力水平很难解决中国十多亿人的粮食问题,而现在杂交水稻技术可使水稻亩产达到2000多斤,从而彻底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研究脱贫的正确思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扶贫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贫困瞄准和扶贫,到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实施开发式扶贫,到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推进的开发式扶贫,再到区域瞄准和到村到户瞄准相结合实施的精准扶贫,最后到国家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脱贫主战场,在这一系列的、具有连续性的扶贫战略中,我国制定并推动实施了许多关于推进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在改革开放与扶贫实践中重视运用实验方法
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扶贫实践一直重视实验的方法。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的探索,本身就是一場生机勃勃的人类历史性社会实验。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在脱贫攻坚的各个时期,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采用了很多实验方法,包括“对照组”实验,如深圳特区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伟大实验②,催生了深圳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示范;在农村扶贫中有各种“示范区”的实验,即某种生产、管理和运营模式在一个特定区域进行实验,对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并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实践中的这些实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开展扶贫工作
一是发挥政府干部的知识优势。政府干部较之农民而言,有更高的文化、经验和广阔的视野,可以在经济发展方面帮助农民出谋划策,在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农家乐”。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②《深圳特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伟大实验》,央视网,http://m.news.cctv.com/2020/08/26/ARTIgLXxSuzZoOGGqweMx3gO200826.shtml。
③迪弗洛也提到了他们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解决贫困问题,而中国的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同样做得非常出色。
1986年成都市郫县①农科村创立农家乐时,基层干部给农民出了个点子,叫他们支起锅灶,请个厨师,做一些农家菜,把农家乐装修得更加“原生态”一些,让城里人周末来体验农家生活。最初农民对此将信将疑,劲头并不大,谁知开办之后就发现农家乐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几乎是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创造了大量的农村就业机会,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难以计数的农民脱贫致富。到后来各地创新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模式,为推动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甚至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比较热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也是农家乐模式的延伸。
二是政府发挥了高效的信息平台和中介的作用。中国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农村,农民很难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从生产到销售农产品都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针对这种问题,我国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接派驻大学生村官及第一书记、工作队等帮助农村发展,地方政府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到农村为村镇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上的问题。一方面,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引荐,农民自己很难有这方面的意识,而且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不知如何与外部专家取得联系;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的专家即使有到农村帮助进行规划,对技术和销售进行指导的想法,他们也很难直接对接到基层的服务对象。所以,缺少地方政府的穿针引线,会导致双方的交易成本都非常高。有了地方政府的引荐,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农民很快就能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是政府能够及时总结和推广扶贫先进经验。例如,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②精选了12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如扶贫小额信贷、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扶贫车间”“金鸡帮扶”、光伏扶贫、构树扶贫、三有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重庆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十八洞村的变化、下党村的“扶贫定制茶园”。③其他一些扶贫案例经验也通过政府渠道迅速推广开来。这些扶贫案例和经验的推广为促进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作用。我国人多地少,不少地方人均耕地面积还不足一亩,仅靠土地收益很难脱贫。地方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农民可以就近在工厂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收入甚至超过种田一年的收入,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扶贫效应。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持久的劳动力需求,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城市为农民提供了撰脱贫困、改变人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①郫县于2016年底更名为郫都区。
②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此前已经摘下。
③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中国扶贫》2018年第12期。
(二)中国政府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执行力
某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民生和经济发展,究其原因,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又有政府自身的因素。例如,泰国街面上线缆密布,看上去既不美观,而且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却不能像中国一样搞地下电缆。其主要原因是泰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若要解决线缆问题,则必须就线缆重新埋设所涉及到的占用土地的补偿问题进行一家一户谈判。在此过程中,有些住户要价可能非常高,这就会导致谈判停滞甚至失败。我们并非是想将这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全部归结于土地所有制。事实上,政府不作为、遇难而退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印度,在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很落后,也存在相似的问题,特别是高铁建设时就遇到征地困难,虽然印度政府也意识到高铁建设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其没有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也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不但延误了高铁建设工期,而且可能导致工程项目搁浅。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印度相比,经济总量几乎没有太大悬殊,甚至我国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印度。但是到了1998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03万亿美元①,而印度GDP为4213.51亿美元②。我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一倍还要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不亚于那些土地私有制国家,政府在与关乎其切身利益的群众的博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同质的。比如旧城改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也是反映贫困问题的一个指标。旧城改造必然就会涉及对居民的补偿问题,双方能否就补偿问题达成一致将直接关系到旧城改造能否顺利推动。对于居民而言,旧城改造是一次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他们会联合起来与政府讨价还价、展开博弈。政府也不能允诺过高的补偿标准,过高的补偿标准会超出政府和社会的财力,抬高整个社会成本,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但如果政府遇难而退、不作为,旧城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就无法完成,也会制约城市的经济發展。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没有退缩,而是对群众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户一户地做工作,展开多轮艰苦卓绝的谈判。虽然在整个旧城改造的推进过程中也发生过许多矛盾和冲突,既有拆迁户的利益受到侵害,也有“钉子户”出现影响到整个事业的推进,但是,政府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一如既往,从不言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超强的执行力,终于见到了成效,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稳步推进并逐渐加快。不同的行为模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成功推进旧城改造造就“多赢”的结果: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为经济发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E4%B8%AD%E5%9B%BD。
②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E5%8D%B0%E5%BA%A6。
展蓄积了动力,通过经济发展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财税收入,从而出现良性循环和皆大欢喜的局面;如果维持现状,或者半途而废,则城市面貌破旧,居民居住条件依然恶劣,群众不满意,怨声载道,政府形象不佳,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三、总结
总的来看,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和迪弗洛在扶贫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理论和路径上的缺陷,难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实践。他们所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出新的结论,也没有提炼和归纳出能够指导世界扶贫事业的新的理论。多年来美欧主流经济学研究总是在技术方法上转悠,要么是新的数学模型,要么是新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要么得不出新结论,要么是伪结论,如行为经济学的那种实验室的行为实验方法。这反映出当前美欧主流经济学面临的困境。中国学者应该跳出模仿模式,以独立、思辨的精神,在学术研究及扶贫问题的研究上立足于更高的起点。
中国经济发展与扶贫事业的成功再次证明,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脱贫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两种力量的有机组合:一是市场力量,一是政府力量,二者结合好了会产生倍加效应、“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和脱贫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便利,促进了产业集聚,最终推动经济整体发展。反观有些发展中国家,包括道路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加以改善,则长期效率低下,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墨守成规、千年不变的不作为的行为模式,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乱作为、瞎折腾的行为方式,则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与政府定位不明,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才是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陷阱
(责任编辑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