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带徒”架起“传承桥”

2021-01-14

工会博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徒弟师傅

师带徒,也称“师徒制”,是手工艺人传授徒弟的一种古老方式。“师徒制”的出现,顺应了当时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师徒传承依然是企业提升职工技能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本刊通过采访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发现“师带徒”的优良传统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大批优秀的师傅在带徒的过程中传授了经验和技能,也促进了自己的再成长;徒弟们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获得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能力,同时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中铁电气化局高铁电气锻造分厂桑英权师徒“手把手”教学让普通车床工逆袭“出师”

“把图纸变成产品,需要的是高超的技艺,而提升这种技艺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学、多练、多研究。”现任中铁电气化局高铁电气锻造分厂机加班班长的冯春强如是说。

26年来,在全国劳模、师傅桑英权的指引下,徒弟冯春强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斩获陕西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车床工到“技术工匠”的逆袭“出师”。

“我师傅桑英权经常在铣床边一站就是一整天,高高瘦瘦的他总是挺直着腰板。我一走进车间,就能看见他,看见他我心里就踏实了。”冯春强回忆起刚跟随师傅的日子。正式上岗后,从国外新进口的几台数控机床着实难倒了冯春强这个技校生。师傅桑英权盯着设备研究了几天后说:“吃透它,是咱俩近期的‘小目标’,必须完成!”

师徒俩购买了工具书,吃住都在厂里,从数控系统英文单词学起,逐步掌握代码含义和程序编辑,最后尝试在电脑上进行仿真加工,直至熟练掌握机床的操作,再将操作经验分享给大家。“那段时间,‘熊猫眼’成了我俩的标志。”

“冯春强勤学习、肯钻研、有担当,身上有股倔劲,是学技术的好苗子。”师傅桑英权这样评价他的爱徒。从那以后,机床旁又多一个专注、执着的身影。

自此,冯春强学会了定“小目标”的工作诀窍,并在“敲敲打打”中锤炼了一身真本领。

此时正值兰新线、山西中南通道线、青荣城际线等多条线路供货生产时期,时间紧,任务急,众多产品采用新型结构,技术难题层出不穷。其中装配终端锚固线夹时需要配钻铆销子,装夹难度较高,同轴度难以保证,合格率不到50%,日产不足100件,无法按期完成数万套的生产任务。

一筹莫展之际,冯春强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提高合格率到90%。他仔细研究产品结构和加工特点,反复试验,连夜设计制作出专用夹具,超额完成目标,使班产数量提升到200余件。

图为师傅桑英权(中)与徒弟探讨图纸。

2009年,参与攻克模具型腔错模难题;2010年,改进不锈钢楔子内螺纹加工工艺;2012年,参与改进某型号支撑管卡子模具……“出师”后的几年里,冯春强凭借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共提出技术改进意见26项,其中16项被采纳,编入工艺;制作、验证锻模、夹具剪冲模2000余套,新模具试模成功率高达95%以上,被工友誉为“质量信得过免检个人”。

“师傅教会我一身本领,公司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也要把积累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回报企业。”学有所获的冯春强这样说。

至今,冯春强共培养出数控机床操作工8名,其中2名已成为高级工,3名成长为中级工,均是一线岗位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师傅教会了我定‘小目标’,我摸索出了一套‘目标消项法’,专门瞅准新技术、新难题,不懂就问,绝不拖拉。”90后徒弟陈鹏说道。凭借着精准操作数控机床的绝活,徒弟陈鹏获得了全公司技能大赛数控加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代师徒的“手把手”教学,真正地让“传帮带”精神在岗位一线开花结果。一个个富有年轻朝气的“创新工匠”,正在隆隆作响的机床旁,沿着劳模师傅的指引,走向成材。

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郭凤华师徒精雕细琢制出良心药

笑眼盈盈亲和力十足,能够准确地说出班组里所有徒弟的生肖,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但从未喊过枯燥厌倦,她就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传统工艺展示线安牛班班长郭凤华。

“安牛班”是制作安宫牛黄丸班组的简称。班里目前有成员11名,其中8个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郭凤华爱称他们为“孩子”,还能准确地说出11个成员的生肖。“孩子们来我这儿就是一张白纸,师傅就是他们的领路人,我必须对孩子、对孩子的家长、也对我们的企业负责,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们。我也身为人母,能体会到做家长的心情。孩子在外面工作,能学到好的东西。我从来不会对孩子说负能量的东西,都是教他们积极的,将同仁堂的传统文化和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这也是我作为同仁堂人的责任。”

能成为郭凤华的徒弟并不容易,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更要有一份长期坚持、为中医药奋斗终身的恒心。在传承手工搓丸的制作技艺过程中,郭凤华一丝不苟、毫无保留,她将揉坨、打条儿、搓丸儿每个环节的关键点手把手地教给徒弟们,并一一指导他们练习,绝不马虎。

有一次,小徒弟正在练习。郭凤华在检查丸药重差时发现,他搓出的丸药一丸儿大、一丸儿小。郭凤华立刻意识到徒弟的错误点在哪儿并召集所有徒弟,以此为典型事例展开了现场教学。“大家看,这几丸儿药有大有小,有谁知道是因为什么吗?”郭凤华问徒弟们。“力度不够?”“搓丸手法不对?”……大家众说纷纭。郭凤华笑了笑说:“问题出在了打条儿环节,显然这位是用手指打的条儿,打出的药条儿明显的深浅不一,造成了搓出的丸儿药也大小不一。我们在打条儿时一定要用手掌平揉,保证打出的条粗细均匀。”紧跟着她又做起了正确示范,并带领徒弟们一遍一遍地练习。

图为师傅郭凤华(左)教授徒弟制药。

在开展师承教育工作的同时,郭凤华还带领徒弟们围绕保证安宫牛黄丸药品质量以及技艺传承方面开展课题研究。

郭凤华自豪地说,“安牛班”可以说是同仁堂的人才培养基地了。原来,这个班组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徒弟,现在他们都成了各个岗位的骨干。很多部门想要招人了,会先来“安牛班”观察、打探。“主要是来过我们‘安牛班’的孩子,都习惯了我们严谨的工作风格。孩子们都十分规矩,无论走到哪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徒弟走了您会心疼吗?”“心疼是心疼,但咱不能耽误孩子们的前程。他们发展得好,我也高兴。”

采访中,徒弟张菁这么说师傅:“郭师傅在教技术上很严厉,但还是鼓励更多一些。骂也是骂过的,比如我刚来的时候学习技术还好,后来学送检什么的,要写批号,这个要是写错的话,师傅就会骂了。因为师傅说,一旦写错了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师傅是特别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一旦有这样的错误,她会很自责,觉得自己工作不到位。”

“医药关乎人命,制药人应当心存敬畏。”在同仁堂工作了近32年的郭凤华,对这句话最有感触:“中药来自于自然,成就于人心。唯有付诸匠心,才能无愧本草;只有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传承,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回归‘大医精诚’的初心。”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胡昕师徒用真正的匠心学好非遗技艺

作为一名工匠,从艺40载的“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昕,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漆器设计制作。63岁的她,为了一堂漆器屏风的起稿,可以反复斟酌一个月,再用一年多的时间来完成。胡昕认为:“工匠精神是从内心尊重传统文化和工艺,一生都要对技艺与作品心怀敬畏;工匠精神是日复一日的辛苦而单一的付出,要倾注我们全部劳动、体力、心血和精神。”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给徒弟上的第一课。

提起带徒,胡昕回忆起了她拜师期间的事儿。“我的师傅是解放前从皇宫御用的小作坊里出来的老匠人。这样的老匠人手艺虽好但文化不高,带徒时一般不会详细讲解,要靠徒弟自己去旁观学习,再下去自己练。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学的这门技艺,不是光靠书本学就能行,时令、天气、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质量。所以,师傅干活时你得踏下心来仔细琢磨,还得下工夫去练基本功,否则永远入不了门。”

2012年,胡昕正式收徒。“我最看重的是徒弟的品德,因为学画先要学做人。我现在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石燕玲,二徒弟杨港,小徒弟才拜师几个月,叫李立钊。现在的徒弟可不比我们那个年代,他们的素质相对都比较高,通过互联网,他们接触的东西也比较多,入门很快。”但非遗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要练熟基本功,所以胡昕在这方面对徒弟们要求得非常严格。“我向徒弟们首先传授的就是入门方法,不是说非得带着你怎么去做,而是告诉你如何观察、怎样领会,尤其是真正学会鉴赏,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胡昕说,要想提高审美水平,就一定要多去观赏大师的作品。所以她鼓励徒弟多去参加行业的展览,多去美术馆等高雅殿堂去汲取营养。“平时,我还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好品质传递给徒弟们。尤其是在作画时,要达到能排除一切干扰的水平,静下心来投入其中。”

图为师傅胡昕(中)带着徒弟制作屏风。

采访的当天,小徒弟李立钊正在重新画源自承恩寺壁画的一幅屏风。原来,他前一周虽然完成了工作,却因为勾线不够均匀,被师傅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只得返工。“返工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完的。就拿这个圆来说,需要先用蓝色画一遍,然后画绿色,最后是红色,而且是画一点要等漆干一干再画,这就得一天。之后是填中间,又得等半天。再来是填金,填完还得干两天。最后才能勾线,可这线我没勾好,所以白忙一场。”已经研究生毕业的李立钊说,拜师两个月来,最大的收获是真正理解了学习非遗技艺的艰辛。“比起在学校,我觉得拜师学艺不但让师傅多了责任感,徒弟也会更虔诚、更谦卑,学习起来效率更高也更透彻,尤其是业内的行话、土话,徒弟更容易掌握。”他坦言,这两个月的学习,自己的进步飞快。

提起师傅胡昕,大徒弟石燕玲最有发言权:“我师傅人特随和,待人真诚。可要是在工作上,那她就不是一般的严厉了。”石燕玲回忆说,师弟现在绘制的屏风,已是第二幅了,第一幅是师傅和她在疫情期间设计制作的。“我们用的漆,没有彩色的,都需要自己调制。比如屏风上这朵粉色的云吧,因为师傅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来画,所以光调漆我就弄了两个小时。”她说,从师傅身上可以感受到,要想学好非遗技艺,就必须拥有真正的匠心。

北京金板寸文化发展中心刘清池师徒既学手艺也学做人

在地安门东大街,一家名叫金板寸的理发店和市面上绝大多数理发店都不一样:在这儿没有焗油烫头,师傅只理板寸这一种发型。“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前的板寸就出自这里。

“只用一把推子一把梳子,我们耍的是老北京的剃头老手艺!”作为东城区非遗传承人的刘清池干了30多年的剃头匠,每一根头发丝儿的起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即便是品茶,他的耳朵也是竖着的——他在听门外徒弟们给顾客理发的声音噌……噌……这是推子滑过梳子的摩擦声。“听这频率、这节奏、这力度,肯定是梳子平、推子稳,没问题。”

“握推空,下推准,握梳悬,下梳稳。”这是剃板寸的四句箴言,剃出型后,再用手在头上“按摩”。“这招叫‘推拿放睡’,别的地儿见不着。”刘清池说,顺着发根揉按,之后再接着理发,这样理出的板寸才不会变形。路过徒弟的理发间时,刘清池突然大步冲进去吼起来:“干吗呢!站起来!”原来是徒弟站累了,正坐在客人身后理发。这可把他气坏了,“跟你们说过多少回了,这是规矩!咱们干的是手艺活,怎么能坐着理呢!”小徒弟尴尬得连连认错,刘清池面色稍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和规矩,我就是要把他们传下去。”

在徒弟们眼中,刘清池是个严格的师傅,遵循着最传统的传帮带。徒弟陈继平说,别看也就10分钟时间,一个精神的寸头就能剪好,但很多客人都不知道,这剃头的老规矩有不少讲究。理发时,要从客人的右边开始,这叫“顺茬”;不能在客人面前理,最多只能在侧面四十五度动推子,坐着理发或者从客人面前穿行更是大忌。在金板寸,剃头师傅不能用手掰客人的头,哪怕客人睡着了歪着头,也得照样“歪着理”,这对技术的要求相当之高。陈继平说,为了能让手稳不抖,他们三伏天手臂上吊块砖头,一站就是大半天,虽然大汗淋漓,但是握在手里的推子不滑也不抖。

图为师傅刘清池(中)指导徒弟理发技艺。

在金板寸当学徒没有3年上不了手,5年才能站在客人面前理发,这可比不上美发店培训3个月就能上岗。“师傅总是跟我们说,学剃头手艺是门苦活儿,得耐得住寂寞。”因此,能坚持下来学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以往手艺只传家里人,刘清池虽然打破门第界限,但来学的十个人里最后也就一两个能留下来。

虽然徒弟不好收,但刘清池坚持“想学手艺,先学做人”。在金板寸,理发的费用一直维持在几十元,利润很薄。即便挣得不多,三十多年来,刘清池和徒弟们还经常给环卫工人、残疾军人、孤寡老人等群众免费理发。他经常和徒弟说:“咱们眼中不能只有钱,帮助别人的同时,咱们也练了手艺,这也是积德!”

2020年疫情期间,刘清池和徒弟们组成的“金板寸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北京的各大医院、车队、隔离点……为因抗疫隔离而无时间理发的工作人员义务理发。“徒弟们一开始也怕,可怕也要有人去做。去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刘清池告诉记者,他的徒弟陈继平那段时间干脆两个多月没回家,吃住就在店里,“只要一句话,您说上哪儿,咱就走着。”

如今,店里的几个年轻师傅汤立俊、陈继平、陈洪伟……他们都是刘清池亲自教出来的,最长的已经干了十多年。刘清池说:“我希望他们能创新,能超过我。无论如何,把老北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再干个三十年、四十年……”

北京建工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李艳辉师徒亦师亦友 共同提升技能水平

今年8月19日,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承办、北京电子电器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智能楼宇管理员挑战赛在首钢技师学院举办。北京建工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李艳辉作为种子选手参赛,最终获得综合成绩第三名的好成绩。

作为北京建工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李艳辉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从刚入职公司跟着老师傅学习的“小学徒”,到后来拿下电气自动化的大专学历,又考下了智能楼宇管理师的二级技师证,如今的李艳辉也成为了公司智能楼宇控制方面的专家,开始带他的徒弟了。

许月超就是李艳辉重点培养的徒弟,目标是让许月超也成为公司智能楼宇控制方面的专家。说起智能楼宇,这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未来智能写字楼和智能家居发展的方向。因为学科新,这方面的人才自然就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公司要想进行人才储备,仅仅指望依靠招聘,会有很大压力,因此就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梯队。北京建工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导师带徒”,即“老带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李艳辉生于1986年,虽然来公司的年份不短了,但还属于年轻人,因此跟新入职的员工都能打成一片。许月超比李艳辉小不了几岁,彼此没有代沟,沟通起来更加自如。李艳辉经常会拍着许月超的肩膀说:“小老弟,工作中不必太拘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随时随地问我!”

李艳辉从不端师傅的架子,对待徒弟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一样。正是这种亲和力,让他拉近了和徒弟间的距离。许月超也放开了,只要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李艳辉请教。有一次,大家正在食堂吃午饭,许月超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当即就跟桌对面的李艳辉提出来。旁边有同事笑道:“吃饭还讨论工作,你们太敬业了。”“就是,让师傅先把饭吃完嘛!”李艳辉却很认真,放下手中的餐盘,挪到许月超身边的空座上,就用桌上的餐巾纸,给许月超写写画画地讲解起来。等这个问题解决完,他们俩才发现,食堂里吃饭的人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了,而他们吃了一半的饭菜也早就凉了。

图为师傅李艳辉(左)与徒弟检查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是智能楼宇中的一个集成子系统,主要包括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进行优化及自动化控制管理,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的成本。它涉及面很广,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很多,对于新入门的人是很大的挑战。李艳辉就利用办公室的白板,画出模块分布图,通过图示给许月超进行讲解,让抽象的概念通过这种视觉传达,变得浅显易懂了。

一次,一个烟感探头发生了报警。从监控设备上显示的标号确定地理位置后,李艳辉当即带上许月超,迅速赶往报警地点,到后却发现是因尘土过多而产生的误报。李艳辉一边给徒弟讲起如何确保探头的清洁,一边身先士卒地清洁起来。许月超忙拦住李艳辉,说:“这种活交给我们做徒弟的干就好!”李艳辉幽默地笑道:“当师傅的也不能太清闲了。不然,不就成了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吗?”

在李艳辉循循善诱的教导和身先士卒的示范下,许月超技能水平提升得很快。如今,这个徒弟马上就要出师了。李艳辉高兴地说:“工匠精神,后继有人。”

北京公交集团第七客运分公司陈显花师徒师徒合力为公交调度智能化加速

从一名乘务员转型为公交一线“指挥官”,从电脑“小白”到智能调度的“扛把子”,18年来,陈显花怀揣着初心和梦想,凭着山里孩子那种坚毅的品性,和川妹子热辣的性格,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通过多年的努力,她先后荣获了“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技术能手”“北京市国资委优秀宣讲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调度员冠军,2017年荣获“北京市骨干职工志愿者”“公交大工匠”,2018年荣获“教师项目大工匠”称号。

身为公交战线的“老人”,陈显花就想如何把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与同事分享,让更多的年轻人快速成长。她的想法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2016年,“陈显花智能调度创新工作室”成立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陈显花干劲更足了。她既想把自己的技能传给徒弟们,也想和徒弟们一起努力让公交调度更加智能化,更好地服务百姓。

“想的是问题,做就有答案,站着永远是观众。”这是陈显花对自己的要求。在创新工作室,她打破了以往常规的师带徒模式,根据业务能力形成人才培养梯队晋级制。“即使是新来的调度员,只要业务出众也可以当师父。”陈显花说,他们在团队中营造出了你超我赶的业务氛围。“跟着这样的师父,肯定能学到真本事。”“师父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我一定会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师父那样的人。”徒弟们纷纷表示。在陈显花的带领下,徒弟们熟悉岗位职责,了解工作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出一线一图。他们认识到:“站着观望永远不会成功的。”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陈显花总结出“5+S”工作法,5指的是:“讲解到位,做好示范,实习指导,总结点评,接受验收”,S是指在这些过程中要时刻保持阳光心态,面带微笑迎接每一次挑战。“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的业务提高得特别快。”徒弟曹娟说。同为陈显花徒弟的调度员王玲玲、张腊梅、郑佳、薛峰,也有同感。

图为师傅陈显花(右二)与徒弟一起研究调度方案。

陈显花认为:“‘传帮带’构建的是一个团队,一种文化。它能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同发展、共进步,‘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她深知,只有提高了每一名调度员的工作水平,才能提高整体的调度能力。

在陈显花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8年,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两项创新发明,在集团71项创新成果中脱颖而出。创新工作室以服务“京津冀”一体化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怀柔区域发展为模板,打造怀柔品牌,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出行服务而努力工作,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交通人对社会、对市民的承诺,全力保障客七分公司138条线路在北京东北部畅通运行。

陈显花常说:“爱岗敬业不能仅仅是喊口号,而是要踏踏实实的将它落实到行动里,要有勇于担当的工作热情和忘我拼搏的责任。”陈显花和她的徒弟们用自己的所学,为北京公交智能调度插上飞翔的翅膀。

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刘泗磊师徒“金牌教练”助徒弟大赛夺冠

今年34岁的刘泗磊是长安汽车北京公司汽车装调工高级技师。从业10余年,他不仅掌握了汽车新品试制装配、下线调试等技术,更将汽车电气故障分析与诊断、车辆动态异响分析与过程质量管控、车辆火灾预防与车辆火灾事故现场勘查等技术捻熟于掌,得心应手,成为公司公认的“主刀大夫”,他也应此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现在的刘泗磊,又多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以他名字命名的“刘泗磊职工创新工作室”已经为公司培养出19位高级技能人才,成为公司公认的“金牌教练”。

提起“师带徒”,刘泗磊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让他至今颇为自豪的,是那次公司要他带领自己的徒弟参加“振兴杯”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汽车装调工决赛。这是国家级大赛,也是他第一次作为国家级大赛参赛队的教练。接到“振兴杯”的参赛任务,王少华、魏安邦、赵木既激动又有些担心。“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被行内称为技能人才的“高考”。三人中,只有王少华参加过几次大赛,但都是个人赛。团队赛对他们来说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却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上战场”。接到任务后,大家心里都有点犯嘀咕,俩字——没底!这时候,他们的师傅,长安汽车高级技师刘泗磊说话了:“没事,你们就把心搁在肚子里,排除杂念抓紧时间复习,其他的都甭管!”

“得!师傅都这么说了,咱就上吧。”此次比赛虽说笔试只占20%的分值,但一点也马虎不得。他们利用一切时间反复记忆、练习,遇到不懂的就立刻请教师傅。“要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他们兄弟三人啃书十几本,做练习用掉5包A4打印纸。”刘泗磊感叹道。

图为师傅刘泗磊(右)在指导徒弟王少华维修。

“打团队赛,你们要三人合体!”刘泗磊给兄弟三人下了“通牒”:个人赛,三人都有参赛经验,可这次是团队赛,要把三个人绑在一起,打配合,这才是难点。刘泗磊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编写了教材辅导参赛徒弟。当时备赛期间正值酷暑,他放弃了高温假,带领徒弟加紧备战,并按他们各自的长处进行详细分工:王少华实战经验丰富负责主修,心细的赵木负责辅修和状态恢复,擅长理论的魏安邦负责记录。

时间一天天过去,比赛的那天终于来了。兄弟三人按照师傅的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很快进入比赛状态,王少华主修,赵木辅修,魏安邦负责记录——三兄弟拉开架势,按部就班地排查五大系统,讨论确定工作方案,针对故障点逐一排查解决……90分钟的比赛,他们用了86分钟,圆满完成了五大系统14个故障点的准确排除。主裁判惊讶地竖起大拇指:“长安来的,技术没得挑!”最终,他们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举夺魁后,他们成了公司里的英雄。当记者问起他们对那次夺魁的感想,三人更多的是谦虚和羞涩。王少华说,比赛能够夺冠,离不开师傅的教导和公司的支持。谈及师傅刘泗磊,魏安邦十分感激地说:“在这次技能比赛中,我们拿了第一名,多亏了师傅的培养。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像师傅一样的技能大师。”

“一个人技能水平高不算什么,要让更多的职工脱颖而出,这才是技能带头人应该做的。”刘泗磊说,他将继续全力开展“传帮带”活动,以便真正对得起“师傅”这二字。

猜你喜欢

徒弟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Mark Twain
某师傅一年要杀多少头牛?
徒弟和保险柜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两个徒弟
师傅,师傅